分享

论语启示录201:孔子也想办移民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今天的有钱人喜欢移民,孔子当时为什么也想移民呢?他的移民目的和今天的富人们哪里不同?为什么说比孔子晚2000多年的王阳明为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做了最有力量的证明?为什么说碰到困境的老板读懂这则论语,就不会跳楼自杀了?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今天中国有一点钱的人,很多都在想办移民。那么,孔子在他的时代,他有没有动过移民的念头呢?他移民的想法,跟今天的人想移民的目的是不是一样呢?

01.
《论语》的子罕篇里有这样一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也不知道在什么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动了这个念头,不想在鲁国住了,想到九夷那个地方去。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被称为少数民族,不开化的地方,比较落后的地方。
这个九夷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在齐国和鲁国的东边,靠着海边。还有说是今天的东南沿海一带,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但不管怎么说,孔子是想从文化发达的地区、经济发达的地方,搬到经济不发达、非常落后,甚至野蛮不开化的地方去住。
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想移民的想法,跟今天的人正好相反。今天都想去发达的地方,孔子却想去落后的地方。
听到了孔子这个想法,有一个人就对孔子说:
哎呀,那破地方太简陋了,太落后了,太寒酸了,怎么能住得下人呢?或者说,你老人家到那可怎么活呀?
孔子的回答却很出人意料,说:“只要有君子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怎么还会简陋呢?怎么还会不开化呢?”
言外之意,就算一个不开化的地方,偏远、贫穷的地方,只要有了君子在那里,就可以教化和引导当地人,让他们能够开化,能够发展。
虽然不知道孔子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是在跑了一大圈之后,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推行仁政处处碰壁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他老人家应该是对鲁国以及其他的诸侯国彻底死心了,觉得恐怕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了。

02.
这则《论语》是一段非常简短的对话,但是我们不能轻易的就放过去.
我们应该从这些细节当中去领会圣人的主张,体会圣人的心理,学习圣人看待事物和问题的角度。
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孔子他老人家一定是非常失望的,但是即便他非常的失望,可是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绝望,没有破罐子破摔,没有干脆一躲了之,算了,我找个地方去躲清净养老,仍然抱有一丝希望。
开化的地方推行不了,人心太复杂,那我干脆去那些不开化的地方,人心比较淳朴的地方,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就是圣人失望,但不绝望。那他为什么会失望而不绝望呢?
大家可千万别忘了一点,孔子是特别喜欢研究《易经》的,《易经》不就是研究变化的学问吗?
孔子自己《易经》的系辞里面特别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孔子还说:五十知天命。
一个研究《易经》的人,已经能够领悟天命,知道天命不可违,不想和天命做心理对抗,而且没有太多的怨天尤人。
这种境界应该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达到的。
孔子作为圣人,作为精通《易经》的高手,他看到了事情都是两面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所以在这一点上,特别值得我们今天陷入困境的老板们读一读,体悟一下。
在企业风光无限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隐患。而当企业陷入困境的时候,不代表企业进入了绝境,那里边还有希望,还有机会。
所以那些跳楼的、自杀的老板们,可能因为他们还没像孔子这样领悟事情阴阳一体的本质,没有彻底明白好和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03.
当然,从历史上看,孔子并没有居九夷。但是他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四个字,在2000多年(音频中有误)以后被明朝的大思想家,另外一位圣人王阳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证明。
大家都知道王阳明被奸臣所迫害,发配到贵州那一个非常偏远、非常贫穷、非常落后甚至非常不开化的地方。
这还不算,那个地方除了偏远、贫穷之外,还危机四伏,有毒气、有野兽、有毒蛇,更关键是他们又穷又病。
今天的人说: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王阳明和他的随从在龙场那个地方,既没有钱,又生了大病,只能住茅草搭的窝棚。
要粮没粮,药,要菜没菜,要药品没有药品。
王阳明不仅仅要自己去种粮、种菜,还要照顾生病的随从,甚至要给自己的随从唱家乡的歌曲,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当时,所有的汉人都认为少数民族野蛮不开化,不愿意跟他们打交道。
但是,王阳明主动和少数民族的那些人沟通和交流,既向他们学习,同时也一点一点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的边民。
王阳明在这样极度艰苦,甚至生死都在一线之间的时刻,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地面对。坐在山洞里静静地思考,终于领悟了大道。
而且不仅仅和少数民族相处的非常融洽,最有意思的是,上面派官员来谴责、训斥王阳明的时候,还差点被少数民族的这些人给打跑。因为人心都是肉长的。
在最艰苦、最简陋、最危险、最不开化的地方,王阳明凭一己之力,为这个偏远、荒凉、贫穷、落后的地方,播下了文明的种子,甚至后来单独还有一个心学的分支。
尽管王阳明和孔子之间差了2000多年(音频中有误,但圣人他们领悟的天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恩孔子,是他老人家在千难万险中,为我们这个民族保留下了文明的火种。
今天的我们,赞美老师喜欢用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可以看,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把自己一生燃尽,为我们这个民族保留和传承了文明的种子。
所以这一小段的《论语》看起来简单,仔细地思量一下,确实能让我们有很多感慨,让我们对照圣人来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