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埃及,感受埃及

 李孟津 2017-09-21

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尼尔·麦格雷戈


      很多时候,我们宁可坐在书桌前通过一段段抽象的文字去思考历史,也不太愿意走进博物馆用最形象的实物去感受历史。能追溯到千百年前历史的实物,大多是历经氧化、水浸、战乱、盗墓等磨难,从坟墓里刨出来重见天日的,所以这些幸运儿并不一定能够代表当时社会全部的真实,但却足以激起当下的我们对某段历史的着迷。而遥远神秘的埃及,应该能算是这样一段最让人向往的历史了吧。 


埃及明文回归视野



      提到古埃及历史的重见天日,就不能不提到两个法国人,拿破仑和商博良。

      1798年5月19日,拿破仑率领328艘战船、38000军队、2000门大炮从土伦出海向埃及进发,以遏制英国在中东势力的扩张。有趣的是,随远征军出行的还有175名各行各业的学者,以及上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这也是欧洲当时近三百年海外征服史上的标配部分,只不过这次是豪华升级版。远征军行军顺利,将军战士们仗打的激烈,科学艺术家也忙的不亦乐乎,测量、清点、调查尼罗河畔诸多废弃的城市。有一位名叫多米尼格·维万·德农的贵族艺术家,本是由拿破仑妻子约瑟芬推荐来担任绘制说明图的,陶醉于古埃及的神庙、石碑、象形文字中,每天废寝忘食的临摹,最终带回国无数精致的画稿,为考古学家研究埃及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第一本关于埃及考古的名著《埃及记述》就是根据这些画稿写的一部系统化的科学著作。1801年,法国在亚历山大市向英军投降,被迫交出埃及北部占领区,而法国学者辛苦整理的文物也一并移交给英国人,这里面就有那块著名的罗塞塔石碑,现成为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但法国人以毁坏原件为威胁争取保存下文物的真实抄本和图片,后来这些抄本和图片支撑了巴黎一代学者的埃及学研究。弗朗索瓦·若玛根据远征学者的成果,在1809-1813年间陆续出版了24册的《埃及行纪》,详细记述了埃及的古代遗迹、动植物、风景、各种行业和日用品,轰动一时。

      商博良正是当时痴迷于埃及文化的语言天才,拿破仑东征时,他就成为向法国民众报道前方战况的《埃及信使报》的忠诚读者,1822年起他完全投入到对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研究中,1824年成功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并于1826年建立了卢浮宫埃及文物馆并任馆长,开始系统整理和修复搜罗来的埃及文物。

      这就是罗塞塔石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罗塞塔石碑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石碑上用希腊文字(下面部分)、古埃及文字(上面部分)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中间部分)刻了同样的内容,使得现代人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破译埃及象形文字,这正是商博良所作的。如今罗塞塔石碑成为大英博物馆商店最热门的衍生商品,传统的雨伞、书签、手袋、钱包、钥匙链自不必说,博物馆竟然还做了罗塞塔石碑主题的领带、项链甚至耳环。看到一块大半个箱子大小的石碑时,第一反应是背回来摆在书架上的,但知道开口就会被骂回来,忍了一个下午终于没出手。别出心裁的领带也一度让我心动,但脑子里飞速过了一遍比较好的男性朋友之后,感觉即使送了估计也没人愿意带;又用半分钟认真评估了一下能不能买了自己带之后,终究放弃。最后终于买了副罗塞塔石碑耳环,一边排队一边在心里暗笑带上去之后是否能有人认出它来。

      十九世纪初《埃及行纪》的作者只能凭直觉排序来罗列丰富的文物,无法对其作出可靠的解释,但却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门,此后的20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的学者涌向埃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埃及学考古。而埃及政府给外国考古学家发放许可证,对出土文物五五分成。于是通过挖掘、拍卖、捐赠、非法抢夺,现在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都积累了丰富的埃及文物,其中的埃及馆,也一直是最火爆的展馆之一。

     不少人把欧美人满世界抢文物诟病为强盗行为,但讽刺的是,1810-1828年间,埃及有13座神庙彻底消失,大量古建筑石块被当地人直接送进石灰窑焚烧。如同商博良开创了埃及学一样,100年后从王道士手中买走经卷的法国人伯希和,通过对敦煌大量壁画、经卷的整理,开创了敦煌学。如果没有他,那些经卷大概率也会在战火中或者在60年代的文化浩劫中灰飞烟灭吧。再看看现在中东战火纷飞下的亚述文物,又能说是孰对孰错呢?


王朝和法老



     其实公元前9000年左右就有人在尼罗河谷定居。尼罗河上游称为上埃及、下游称为下埃及,公园前3100年左右,Narmer(又被称为Menes)统一了上下埃及,成为埃及第一个法老,这个观点最主要的证据就是Narmer Paletee。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说法提出质疑。

     这就是Narmer Paletee,正面Narmer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球状白色王冠,正在痛击敌人,最下面的两个敌人闻风而逃。而反面Narmer则头戴象征下埃及的平顶红色王冠,正在阅兵。

      埃及人很爱美,不论男女都喜欢在身上涂抹各种矿物颜料,所以各种各样的paletee是埃及文物的一大特色,调和颜料使用。下图这个是著名的猎狮paletee。但其实如今这些我们看到的paletee型号巨大,明显不是供日常使用,而是制作精美的礼仪性用具,类似商周祭祀而用的制作精良的青铜器。

     学者普遍把埃及王朝分为前王朝时期、早王朝时期、古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期、中王国时期、第二中间期、新王国时期、第三中间期和古埃及后期等9个时期。简而言之,前王朝时期是埃及统一之前的文明初期,从公元前3500年左右开始;早王朝时期是古埃及法老统治逐渐形成的时期,持续到公元前2686年;古、中、新王国时期则是国家统一,法老中央集权的文明繁荣时期,而穿插其中的第一、二、三中间期则是国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权利没落的时期,最后的古埃及后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统治,渐渐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时期。

     这是大英博物馆残存的埃及王表。

     从公元前3500年起到公园前332年,埃及文明历经了三千余年漫长且稳固的岁月,与更早期美索不达米亚动荡的城邦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埃及之所以能在如此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主要得益于埃及的地理环境: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瀑布、北面是没有港湾的海岸,自然环境封闭,不易受外族侵犯。尼罗河这条优良交通运输线就像个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连为一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又是自信而乐观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而埃及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由此可见一斑。

     埃及法老很会通过经营自己的形象而树立统治的权威。在埃及神庙、金字塔等地可见很多高大美化的法老像。

      大都会博物馆有一个展厅里立着密密麻麻的各期法老雕像。

     大英博物馆一层有几个大个儿的,这个是拉美西斯二世坐像的上身,采石场在阿斯旺以南200公里的地方,如此巨型雕像在3000多年前就能进行远距离运输,可见当时埃及的工程技术有多么发达。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朝时期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在位67年,把埃及推向一个新的繁荣。这个法老特别喜欢竖巨型雕像供子民朝拜和祈祷,所以后世留下不少他的大大小小雕像。

      阿蒙霍特普三世是十八王朝的法老,修建了包括著名的西底比斯神庙和卢克索的门农巨像及阿蒙霍特普祈灵殿在内的宏伟建筑,被誉为“法老艺术家”。

      这是他巨大的手臂,身体的其他部位还在埃及。

     仔细看会发现,这个狮身人面像的面孔和以往看到的不太一样:脸部更平、嘴唇更厚,是不是有些非洲人的特征?没错,这是埃及南部的苏丹,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被埃及统治过,埃及伟大的文明也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过有趣就在埃及传统文明与当地特色文化的融合。


木乃伊和来世



      埃及文化最吸引当代眼球的,大概就是金字塔和木乃伊了吧,作为最早的灵感源头,催生了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的盗墓系列影视作品。埃及人很有意思,留下大量穿越千年的墓地和神庙,但却鲜有当时法老生前居住的宫殿。这或许与当时建筑材料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埃及人的世界观。

      我记得以前分析汉王朝墓室的时候说过,汉朝人“视死如事生”的观念特别强烈。这点埃及人和中国人非常像,而城邦制的古中东和希腊,留存下来的大多是关于现世的宫殿建筑,我觉得这背后有一定的关联性。古埃及和中国都是中央集权的领土辽阔的统一国家,神权和王权相对合一、法老和皇帝都有些神化。在这种“现世安稳”的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下,人们尤其是帝王很容易会产生把这种生活延续到来生的愿望,于是他们掌权之后就开始为漫漫来生路开始准备。仔细研究之后你会发现,来世在埃及人世界观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研究的埃及文化几乎就是一种来世文化。埃及人设置了一套通往来世之路的复杂程序,然后从现世就开始为这套程序做准备。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埃及的文化几千年来几乎没怎么变过,如果一个公元前2000年的人被催眠在公元前1000年醒来,或许他几乎可以没有什么障碍的继续生活。有时候想想,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们,或许会减少很多痛苦和恐惧,增加一些从容和乐观。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才有这么多千年前的地下宝藏供我们赏玩。

      埃及人认为灵肉合一,肉体完整才能保证灵魂的永存。所以埃及人对制作木乃伊有持续千年的极高热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埃及人的解剖能力在古代文明里应该是绝对一流了。

     博物馆里的木乃伊打算从大英博物馆的这具神奇的尸体开始。这个年轻男性生活在5500年前上埃及的一个洞穴里,他并不是什么贵族,没有享受木乃伊繁杂的操作,但大自然干燥的气候却也把他成就为一尊天然木乃伊。卷曲的头发、皮肤的皱褶和盆骨处的骨骼都清晰可见。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该男子般幸运,正常尸体如果想达到理想保存条件,要经历一套繁复的操作流程。

      去看过埃及文物展览的小伙伴对于这种时常四个一起放的罐子造型应该并不陌生,他们还有自己的名字,叫卡诺匹斯罐,是盛放拌上香料的易腐内脏的。

      比较讲究的卡诺匹斯罐上是雕着荷鲁斯的四个儿子作为守护神的。狼首神代表东方,装着胃;狒狒首神代表北方,装着肺;隼首神代表西方,装着肠;人首神代表南方,装着肝。埃及人视心脏为灵魂之所居,也是智慧之源和记忆之所存,因此心脏会留在身体中。稍后我们看到亡灵书上决定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称量的就是心脏。

      如果说内脏算是饭前开胃菜的话,现在就来到主菜时刻了。谈到埃及馆藏,如果一定要比拼个高下的话,我想最霸气的干货应该算是木乃伊馆藏了吧!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巡回展时,一个很普通的棺材盖在周末都围了厚厚的人,我想去细细看一下棺盖里的内容愣是生生没怎么挤进去。大都会有一个展厅立满了这种里三层外三层的,好像俄罗斯套娃。。。

      这是卢浮宫的套娃展厅。

      在木乃伊方面完胜的,应该大英博物馆莫属了,而且布展那也是足够奔放。

      大都会的木乃伊还是这样静静躺在靠墙展柜里的女子。

     到了大英就宛若进了停尸房,或者,菜市场?旁边还附有CT层切扫描的品质说明。

      各种风格的木乃伊应有尽有,而且几乎都提供360度环绕效果。 

      这是既苏丹黑人狮身人面像之后又一个能证明埃及文明是有很强吸纳融合能力的案例。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竟然把木乃伊改造成如此呆萌款,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

      当然,下面还有更呆萌款的!这是大英博物馆埃及馆的另一大特色:动物木乃伊!

     猫在埃及文化当中享有非常高的地位,代表着光明、重生,被尊为国兽。传说如果一只家养的猫意外死亡,全家都要把眉毛剃掉以示哀悼。不知道现代爱美的女生听到这个之后,是否还敢养猫。女神巴斯就被描绘成猫头人身的女人,被当作丰产和康复之神加以崇拜。所以埃及文物中有很多猫主题,像下面这种雕像,就很常见。

     但对于如此重来世文明的埃及人,关于猫的故事怎么会止步于此呢?猫死后也会被做成下面这样的木乃伊,还可以被贩卖,据说非常受欢迎。

      这是被做成木乃伊的小牛。

     有了CT扫描技术之后,人类终于可以对这些不敢打开的木乃伊肆意的一窥究竟了:把他们挨个送到医学实验室扫一扫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别说,还真发现了一些秘密。比如有些猫咪木乃伊,里面实际并不是猫的身体,有些即使是猫咪,头和身体也是分别从不同猫咪身上拼凑出来的……看来假冒伪劣商品的历史也要向前推进千年了。


      下一篇接着聊聊“莎草纸和亡灵书”、“Shawabti和陶土模型”、“有趣的艺术风格”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