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奸臣平反、要求施行安乐死,被停播的《见字如面》都讲了什么?...

 金贝壳bf6un0sx 2017-09-22

“总有一封书信,能引领我们重看家国历史,阅历岁月人生;总有一封书信,能打动我们共证山河冷暖,感受世道人心。”

去年,凭借着一方讲台,一只话筒,几封真实的信件,《见字如面》成为了在喧嚣娱乐环境下的清流综艺。在这里,明星嘉宾不是重点,他们只负责用声音将信件背后沉甸甸的故事和历史传递给观众。

上周,《见字如面》的第二季上线了。

这一季的《见字如面》相比上一季做了些调整,将拆信和解读两部分区分开。由著名配音演员徐涛来做铺垫工作,徐涛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更好地理清了信件的背景,引导明星嘉宾登台读信。

此外,专家解读信的环节时间增加了,第一期节目中作为老搭档的梁文道和许子东有默契地解读很抓人。之后还将有史航、止庵、杨雨、蒋方舟等人都将作为解读专家和主持人一起更加深度地剖析信件背后的故事。因此,节目的时长也由原来的60分钟扩大到了90分钟。

不仅时长增加,参与读信的嘉宾数量也更多。既保留了归亚蕾、何冰、张涵予这样的“老人”,又加入了周迅、姚晨、明道、吴刚等新鲜血液。

最大的改变是,第二季的《见字如面》每一期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第一期的主题是“生死”,第二期是“爱恨情仇”。

如此多的改革,在第一期播出后,节目收获了在豆瓣上9.5分的好评,很多人表示哭成了狗。

连读信人周迅也数度哽咽。

播放GIF

其中一封白血病儿子写给母亲的信更是被人民日报转发,登上了热搜,相信你们应该都已经看过这个片段了。

然而,就在人们还盼着第二集更新的时候,这两天《见字如面》却突然下架了…架了…了……

既没玩内奸游戏,也没有八卦拜金,一个好好的文化节目怎么也会遭到“延播”?

有业内人士透露,《见字如面》遭下架与节目导向有关,传递的观念有“负能量”之嫌,那么第一期的《见字如面》中的信件到底讲了什么呢?

第一期有六封信件,分别是:

1.太平轮生还者周侣云写的家书

2.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诀别书

3.台湾作家黄春明写给已自杀了的儿子黄国峻的信

4.烈士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给美惠子的信

5.琼瑶写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

6.白血病李真写给母亲的信

太平轮、吴三桂、自杀、安乐死等敏感的字眼也预示着这期节目有多颠覆、多震撼。

周迅读的两封信,一封是太平轮沉没后,幸存者周侣云写给家人报平安的信;

另一封则是武汉空战牺牲战士的妹妹,写给与他哥哥同归于尽的日本兵的妻子的,是一封中国人写给日本人,在当时是剑拔弩张的敌对势力的信。

只是这两封信都与我们的想象中有些不同。

第一封信写于太平轮海难后。因为这场灾难去世的有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女首富龚如心的父亲,还有蔡康永的父亲,曾经是制造太平轮的公司老板,也因为这场灾难家道中落。

太平轮的沉没导致近千人遇难,只有38人生还,周侣云就是其中一位。

在她的这封信中,完全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有的只是恐惧和羞愧。

沉船后,自己浮在海里无依无靠,回想一下《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角最后吻别的场景,冰冷的海水,有限的救生设备,还有每个人为了生存暴露出的人性阴暗面。

而最让她崩溃的却是在获救上岸后,看到表哥的父亲,正站在那儿翘首企盼着,结果等来的却是周侣云,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幸存下来。

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表哥父亲会用怎样的目光看待自己,虽然幸存者并没做错任何事,可她却无法抬起头来。

“船上那么多的人都死了,为什么偏偏是我活了下来?”这绝不是对自己能侥幸活下来的喜悦,而是一种困惑和绝望。

解读到同样是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很多幸存者也是在被解救后,生活了一段时间却最终选择自杀。包括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在战争结束后,他写了多部描写大屠杀和奥斯维辛相关的书籍,试图用理性的角度去解读战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杀。

这并非我们普世意义上的不珍惜生命,这种难以言说的压力和罪疚感伴随着幸存者的一生,他们对“生与死”的概念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对我们惯性思维冲击力更大的是周迅读的第二封信,抗战武汉空战时期,空军陈怀民在机身中弹后决定与一架日军飞机同归于尽,他的妹妹陈难在日军飞行员的身上发现了他的妻子美惠子的照片和写给他的家书。

陈难再三思量后,决定给美惠子写封信,这是一个失去了哥哥的妹妹和一个失去了丈夫的妻子之间的通话。

陈难表达了对美惠子的同情,对她失去丈夫的心情的感同身受。

还用宏观的视角看待了战争对人类的命运的影响,陈难没有把她和美惠子看作了对立面,而是希望能和她友好地携手共同消灭战争,甚至对她没有一点的怨恨。

同时,陈难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立场,中国的战争是正义的。

在字里行间,都能看到陈难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向往,并想为之努力的决心,这是一种何其崇高的觉悟。

这样一封态度平和的信,即使现在读来也能感到震撼,当时有人拿给郁达夫请他润色润色用以发表,郁达夫却说“心灵之作,不必修改”。

各大报纸更是纷纷转载。

怪不得许子东开玩笑说,这多亏那个年代没有微博,不然王芸生得让网友骂死。

另一封琼瑶写给自己儿子儿媳的信,带来的敏感的话题是“如何有尊严的死”和“安乐死”,这部分没有“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正能量,而是一种对死亡的坦然。

琼瑶否定了那些失智或失能的老人,子女们给他们插上维生管送到长照中心这样的行为是尽孝,她直言没有一个老人会愿意被囚禁在痛苦的躯壳里,等待死亡来解脱她。

她更是给儿子定下了几条约定,包括不论生了什么病,不动大手术,死得快最重要。

不要送去加护病房,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插鼻胃管,以及尿管、呼吸管等维生的管子。

她更在意活着能有快乐,而非能活多久。

甚至拒绝了气切、电击等最后的急救手段,只求没有痛苦地死去,如果可能将她送去国外“安乐死”。

她用雪花落地来形容死亡,更希望儿子和儿媳不要为自己感到悲伤,将死亡看得很淡很淡。

由此引发的问题,当一个老人已经失去意识,哪儿也动不了了,这时候儿女是否有权决定他/她的生死?

琼瑶觉得,人们被传统的生死观念禁锢太久了,时代在变,观念也应该革新。

“我能做决定时,我决定;我不能做决定时,按照我的叮嘱做。”她要将生死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解读嘉宾更直言不讳,失智失能老人卧床七八年,是儿女在展示自己的孝道,更像是一种生者的表演。

这种超然的生死观和对“孝道”的新解读,也不免让人深思。

另一个涉及到“孝顺”的信件来自明末将领吴三桂,是的,就是那个《鹿鼎记》里的叛徒,野史里为了陈圆圆起兵造反的情痴,在我们的印象里,吴三桂是个小人,性格也应该是猥琐、两面三刀的。

1644年,李自成攻打北京,作为守城统帅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没有狙击成功李自成,反而成为了他的俘虏,并被李自成要挟吴三桂放弃抵抗。

在他写给父亲的信中,哔宝却看到了另一个吴三桂,他先是批评了父亲没有尽力战斗,又反问他战败时为何没有和敌寇同归于尽,而是选择了忍辱偷生。

吴三桂说,“既然你不能做忠臣,那我也不能做孝子了”,“就算逆贼把您放到油锅旁来威胁我,儿子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正是吴三桂这样看似“不近人情”的冷血回信,导致了随后李自成兵败,吴襄被斩首,吴家38口遭到灭门。

为了国家放弃了亲情,吴三桂的选择似乎缺乏“孝道”。

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一方面满洲铁骑将要入关,另一方面国内李自成作乱,他如果去打李自成,就默认了放满洲人进入。

当时的两难选择下,他只能选择用“激将法”来对付李自成,信上的大义灭亲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当李自成真的杀了他的父亲后,吴三桂才真的怒了,他带兵杀了回去亲自灭掉了李自成。

如此看来,吴三桂并非我们固有印象里的奸臣,而是个孝顺、忠义的人,甚至关于陈圆圆和他的感情纠葛,很大程度上也是清朝的史官为了抹黑他而杜撰出来的。

所以说,当你看《见字如面》时,三观总是被不停地刷新,一个历史人物永远不能简单片面的解读,毕竟人是立体复杂的,他的思想行为也都是多面的。

在所有的信中,让哔宝流泪最多的是白血病人李真写给母亲的信,看到李真的母亲就坐在台下痛哭的样子更是让人心碎。

然而带给哔宝撼动的确实作家黄春明写给已自杀了的儿子黄国峻的信,让人感受到了一对父母对亡儿思念的绝望。

黄国峻是台湾的优秀青年作家,斩获过文学新人奖,却30岁出头的年纪选择自缢……

他的父亲黄春明是台湾文坛响当当的人物,在写给亡子的信中,他没用平时写小说的华丽辞藻,而是最质朴的语言,念叨着吃饭这件小事。

“我到今天才知道,妈妈生下来就是给你做饭的。”

黄国峻虽然早早在文坛崭露头角,但一直患有焦虑症,他父亲也曾说儿子对小说的专注程度,是自己都比不上的。

所谓,“恋上什么,就死在什么上”,他最终给还是身殉小说,就像古今中外的很多艺术家一样,有着普通人认为的某些“病态”,正是这种病态残缺的部分才造就了他的才华,所以到底是该选择天才的才华,还是选择“庸人”的生存?

在哔宝看来,只有一种价值观的世界并不是美好的,正是这样让人颠覆的生死观才能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就像那句歌词唱的“一味想着死的事,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地活”,这并非三观的扭曲,也并非厌世的负能量,而是给观众展示了某一种真实的情绪、真实的态度,“真实”一直都是《见字如面》的内核所在。

至于《见字如面》后面几期的节目什么时候能再和观众见面,我们只有静静等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