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习知识三才之道 《系辞下传》中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说卦传》则进一步解释了三才的功用:“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将自然之道具体到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于是就有了“天人感应”和“三才合一”的说法。 《道德经》上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明确指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来,且其顺序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来自于自然,一切取法于自然。 ![]() 《周易》之所以用乾坤为首,并以之与天地相配,正是因为天地的德行足以让天下百姓信奉与效法。而天道之所以贵于健,为其能体现宇宙之间的阴阳消长;地道之所以贵于顺,为其能体现万物之间的刚柔盛衰;人道之所以贵于和,为其能体现世情之间的仁德礼义。因而后人依据“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进而推断出“孤阴不生,孤阳不化”的易理;依据“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进而推断出“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的情理;依据“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进而推断出“守位聚财,禁民为非”的事理。所以黄石公说:“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而阴阳调和,刚柔相济,仁义互补的这一思想,至今仍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处世行为。但在现实生活中世人却往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喜欢向虚背实,舍近谋远,而先贤认为这都是因为缺乏教育,未闻大道所至。 ![]() 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世人在行事之初若能考量一下是否符合天经地义,不但可减少诸多人为的失误,而且也无愧于天地养育之恩德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诚信能容,柔弱不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就能逐渐感悟到道的真谛。正如佛家禅宗六祖惠能所说:“离道觅别道,终身不见道。”作为华夏子孙对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不仅应该要有所了解,而且必须加以尊重和保护,从而使其得以更好的传承发扬,只有这样,方无愧为“三才”之一。 易经学习知识三才之道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