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文本科,又教了一辈子语文。可我的儿子却是工科的计算机博士。专业不传代。我做过多年班主任,接待过各种家长。有的孩子的母亲会絮絮叨叨倾诉,我会问,孩子父亲为什么不来?养不教,父之过。 一次学生和他母亲来校,在会议室里坐下,学生倒水准备端给校长。我直告,应该端给你妈妈。学生大窘,其母大大感动,眼圈顿红。 我儿子当年考上复旦,有人私下问我:你有没有打过你小孩?我反问,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他大笑,明白了。 我对孩子的教育重点在开发智力:电视英语节目陪他看了一年(一天半小时,半年一期),那是他上小学;看电视《三国演义》、《水浒》父子必定一起看,即兴评论,大笑长叹嘲讽。父子极其愉悦,那是他上初中。兔年春节他回扬州探亲,又一起看谍战片《借枪》纵论博弈和推理。有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竟然锁了电视。我至今不能理解。 我教育孩子总的指导方针是:规矩要死,思维要活。我对孩子多次说,你的天赋平平,你的成功主要依靠你的勤奋。一生须记得。他信然。 至今家里还保留着他小时候做的关于三国人物、梁山伯好汉绰号的笔记。工工整整,细细密密,今年春节我突然考问他几个,竟然脱口而出丝毫无误。记忆的童子功,“机械作业”其功至伟。 我一直不太相信所谓的“快乐教育”、“赏识教育”那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一小部分。以偏概全使得孩子学业不成的例子太多了。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失败不起的。我总怀疑那些动人的所谓“素质教育“的口号并不是真正为了孩子,而是出于其他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得起考试也是一种素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能截然分开吗? |
|
来自: 东东东gd > 《营改增专栏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