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粹中医:颈椎、腰椎病之临床古法漫谈

 逸心茶舍 2017-09-22

临床之时,诊断为先。仲景《伤寒论自序》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秀也。”扁鹊(秦越人)有透视功能,尽见五藏症结,以诊脉为名,后世称之为“神医”。

为医者,需神明。神为主宰,对疾患转归,要对形、气、神有整体的判断与把握。医者需静坐、站庄养气、练气,使自身之皮肉筋脉骨融为一体,内心虚灵明净,对气的感知就会很敏锐。

临床教学,入手处,我往往将气之感应,寸口脉三部九候及腹部切诊结合,引导后学。

颈椎腰椎病

颈椎、腰椎病是困扰现代人的一大疾病。现代医学把颈椎病、腰椎病分为各种类型。治疗方法有西医的理疗、外科手术;中医的中药、针灸推拿等等。

古人怎么论述脊柱的病呢?《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用白话讲,就是督脉发生病变,脊柱强硬反折,屈伸不利……督脉生病,应从督脉治疗。治在骨上,循脊背之穴位治疗;病重的,取脐下部的穴针刺或艾灸。脐下,有多种理解,隋代医家杨上善认为是督脉的发源处,少腹(小肚子)以下耻骨联合中间;唐代王冰及明代马莳、张介宾认为是脐下1寸的阴交穴。

在临床中,颈椎、腰椎病患者,做腹诊,在脐下多有寒结。用指腹或指背搭在脐下小腹,稍作停留,能感受到阴寒透入指骨。这个敏感度稍作留意即可获得,不需要特别训练。人体的物理温度和人体的自我感受及医者的触诊感觉是不同的。

颈椎、腰椎病,治骨先治筋。就是说颈椎、腰椎的病变,先要理筋,腰椎间盘、颈椎间盘的变性、位移等各种病变,都要先理顺这个筋。如果把颈椎、胸椎、腰椎组成的脊柱比喻为拉索桥,疟疾往往是拉索的问题。一根拉索出问题,就影响整个桥的功能。桥面、主梁、拉索、索塔整体的力学协同,使桥梁能正常使用。人体及脊柱的整体协同,是形、气、神的协同,更是一个超巨协同的系统。

颈部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肌腱、韧带密布,支撑头颅,连通头脑和周身。腰椎是也是一样,是身体的一个中心。我们怎么理解这个筋?

在这里我阐述“筋”的理论,是根据师承的自我发挥。在前面治疗“眩晕”用吴茱萸汤中讲解过。中医的“筋”如果对应现代西医解剖学的机体结构,有很多争议。我的理解,主要是指人体的肌腱、韧带。有学者提出胚胎学中,中胚层的间充质细胞中未分化部分发育为筋膜,它的组织学结构为结缔组织,聚集成薄膜状。而肌肉、骨骼、内脏、神经、血管,都有筋膜(也就是结缔组织)的包绕。这些筋膜,也属于筋的范畴。

肝主筋,肾主骨。就是说,人体的筋,由肝来主导;骨骼,由肾来主导。颈椎、腰椎的病变,多是肝肾的寒凝气滞。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肚脐旁开05寸有肓俞穴,肾经经过这里,脐下到耻骨这里都可以反映肾气的盛衰。肾气不足时,不能通过经脉温煦肝;肝寒不能濡养周身筋和筋膜,筋和筋膜会凝滞、挛缩。肝,类比于木,性柔能屈伸,如春天新发的枝条,柔软有韧性。肝肾寒凝,柔筋主骨的功能受限,筋脉强直挛缩,骨骼肌肉不能协同,自然引起颈椎、腰椎病变。

颈椎病,引起一系列症状,复杂多样:

(1)头、颈、肩、背、手臂的不适;

(2)眩晕、恶心、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平衡失调;

(3)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束感等等;

(4)少数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

(5)久治不愈,失眠、烦躁、发怒、焦虑、忧郁也随之而来。

腰椎病也出现诸多症状:

(1)腰痛、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发凉、麻木、行走不稳、无力、间歇性跛行等;

(2)椎管病:肌无力、肌萎缩、肢体瘫痪等症状;

(3)脊神经症状:小腹有束带感、排尿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咳痛、持物痛、弯腰痛、大小便异常、腹部束带感等。

古今中外怎么去理解治疗呢?先看现代西医。国内的西医,外科手术的处理,颈椎、腰椎的病变,可以处理得很精细,许多不适的症状也能消除。我的一个朋友,地方某医院院长,1998年,腰椎间盘突出,做了外科手术,切除突出髓核。腰痛等症状缓解,但体力确明显下降。

2008年10月份,一个朋友带她的先生何某来诊,何某,1969年生人,曾是省队的运动员。主要症状是胸闷,左心区明显塌陷,凹进去了。观舌象、脉象,是个虚寒症。询问病史时,自述在1999年做过腰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怎么理解这个病。因其体格尚好,当时腰椎间盘突出做外科手术,临床症状缓解。为什么后来出现胸闷、胸部塌陷呢?因为心包经和肝经同属厥阴,心经和肾经同属少阴。出现这些症状,根本还是肝肾亏损的问题。运动性损伤,体力透支,有了压迫神经腰痛等症状,直接做了腰椎间盘手术,反而更加损伤了肝肾的元气。胸闷、胸部塌陷等症状,在近10年后显现出来。

怎么入手治疗?用针刺,取冲任的穴位。《素问·骨空论》讲到取脐下的穴位,如阴交、气海、关元等。我发挥,以肚脐为中心,上下、左右延伸,取冲任诸穴,取胃经的天枢穴等。冲任的经脉开通,再用汤药温阳,温通肝肾。这位患者用针后,留针候气1小时余,针感平和。腹诊,胃脘柔软,中焦畅通。这样,可以大剂温阳,温通肝肾。当日下午何某返家,酣然大睡两日两夜。因这个朋友从事中医药,明医理,我果断大剂用药,后连续内服汤剂月余,症状消除,体质亦大为改观。

友人杨某,女,36岁。2008年10月,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西医CT检查,腰椎间盘四、五椎突出。尺脉沉细,关有弦意,寸亦细数;舌暗红少苔;腹诊,肚脐两侧肾经肓俞穴有痞结,脐下拊之甚寒。这是个上热下寒症。我为其针刺水分、阴交、气海、肓俞(双)、天枢(双),背部取膀胱经的俞穴及胆经的环跳、昆仑。

我自觉其体内寒邪外出逼人,森森阴寒扑面。杨某,其母早些年患癌症去世。癌,大阴证,其有阴寒体质遗传。汤药用伤寒论方乌梅丸剂加减,温通厥阴经。此方对厥阴肝、心包,少阴肾、心都有作用。嘱其回家可用艾条温灸针刺诸穴。用药7副后,身心轻松愉悦。2009年3月,陪家人来诊,面色光洁润泽。针药作用迅捷,然艾灸之法,是授人以渔,持之以恒,可取久效。

手法治疗。中方、西方,都有手法诊治。我翻阅西方整脊疗法,对脊柱颈椎、腰椎也讲究精细的手法。中医传统推拿按摩,讲究“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把诊断、治疗融为一体。

1990年,我的堂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有侧弯,棘突错位。当时家兄为其手法治疗,先柔筋、理筋,就是把腰椎的肌腱、韧带用手法揉顺,然后用坐位旋转复位法(要坐一个结实的椅子)。拧腰时,肌腱、韧带嘎啦嘎啦响。当时我的堂舅30多岁,正是盛年。手法复位,搞了半个月,也没吃药,就好了。快20年了,没犯病。想来这个腰椎间盘病例,是出大力不当,伤了筋骨,倒不是以寒邪为主。

单用汤药。临床中,也有一些颈椎、腰椎病症,因受外寒而起,如喝冷饮、吹空调冷风。皮肤、肠胃都是人体的表,受寒就会引起颈项、腰背的疼痛。这个时候,解了表寒就好了。有的病例,腰疼,拍CT,腰椎间盘膨出,疼得厉害。一看,舌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麻黄汤证,一副药下去,把风寒发散出去,疼痛就消除了。再拍CT,腰椎间盘也复位正常了。中医气化的理论,医者要有形而上的理念,不要拘泥于形象。

在针灸里有个四穴总歌:“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留,头项寻列缺,口面合谷收。”比如头项、腰背的病,取委中、列缺的确有效,但是离病根太远了。“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以肚脐为中心,疏通四周的经脉。简明言之,把小腹丹田弄通,丹田气充实,病就好了。或分而论之,颈椎、胸椎以脐上取穴为主,腰椎、骶椎以脐下取穴为主。其实,这个理论就来源于《素问·骨空论》。

上面我们讲的颈腰椎的病变,往往和内科杂症同在,治疗需要耐心和时间。古人是未雨绸缪,还是在《素问·骨空论》讲,因为感受风邪,颈项痛,要针刺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在颈椎第一椎上);如果感受风邪而出汗,就灸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6寸。噫嘻,这个穴名,是个古语。受了风寒风邪,当按摩、针刺或艾灸这个穴位,不由得发出“噫……嘻”的呼声。意思是,对对对,就是这里不舒服,太好了。在河南话里,发出感慨现在还有“噫嘻”的表达。在失枕(落枕)时,灸背部的肩井或巨骨穴。腰痛,不能转摇,还会有痉挛,睾丸也不舒服,就针刺八髎和疼痛的部位。八髎,《骨空论》中说在“腰尻分间”。腰骶部有八个骶孔,左右各四个,称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共称为八髎。

看到这里,或许会说自己不懂针刺怎么办?那就用艾灸。用艾条从上至下温灸脊柱及两侧。这样,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温通,对脊柱,对脏腑和全身都是有益的调节。


具体操作:点燃艾条一颗,沿背部脊柱或两侧从上至下缓缓移动,距离以舒适为度,或用艾盒在背部脊柱不适处用灸。


当然,对脊柱、颈椎的治疗,还是强调“齐下营”,肚脐下的阴交、气海、关元等穴位是更重要的,因小腹丹田是人体物质能量的源头。

2009-06-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