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减法式后期”你意下如何?

 黑水北京 2017-09-22


我对环境人像情有独钟,这个领域灵活且莫测。但在玩了两年多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新手,证据:每过半年就没法看半年前拍的东西,尤其是在后期方面。在尝试了各种玩法之后,觉得积累的并不是PS技术,主要是想法。两年前的PS水平,足够解决现在的新想法。

当我聊摄影,我从来不聊生活记录照,生活照我只用手机拍,人人都有自己私有的记录方式,没有什么好聊的。此外空气切割般的大头也不是我的菜,这里也不讲。

自然光环境人像,核心是减法式布光。光线不一定是光源,可以靠削弱和定向等方法制造光线差,总之在人物主题上能够制造出一定的定向光,又不过于强烈,人物就会立体且平和。

环境人像用光的三个因素:有方向(与拍摄方向夹角),非散射光,大面积光源。光源相对被照射目标的相对面积越大,光线越柔和。太阳很大,但是离得远,只能算点光源。点光源是硬光,但是透过白纱就变成了大面积光源。夕阳与白天的太阳不同,因为斜射透过更厚的大气层,从点光源变化为大面积光源。

没有光源怎么办?制造光线差,找明暗交接的地方,明,只是相对明,并非一定要有光源照射。比如说楼入口一面在阴影之内,但阴影也比楼内要明亮,楼入口就是合适的人像地点。这就是减法式布光。

大师级的人造光运用,可以弥补自然光的缺憾,但是很难,难在麻烦,要助手,要布灯,要柔光设备,灯架……所以,要钱。穷又懒如我,继续玩自然光吧。举着八角柔光罩追娃,现实吗?不要告诉我伞方便,在我这多风的城市里,伞都是要上天的。

好了,前期很重要,但本文主要说后期。减法用在后期上,主要是对环境进行简化,突出主体。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一个手法是暗角。暗角对于我是一种内涵上的辅助表达,绝非为暗角而暗角。当我使用暗角的时候,我告诉人们这曾是我握起的拳头,我透过拳窝来偷视孩子,孩子感到安全,我感到安心。除了暗角,利用虚化的近景延伸起到类似半遮掩的作用。这和广角下的引导线作用完全不同,前者是视线干扰,后者是视线引导。我喜欢这种干扰。他除了空间的引导,也有时间穿越的意味——看照片不就是看着过去么?


1.

  减法式后期第一步

 在色彩上开刀

有一种流行的玩法叫做颜色主角的,很多人都见过,就是让整个片子当中的某一个局部有色,其他做成黑白。我玩摄影初期时,拍过这么一张:

关于这个片子,我曾经在我的学习群里面里面这样解释,彩色的列车时间信息牌是代表了我回家的急切心情。一个群友质疑到:那么近处的“紧急出口”标识又是什么意思?我说我当时尿急,所以急于找到“出口”,这个“出口”就是回家,就是那个信息牌所暗示的内容——火车才能带我回家。然后大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但现在我几乎不会这么玩,因为它已经不能被我的审美体系所接纳。


2.

早期的黑白人像

我是这样做的

开始拍摄的时候就从黑白的角度考虑,对光影的追逐也不是那么着迷,觉得是一种噱头。

但去年这个时候,我开始了一个新的实验,在原本彩色版本的旧片子上做单色版本:

第一次尝试这种在我以前几乎认为不可能会做黑白的类型上面做黑白,加了点暖tone,用暗调高现的方法,充其量算是过分的暗角。片子还是很乱,草太多,若不去色还能表现草的生机,从我的目标要求来讲,这张片子失败的一塌糊涂,没关系,反正是做实验。

我在黑白的后期上,费时比调色还多,目前主要是使用Nik的Silver结合Analog甚至Efex Pro一起来做。很多人觉得去色就好看了,其实去色是一种风险,单色的表达能力弱于彩色,那么片子的质感(Texture)以及灰度的层次过渡对主题的渲染作用凸显,把这种质感和想要的目标作精确的映射,太难了。以我目前的后期能力我觉得还没有入门,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些觉得黑白很简单的,都是我老师。

鉴于上一张的杂草过于夺眼,在这一张上处理就下手狠了些,但是头发和背景没有很好的区分。

仍然很难看,天空光的窟窿那里是什么鬼?


3.

  事情从下面这张旧片

(摄于2015年12月)

开始有了转机

这一张本身环境很乱,我P掉了汽车等无数杂物。只留下一棵树以及些许光路。

后来发表在了1x上,给我很大鼓励。

然后对一张更旧的(2015年2月)开刀

也发表在了1x.

这一张走的最远,我首先P掉了后面的亭子,然后把环境压暗……,然后我想,嗨,表达孩子玩水不是吗,有水花有倒影就够了。


4.

 只需要一样东西

 就可以来交代环境

这一张走的最远,我首先P掉了后面的亭子,然后把环境压暗……,然后我想,嗨,表达孩子玩水不是吗,有水花有倒影就够了。

我发现有时候只需要一样东西就可以来交代环境。我开始这个实验叫做minimono (minimalism monochrome) project,半极简单色环境人像,为什么叫”半“?首先我这算不上极简,而且你看minimalism这个词,我也只用了一半。

有时候你会发现,环境人像嘛,试着让环境做一次主角,人可以是辅助的。这可以通过景深来表达。

两张片子的名字都叫做《Nest》,其中的意义只有我自己懂。


   什么样的片子才算是环境人像

有环境,有人像,那就算环境人像,否则算什么?在摄影圈里别轻易对概念较真,否则会死的难看。比如小清新,欧美风,大致知道是怎么个方向、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就好。虽然我理解的欧美风和大多数人理解的完全是两码事,也有人忧国忧民到去写文章专门剖析这些词汇的的在内涵和外延上混沌程度,但是这些词汇最好只停留在为保证顺畅沟通的提及层面上,超越提及的其他行为,一般会发生流血事件。

所以我玩的环境人像,和别人说的可能也完全两码事,但是与其兴师动众去造一个新词然后解释并推广之,还是继续用这个词省气力(好吧,我说谎了,minimono是我亲生的)。

 

我个人始终喜欢尽量简洁的画面,处理和弱化人物周围的杂物占掉我最多的后期时间,again,我不是拍生活照,也不是拍旅游纪念照。

 

我的环境人像,人大部分都是娃,我经常也叫它们环境娃像。

至此我从前期追逐光影,变成了制造光影。minimono中的的光影,基本大部分是后期出来的效果,这就是减法式后期,把不重要的部分压暗,剩下的部分就成了“光”。光线的朦胧效果,也大部分是做出来的。

偶尔,我也会玩玩硬光。

Minimono算是玩的得心应手了。当然如果去色对突出主题帮助不大,那么我绝对会保留色彩。


说 


减法式后期也不算是新鲜,但在我腻掉或者玩到很满意之前,还有很多路可以尝试。我喜欢交流,也喜欢交流的,大家可以通过留言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