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芥薑草堂 2017-09-2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初稿)

----------------------------------------------------------------------------

时间:2010年6月5日-6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于钟华、林光进、李海宗、李祖戏、郑瑞、陈晖、叶素、陈佐、杨剑、沈赐恩、顾建荣、申伟、朱健。

----------------------------------------------------------------------------

66日上午,课堂练习三)

教授:以张旭《古诗四帖》中的“岂若上登天”为例进行练习,练习时要特别关注昨天指出的几个点,而且在准确表现的同时,体会和感觉经典中的动作过程。

作业点评及讲解

教授:作业的质量有三种情况:1、没有变化,你写出来还是原来的感觉,2、有变化,但字帖中的很多细节没有做出来,3、有精确的变化,字帖中所有的细节都能做到。没有变化,你要承认自己的理解度还不够,如果你意识不到你没有变化,不但是写的问题,还有眼光问题,判断力也有问题,所以,如果认为自己写的不行,也要明确地承认,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说明你还会努力往前走;如果写的不对,你还认为自己是对的,如果是这样,你就连进步的希望都没有。如果有变化,但字帖中很多细节没有做出来,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以往的临帖通常是没有变化,如果有的同学离精确度差的很远,但已经理解了,现在只是做不到,但已经有了变化的意识,那我觉得你对这个字帖已经有了部分认识。按过去的话说是“思过半矣”。当然品质最高的是精确的变化,字帖怎么样你就怎么做,这是最成功的作业。以这三个标准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分类,然后说明对自己作业分类的理由,根据自己的说明,最后,其他同学判断,这个自我评价是否合理。

林光进(作业一)我的作业属于第二偏第三类之间,我特别注意几个点,比如“岂若”的几个环转,第(2)和第(3)个环转一个方一个圆是有对比的;然后几个折笔连带的部分,我做的还可以;最后“登天”的几个转折,我是比较关注(1)、(2)和(5),如果都去关注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扰乱,象这个地方的虚笔我还是有做到,做的不好的是这几个连续转折的角度,我觉得难度有点大,控制的不够好。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一)                                    (作业二)

李祖戏(作业二)我的作业属于有变化但不到位的第二类,(2)方笔和(3)圆润我已经注意到了,但形不是很准,(3)应该小一点,(2)要大一点,我把它写的差不多了;②往上翻也做到了;但“登天”的折笔没有做好。

教授:关键是意思对不对,比如说“岂若”(3)的回环意思不对,③的折笔意思不对,②有点意思,“若”字的③的带笔,是推移往前走,作业的形不对、动作也不对,这里一个很重要表现是推移;“登天”的折笔,昨天分析的时候说过,第(1)笔你甚至可以把它写的往上走,第(2)笔是从细到粗的点,这个笔画相当于一个钩,到了第(5)笔才是起笔重了,这是一个关系,这个关系其实作业写的并不准,但意思对了。对于作业的评价,关注的是你有没有写出它的意思来,如果能写出它的意思,你的某根线条写的长一点短一点无关紧要。我们这次的主题是律动,律动的概念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感觉,而不是用卡尺量出你差几公分的问题。

沈赐恩(作业三):我的作业属于第一类靠近第二类。昨天请假,所以,作业的要点没抓住,本来想要把这几个点表现出来,想是这样想的,但意思没有写出来。比如“登天”的第(1)个折往下带的笔是从点里面伸出来,然后绕过来;第(5)个折加重了以后带下来,但写的时候有点含糊。还是按习惯在写,靠近第二类,稍微有点意思,但没有把它表现出来。

教授:“登天”的折笔所有方向几乎都是一样,昨天讲过,这里的角度不是一样的。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三)                      (作业四)

李海宗(作业四)第二类偏上,有的过激了,有的不到位,“岂”字的第(3)个弧度不大对;有几个位置有想法但没有做出来,“登天”的几个转折点我是知道怎么写,方向也有意识去做的不一样。

申伟(作业五)我觉得作业是第二类偏第一类,当时想把这个关节点写出来,但速度慢了以后,线条控制不好,线条感觉还要细一点,比如象这个平推这个地方,就是推不过去,还是老的习惯,很难改过来,特别是“登天”这两个字的处理,想是想把它写出来,比如这里是顿,这里是折笔,但做不到这个意思,看到有些同学对个部分处理的很好,笔的轻重把握很到位。尤其是写大字,感觉还找不到。

教授:准确度还是有的,但细部还是有很多问题。“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五)                              (作业六)

郑瑞(作业六)我这个显然是第一类,对陈老师的分析看是看到了,到了写的时候,手就划过去了,原来的手上的运动方式就出来了,到第一个横画的时候还有一点感觉,到了下面就没有感觉了。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七)                                (作业八)

陈佐(作业七)“岂若”第(2)回环的方看的出来,也写出来了,但写的不准,第(3)转过来知道是个圆,但还不够圆润,这里面两个环,一大一小,上面大下面小,我把它写反了。“若”字第一笔是平拖,但写出来不是。“登天”的折,关注重点有了,但有的地方表现的不够。

教授:“登天”的折笔线条还看不出来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应该有一个头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线条也没有那么长,当然写长是你夸张起来,但它也会失真漫画了,要控制在一个度以内。

陈晖(作业八)现在是第一类但争取进入第二类。“岂”字的圆润地方写的很不顺,好象是硬折过来,“若”字的这个平推没有做好,我发现这一笔带过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有从“上”带到“登”的这个线条,字帖中很漂亮,我做不出来;“登天”这几个折笔有一点感觉了,但有几地方的转折还没有达到效果;登字的下面的转折,这个(第(5))前重后轻已经出来了,但角度不同做起来难度很大。

教授:“登天”第(2)折是这样钩,然后往下一拖,我觉得你写的还是象它的,但后面两个折没有往下拖,它们是同一个方向,有拖下去就有松的感觉,就能和上面紧的形成对比,那就松紧有度。这个作业比以前作业有很大的进步,再几轮练习下来就可以脱胎换骨了。“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九)                                     (作业十)

顾建荣(作业九)字形写的不一定准,但陈老师强调的几个点还能强调出来,但强调的不到位。

教授:形有点不准,这样就很难看得出来你所强调的部分。比如这个地方(岂字第(3))如果没有一个大的环绕,上面这个比较方折的环绕就没有道理,所以感觉不方。折笔部分还可以,连带的空灵的还不够,虚的感觉不够。这个作业属于不准有意思。

杨剑(作业十)作业属于第二类,但是具体表现属于第一类,“岂”字在字帖中写的象钢筋铁骨,圆的很有张力,但作业还做的不够,“若”字平推感觉有一点,线条太实虚的不够,但意思还是有的;登天的六个折,陈老师昨天讲的很深刻,我把握比较好可能在角度上,但是具体的形我把握的不好。

教授:你搞篆刻,在方寸之中的线条细微变化都能抓到,对于字帖中的变化应该有同样有感觉。在这六个折中,第一个是紧迫,第二个是疏朗,第三个是拖沓,这三个关系我们需要强化,这个作业是有意思不到位,准确度不够。

 

66日上午,教学提要二)

教授:从练习作业来看,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这个进步是综合性的。通过作业的分析,我们建立起一套对书法艺术内容的观察和判断规则。同学们也说到通过对这几个范例的分析,这其中有这么多的复杂的“讲究”,所谓复杂的“讲究”就是字帖中经典的表现,今后每个同学都要这样一种能力,对字帖的观察,第一眼就能感觉到这里面的信息,只要是一个经典的字帖,这些东西就自动跳出来,它就成为我们脑子里思考的内容,这个需要一定时期的培养。对我来说,在美院教书法多年,对字帖和线条反映的能力肯定要比同学们高,在坐的同学也无所谓高低,对你来说要培养这种反应,这是一个专业的反应,所以,每个同学首先要做到表面看起来相同的线条,你要区别出它的不同,其次,你还要给这些不同找出理由,它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相同是不好,不同是好。这些不同,哪些是我们所说的律动,所谓的律动其实就是合乎规则的不同

针对这个字帖建立起来的观察和分析字帖的方法,适用于每一个字帖,只是分析的力度大小不同而已,对这些经典的字帖,运用的力度要大一些,对明清以后书法,它本身的内容也没有这么多,你用一半本事就可以了,但它的用法是一样的。这和同学用双钩的方式临帖是一个同样的道理,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对字帖作双钩练习,尤其现在写的不是很准的同学,对你来说双钩是培养你细致观察能力很有效的办法,尽管它是很原始的方法,对大家还是有帮助意义,我刚才对字帖范例的分析,在你双钩过了以后,你就会滚瓜烂熟,就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没有双钩过,你只会注意几个点,你不会把它作通盘整体的考虑。

还需要给大家强调两个内容:

第一,我们现在关注的都是笔画线条,在前面已经提到,在律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它是和空白有关。比如说把“登天”折笔的不同角度写出来,其实对于这些角度,我们习惯于看你写出来的墨线,但律动中除了线律、形律以外,还有一个空白律。事实上,书法家写字,没有多少人是用空白来看字,大家都知道计白当黑,但它始终是辅助的方式。而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注意空白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律动中,“动”的部分是墨线,而结果是所有的黑白关系。在这个黑白的关系中,这里强调的是:在观察字帖的时候,你不但要看到这个墨线部分,而且还要看到空白,也就是墨线之间的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宽和窄、松和紧等关系。为什么要提到空白律问题,比如:同学们写的这个“岂”字,有的同学写的不准,为什么写的不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岂”字的上一个回环和下一个回环是同一样的空白,或者把这个空白写反了,不只是一个同学写成这样,而且很多同学都写成这样。

这种空白律的律动,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它能改变草书的根本观念。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写书法,它的概念还是写毛笔字。学院派提出要有视觉效果,要有氛围的塑造,已经有了这个概念,但大家还是写毛笔字,无非是写的好与不好,写毛笔字的概念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是落后的概念,哪怕你是写优秀的毛笔字,我也认为是很落后的观念,因为写毛笔字你只关心的是写的部分,你只关心写出来的墨线部分,如果你把书法看作是艺术,你就不能只关心它的黑的部分。当书法作为视觉艺术的时候,黑的和白的对你来说具有同等的意义,因为所有的画面是由黑和白构成的。我们提出线律、形律、空白律,按写字来说,三分天下空白占其一,如果把书法作为视觉艺术来对待,线律和形律可以合并,线和形只占二分之一,而空白独占一半,而不是三分之一的概念。所以,第一个强调的是对空白的追究。

第二,对律动的深入追究。律动类型决定一个书法家的个性和风格,律动是书法的生命线。我们把书法和美术字作一比较,如果一个广告店给别人做一个图文广告,美术字变化也很多,如果仅仅是变化,美术字也可以作为书法,外国以前写在羊皮纸上的非常精致的花体英文,这也有变化,也可以说它是书法,这个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问题,美术字或花体英文字母的变化不是律动,不是以书法一个重要的方式在律动,当然,它们也有“律”的含义,因为有变化就有律,按照一定的规则变化就叫律;但它有没有“动”,所以说美术字和花体英文字母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关键点在于律动的“动”,这个视觉书法概念上的“动”是人动、心动和手动,而不是事先预设的、机械的、规则的“动”。这就是美术字和书法的差异。美术字和花体英文字母有装饰性,也有规律,但它们没有生命感,它和生命粘的不紧。

用人的生命感对律动加以注释,这是立足于我们传统文化基础上对书法的理解,它和西方科学中讲究的客观依据不同,所以,书法绝对不会用卡尺去量,尽管我不时的说你临出来的东西要用卡尺去量,但实际上我们都是凭感觉来判断的,这就是感觉精到不精到的问题,所以,我用感觉来批评你的时候,除了有你的生命感以外,也有我的生命感,我对你的理解和你有距离,你也会感觉到我的批评不对,或者是我误解了你的意思,所以,这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在西方的科学中是不接受的,它必须做到严密无缝,这个距离在我们这里是模糊地带,这个模糊地带,理解之间的距离,我们还是能够接受它,其实这个就是生命感。

从书法的角度,说的具体一点,书法的律动就是规则,是有规则前提下的随形就动在中国的书法中,律动,在临摹阶段以“律”为主,在创作阶段,则关注的是“动”,这个时候“动”立足于对古代经典“律”的熟悉和熟练,它比“律”远远重要,这时的“动”是书法的生命。九十年代初,电脑刚有的时候,有人在做集字,篆隶楷都可以做的很好,行书也可以做,但草书做的很差,因为草书是无法集字的。如果做一个电脑程序,篆隶楷包括行书,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人,如果设计的更好,象这些圆润和弧度都可以做的很好,笔意都可以给你做出来,但唯有草书做不出来的,因为草书是动大于律。篆隶楷是律大于动。这样,我们回到了草书没法编字典原点上。草书的律动是无法复制的,越是在高科技的时代下,律动中的手动对我们尤其重要,以后对手工的东西越来重视,现在是一个复制的时代,但草书是无法复制的,魏碑也有同样的道理,唐楷很容易复制,因为它的规则很清楚,也就是它的律很清楚。今后的艺术创作,人工性越强,机器越不能替代的越有价值,因为,到了一个复制的时代,人的功能会被极大的弱化,人也不必象过去一样努力了,如果没有经过艰难曲折的经历,人脑子的功能会萎缩,到那个时候学草书就显的尤为重要。

在这个律动的理论探讨中,有几个关键词:人动、心动、手动,随形就动,生命感,律大于动还是动大于律。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我们对“岂若上登天”这几个字分析,我们反复琢磨其中线条的感觉,就是要研究它的规律,最后落脚于它的“动”。

66日下午,课堂练习四)

教授:所有的律动表现都要落实到动作上。讲评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动作不一样,一般会以写出来效果好不好为基准,而很难以动作为基准。但律动最主要的关键点在“动”,在接下去的练习中,要求大家去找这个“动”的感觉,比如“登天”的折笔,还有“岂若上”这些转折,把动作夸张出来。为了把运动的节奏和节拍能够夸张的明显,我觉得还应该强化它的某一点,比如登天的第一笔用挤压的方式,第二笔象一个钩子,第三笔和第四笔是一个拖笔,第五笔是一个起笔很重的顿笔。在写之前,眼晴看到它就有这个意识,如果做到这样,哪怕写不准,但你还是可以把这个意思写出来。对于这样的作业,我们有两种判断方式:一是准不准,不准不行,需要准;第二种是不准,但有意识,这个不准可能是夸张过度的不准。对我们来说,完全意义上的准不是很重要,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现在所有的准都是服务于你将来能用这个技法,当然你现在如果没有这个意识的时候,第一要求还是要写准,这个准与不准完全可以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实际上你没写准,但你的意思对了,这个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夸张。

象不象是意识的问题,其实字帖并没有象我这样的强调,但我现在告诉大家要把这五个感觉写出来,把五个动作写出来,这个就是律动的“动”。如果我们做一个分解的动作,把每一笔做的很过份,当你连起来的时候实际上是不过份的,但你为了表达你是懂了理解了,你就先把它做过分,如果觉得理解了这个方法,大家再做一轮练习。

练习图例四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一)                                   (作业二)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三)                                    (作业四)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五)                                         (作业六)

 

66日下午,课堂练习五)

教授:以“诸宫”(范例三)为例,我们再做一轮练习,首先我们关注几个点: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范例三

 

第(1)笔有一个细腰,大部分同学只看到这个粗,一笔就下来了;怎么样来判断这个细腰,竖笔往下的时候往里弯,收上去的这个部位有一个弧度,所以形成了一个细腰。

第(2)笔的头部与第(1)的头部刚好相对,一个往右斜,一个往左斜;然后下来是“歪”的,往右下角斜,头部靠在第(1)笔的头部,第(1)笔虽然很粗,但看上去很柔软,而一笔很细却很刚硬,这两笔的位置形成一个八字形。

第(3)笔头部有上一笔在这里回锋,,这个头和前面两个又不一样,手势不一样,“动”的方式也不一样,然后,接下去的笔画写的很流畅。

把这个字分为几段,每一段的速度都不一样,手动的感觉应该也不一样,有的很柔,有的很硬,有的笔画象楷书一样,弹跳出来的,如果每一笔的表情写成一样就是错的,说明这个律动的“动”的效果没有做出来。

根据上面讲解,做一轮练习。

作业图例五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一)                                (作业二)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二)                               (作业三)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之十四系列2
                 (作业五)                           (作业六)

 

66日下午,学习体会)

教授:练习过于复杂化可能会让大家有些困惑,但还是有助于大家培养起一个良好的看帖习惯。这次练习量很大,但写的内容就那么几行,通过对这几行的练习,我们知道好的字帖怎么去看,这个对大家有一个比较大的触动。今天的课程需要有一个消化过程,大家可以谈谈这两天的学习体会。

林光进:这次的学习有点难,平时也说难,但这次难的有点特别,虽然我们练习有一个主题,对字帖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进步,根据律动的主题来分析字帖,表现出动的感觉。平时的练习大的关系还是能表达的比较准确,比如“储宫”这一组粗细的对比,大家都能看的出来,但再深入下去,看到细部的微妙变化或者说速度的变化,难度就有了,平时大家写字的速度比较均匀,速度的变化都只是在笔画的衔接的地方,而不是线条和线条之间速度变化。一到律动,这个难度就出来了,用不同的速度体现线条的形和质,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找到一个好方法。李海宗的分解法是对的,分解法能够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形的问题,二是速度的问题,三是角度的问题,通过分解以后这个角度自然就出来了,因为不同的形就产生的不同的角度,比如“储宫”这两个字如果能写出速度的不同,形的对比,质感的对比,也会自然出来,当然草书写的非常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有一上主题统辖我们的思想,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去分析字帖,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我们回去以后练习的重点。

李海宗:以律动为主题对字帖进行分析,这个方法很科学,很管用,“登天”这个练习我做了一个线条分解,“储宫”这个练习我也作了分解,还是有很大的困难,分解了以后,虽然能看到它中间不同,但由于用笔等问题,在表现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这样的练习,剖解方法对我们以后解读字帖很有用,在家里写的字,习惯性书写比较多,以后眼睛会盯着多一点,关注字帖中的点会多一些,对比度会好一些,会认识到用空白来解决线的问题,以前只对线条关注,对空间的关注很少,通过这样的分析对空白关注多了,这两个练习有难度,回去以后继续追下去。

朱健:我们平时也有“律”有“动”,但这个“律”和“动”相对简单化,和经典律动有很大的差距,通过陈老师的分析,我们的律动太简单,要和经典靠近,要越来越复杂,这个过程就是陈老师对我们的训练过程,对经典的律动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要深入下去进行掌握。

申伟:陈老师是用科学方法引导我们对经典学习。这次学习有三个体会:一是通过经典分析,让我们感觉到经典的博大精深。以前看字帖的时候只是流于表面,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没有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没有抓住要害;二是技法上做了分解训练,使我们对线条的形和质的认识更加深入,尤其是空白律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艺术和写字的根本区别。以前,在我的心中对艺术和写字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通过这次学习,在观念上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三是对经典字帖的两个判断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不准,但能表现出它的意思,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写的不是很准,但意思已经有,这时我们追求律动表现过程中作者的手势情趣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体会,有很多作品它的过程很完美,但作品的效果不一定完美,在学习过程中这样暴露矛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

于中华:今天上午的讨论,有同学说知道了写字和书法艺术的区别,我正好要写一篇博士论书,就是论汉字的书写怎么会成为艺术,而西方的文字就不会成为艺术。在中国汉字的书写中,还有美术字的书写,以前的战国时期的鸟虫文是不是书法艺术,但它最后没有成为中国书法的一个主流,或者说没有成为书法艺术,这里面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一是空白,它是在书写时实际的笔画,如果没有这个笔画,构不成字的存在;第二是到了视觉艺术的时候是黑白并重,第三是到纯艺术可能更加要重视白。就象张怀所说的:“有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神采在哪个地方,恰恰在两个笔画之间,实际在线上没有连接起来,中间是空是白,但那个白恰恰是连起来的。一个动作完成以后在纸面是笔画,在书写上来讲,就“动”这个方面来讲,它实际是一个笔画,一个动作完成的,这就构成了神的存在。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汉字的书写作为艺术存在的时候,它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它能成为艺术,比如老子十一章中说到:“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意思是: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的时候,作为物来说最重要是杯壁,正因为有它才所以成为一个杯子,但恰恰是里面这个“空”,使物之为“用”,就是悟性在于“用”。书法构成汉字实体的墨线在于用,它是汉字能够物化于纸面之上,而笔画之间的空白和一个笔画之间留出来的空白,它是汉字得以成为艺术的所在,这个空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第二是一个天才式的敏感,律动立足于人动、心动和手动,人动到手动最终体现出心动,它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类的在发展中,在公元前三百年到公元前八百年,这五百年间,人类有一个文化转向,原来一个神的时代,大家认为老天的什么旨意,不知道,怎么办,就有一个巫师来掌控,构通这个之间,所以要占卜,于是就有了甲骨文;到了春秋又有一个转向,有一个道代替了巫,代替了神,代替了天,天地运行之间有一个道,人如何去体察它这个道,是用我们的心,庄子说虚其心,就可以体察这个天道,所以中国人重的是心。比如“哲”在甲骨文的时候是心字底,也就是说心动的东西,最终能够体察到的东西,只有心能感受到。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区别于于西方艺术的最根本的地方,它没有走向纯粹的视觉艺术。陈老师讲书法要成为视觉艺术,总是不断提醒我们律动很重要,如果纯粹拿视觉艺术的构成,拿视觉艺术中的变化来讲,美术字也可以作为艺术存在,把汉字作为生命体,苏东坡讲“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一讲书法把它当作人来看,书如其才,如其智,如其人,这些就是陈老师讲的生命的律动。后来中国人看事物的时候,孔子以后孟子,差不多以人的生命体,由物及人,本来是一个个体考虑,为什么作为一个律存在,这就从一个推及及人,然后推及及物,又推及及天下,及天下的时候说是本心的存在,它又和天道相融合,这就构成了中国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体。我想这个很深奥,很受启发,书法如果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的生气没有了,陈老师讲的是生动,不讲变化讲生动,这个作品不生动,再好看再合理,我觉得它也不是艺术。

郑瑞:这次陈老师把律动作为关键词,以“岂若上登天”和“储宫非不贵”作为范例,从练习中自己感觉到,它们的律动的方式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我们每一个字和每一笔在做行为动作的时候,都是和我们平时的运动方式不一样,很别扭。我这几天也把古诗四帖抄了几通,它没有让你感觉是“舒服”书写,没有按照我们平时的习惯的运动方式,它从头到尾没有重复之处,它的律不能很轻松,所以,难以把握;同时,它的律是不太有规律,变化非常强。陈老师把中国的书法和美术字和西方花体字作了比较,我觉得西方花体字的书法是机械规律前提下的书法,它的字母除了大写就是小写,大家写出来的模式还是一样的。汉字的草书不可以编字典,因为它有很多的结构处理方法,艺术家对汉字书写的时候,他可以根据上下字的关系,会处理成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线条,这里有很多是上下关系是手势带出来的东西。这也是这两天陈老师在讲的,书法在计算机时代或者是机器时代,草书唯一可以生存的,它里面存在着生命的运动。

李祖戏:律动,给我的感觉象是又打开了一扇门,以前看经典很少注意到律动这些内容。这两天学习,关键是要“动”起来,但是,自己还是没有感觉,手上的速度还是分辨不出来快慢,这是我现在比较困惑的。

陈晖:如果没有上一次课陈老师的批评,这个感觉还是出不来,也没有这次的体会这么深。每次在这里上过课以后,想是课堂的要求带回去,但到了家里往往把它淡化了,临帖的时候还是把坏习惯延续下去。上次课以后包括这两天的学习,我对字帖中的细节观察深入了一点,观察细致了,当然,字帖中变化莫测的东西掌握还是有限,只能在今后不断的练习中,观察的要更细致,表现的更细入。

叶素:我的体会和大家差不多,通过学习,第一,达到读帖上更专业,做到能看出别人看不出来的地方;第二,在临摹中更加精细,不仅要做到外形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把体现艺术家高超技术的细节方面表现出来。

顾建龙:有两点体会:第一,在家里读帖自我感觉还是看的很仔细,但是没有及时跟进去练习,没有把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今天陈老师对字帖深入的剖析,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之后,我领悟到什么是学院派的训练。我们平时没有正规的训练基础,相对来说临帖还是很肤浅的,练习是不到位的,通过这两天的练习,感觉这个方法既是新鲜的,而且是有难度的,但很有效的,回去以后还要深入去做。第二,我们平时写字时,速度比较均匀,缺少节奏感,今天通过陈老师对律动的讲解之后,知道了不但字和字之间有律动,而且笔画之中也有律动,它的生命力强了,我们更加注重律动对以后创作大有帮助,律动本身它是书法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律动的练习。

杨剑:上次的学习,陈老师对我的作业提出了很好的批评,这次的学习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陈老师提出对经典要有敬畏之心,要老老实实做它的奴隶,老实老实去学习。我觉得以前不是没有这样做,也觉得经典是好,但没有这样做它的奴隶,学习是表面化的,是肤浅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奴隶一定要继续做下去。第二是陈老师把科学化训练引入临帖之中,对书法的造型、线条和速度加以科学的分析,这个方法改变我原来的思维模式,也对以后的学习触动很大,帮助也很大。对律动的理解,以前在写过程中也会注意,但没有把它作为生命来对待,这里面有形律、势律,特别是空白律,这些以前完全是被忽视的。我搞篆刻,篆刻中也有布白,会注意这个;但书法中的计白当黑,几乎没有这个思想。这两天陈老师对几组范字的认真分析,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练习以后的觉得收获很大,但也体会到很难,但突破这个难就有深度;也觉得累,这个累就是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以后从难到不难,从累到不累,我们的学习就是进步了。

陈教授:“草圣追踪”到这期是第十四讲,总共有十二个主题,我们计划用十八到二十次的课程,完成这个学习周期,到今年年底或明年的年初,要把所有的东西讲完,对同学来说有半年的时间,每个同学还是要抓紧。后面还有一个创作阶段,最终能够创作出一些高质量的草书作品,使我们的“草圣追踪”有一个完整的头尾。

2011年,庚辰书会满十年,明年要有一些活动的策划。第一,要办一个展览,“草圣追踪”大草研究班的学习已经有两年多了,最后你们写出来的东西怎么样,又有一些成果,有些成果对临摹的水平的高低越发重要,这个展览,临摹是它必须有的一个内容,比如说一些夸张式的临摹,分解式的临摹,都要有。第二,有几个成果要尽快做出来,一是魏碑方面的教学材料,二是草书方面的教学材料,到明年准备做大活动的时候,有的东西要事先做好了,而不是挤在一起做。第三,“草圣追踪”结束以后要有一个类似的讲习班的,大家一起探讨草书,让每个同学有个亮相的机会。这些活动要开始策划,今年的练习要和明年做的事衔接起来,有意识把临摹的内容做出版的准备,所以,建议大家现在学习要和后面的目标衔接起来思考。

 

-------------------------------------------------------------------------

                 点击欣赏更多【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