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36)」陈名夏:天生英才难自弃

 雲泉 2017-09-22

更多溧阳旅游资讯可关注溧阳市旅游局官方微信订阅号:游子吟溧阳(yzylyly)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36)」陈名夏:天生英才难自弃

陈名夏,字百史,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卒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溧阳南渡强埠村雀杆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探花。

雀杆是旗杆的别称,明清的时候,在科考中取得了功名,就可以在老家祠堂门口竖立大旗,用来炫耀昭示乡里。大旗经风吹雨淋,很快烟消云散。但用于支撑大旗的旗杆石却常常会留下来,成为一个地方一个家族记忆的丰碑,流芳百世。凡是历史上曾竖有旗杆的地方,后人常常就把村庄命名为雀杆。作为村名,强埠雀杆村记录了陈名夏曾经的荣耀。

历史的长河里,溧阳自古名人济济,史贻直、马世俊、偰文质都名重一时,青史流芳,每每提起他们言者滔滔不绝,听者津津有味。至于陈名夏,或许因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名声不佳,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什么人去谈他、写他。但我身为陈名夏小小同乡,深感有责任还原这个乱世英才传奇的一生。

就从1643年到1654年——短短11年,陈名夏由一名普普通通的溧阳士子成长为弘文院大学士(正一品)后又被顺治无情绞杀开始说起吧!

陈名夏与崇祯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当时天下大乱,很多进士还未来得及衣锦还乡,便匆匆任为知县,奔赴险地,转瞬间血洒沙场。陈名夏因得崇祯赏识,例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后,被任命为户兵二科的都给事中。明朝官制应对六部设六科,科的长官都给事中正七品,虽然品级不高,但位轻权重,属于谏官系列,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可以对六部工作指手画脚,而且声音可以上达天听。陈名夏作为崇祯亲信近臣没几天,李自成杀来,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北京煤山寿皇亭。陈名夏效仿主子,也上吊,却未成。也应算报答过知遇之恩了。

陈名夏与李自成

旧主已亡故国已灭,新朝又在百废待兴用人之际。李自成对大明百官不喜,苛责甚严,惟独对崇祯十六年新科进士十分欣赏,因而一科同年相继成了新朝新贵,陈名夏被任用为弘文馆编修,大顺的弘文馆就是翰林院,陈名夏算是官复原职了,正踌躇满志,多尔衮、吴三桂联袂杀来,李自成仓皇西奔,后兵败身亡。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36)」陈名夏:天生英才难自弃

李闯王(图)

陈名夏与多尔衮

清顺治二年(1645),才华名扬天下的陈名夏,经王文奎推荐,清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新兴帝国实际权力掌控者睿亲王多尔衮以礼迎之,陈名夏重新回到翰林院任职。多尔衮对陈名夏有再生之德、重造之恩,士为知己者死,陈名夏竟然“入谒请正大位”,多尔衮当时是实际上的皇帝,他之所以不把福临从皇位上赶下来取而代之,定然有他的“不得已”和“没办法”,“正大位”又岂是臣下所能议所应议?然而好在这种押宝式的试探,效果却是直接奏效的,多尔衮含糊其辞的说了一句“本朝自有家法,非尔所知也”。不久陈名夏一下子被破格提拔为吏部侍郎(正二品)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从四品)。顺治五年(1648),清朝为了缓和满汉矛盾,笼络汉人,实行六部尚书满汉并存制度,陈名夏被任命为大清第一任吏部汉尚书(从一品),并加太子太保衔。继而,被任命为弘文院大学士(正一品),达到了一个封建士大夫所能达到的极限高度。

陈名夏与顺治

顺治七年(1650)冬,多尔衮在塞北狩猎途中不慎摔伤后突然撒手尘寰。顺治乾坤独断,对叔叔多尔衮开始全面清算。十三岁的少年天子和五十岁的弘文院大学士陈名夏,猫捉老鼠的游戏随即展开。

顺治八年夏天,御史张煊弹劾陈名夏结党营私,面对危机,幸亏关系不错的满尚书谭泰主动挑担,陈名夏躲过一劫。

顺治九年春天,陈名夏以同样原因再次被弹劾,受多尔衮排挤多年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主持审查。恃才傲物的陈名夏从厉声强辩到闪烁其词,最后词穷哑言又哭诉投诚之功。一场闹剧后,洋洋得意的顺治指着陈名夏蔑视地说:“辗转矫作之小人也。”顺治满意了,大方地指示:“算了吧,虽然陈名夏有罪难逃,但是我说过与谭泰案子有牵连的都不追究,如果重责,倒反而显得我没信用了。”皇帝发话了,免去职务,工资照发。

顺治十年,待罪之身的陈名夏又被任命为秘书院大学士,代理担任吏部尚书,又一次官复原职。其时,发生了“任珍案”,总兵任珍因妻妾与人通奸,私行将人杀死,又贿赂官员,出言不逊,刑部定为死罪。顺治要求会集相关部门重审,结果满洲官员同意原判死刑,陈名夏等汉官含糊其辞,一边说定罪依据不足,一边说死罪也是应得,又说律无正条,可以勒令自尽。如何判决已不重要,但满汉各执一词,激怒了顺治,议“任珍案”变成了议陈名夏等汉官罪,议他们拉帮结派、欺君妄为、文过饰非。三院九卿六科十四道,七品以上翰林郎中以上部员齐集午门,现场办公,讨论结果是陈名夏被判死罪。奇怪的是最终顺治对陈名夏的处罚结果竟然是“镌秩俸”(扣发奖金),“任事如故”。

顺治十一年(1655),顺治一时兴起,将明朝的朝服拿到内院展示,陈名夏对政坛死敌大学士宁完我说,“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宁完我开始发难,弹劾奏章说:“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不仅如此,弹劾奏章还说陈名夏纵子为恶、擢升私交、加罪言官、包庇亲友、结党营私,擅自抹改“票拟”(圣旨的草稿),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顺治亲自审问,他遍召群臣,当众宣读劾奏,一如以往,羞辱之意很明显。也许陈名夏再次检讨自责哀求,仍然会有惊无险,毕竟年轻的顺治要的是这个汉官领袖的顺从和尊重。不料陈名夏不等读完,就逐条反驳,言辞激烈而无人臣之礼。顺治大怒训斥:“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之后众官会审,认定劾奏属实,律当论斩,顺治令改为绞。次日,陈名夏被绞杀。

纵观陈名夏的官场生涯,他个人能力十分突出。政治投机也是明显的,这也是明末清初很多士大夫共同的经历。我们既不能苛求古人,也不用刻意回避什么。我们可以推测,陈名夏的经历对溧阳后起士子的警示应该是深刻的。

时代的风云夺走了陈名夏的性命,却夺不走他的盖世英才,他的学问深邃,诗文卓然大家,这个是谁也无法埋没的。把官场放一边,文场上的陈名夏,即使敌人也带着尊重去敬仰他。陈名夏死后的当年冬天,顺治皇帝对陈名夏的死敌冯铨说:“陈名夏多读书,问古今事了了,即所未见书能举其名。”由此回想一次次的死里逃生,可以看出顺治对陈名夏的才华还是十分认可和欣赏的。

陈名夏与八股文

陈名夏和八股文。提起八股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对它的批评,其实,在一定阶段,它对社会文化进步是起着推动作用的。陈名夏是八股文的专家,会试是展示八股文写作水平的最高舞台,殿试只考策论。陈名夏是会元,全国八股文行业的第一名。他编选的八股文文选《国朝大家制义》,不仅对明代八股文的流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探讨,也为清代八股文的体例、标准、原则指明了方向。

「影响溧阳的历史名人(36)」陈名夏:天生英才难自弃

陈名夏的《石云居文集》,现存有15卷,由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此书能存世非常不容易,现存的封面有“抽毁”二字,抽毁就是乾隆年间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把有碍满清统治的著作销毁,该毁未毁,也算是不幸中之万幸。《石云居文集》由大才子吴伟业(字梅村)作序,吴梅村文名远扬,许多人将其排为清朝诗人第一,一首《圆圆曲》,两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千古传颂,他在《陈百史文集序》中写道:“溧阳陈先生以诗古文词名海内者二十余年也,余草野放废,未尝一及先生之门……”其崇敬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陈名夏之文深受时人推崇。

陈名夏有诗集七卷。诗作清新自如,用情真诚,许多诗句读来朗朗上口。

“我欲歌,听者凝,我重泣,如绠縻。以此叹息无古道,千载相思在管鲍。”(《福宁州城外即事慰袁生》)

“畏兵相避真如火,携友长征未有涯。夙慕中原文献地,到来拂面起尘沙。”(《至雎州有感》)

“江东人物今犹健,淮北风烟梦未安。常笑冯生歌剑拙,肯嫌范叔布衣寒。”(《西寺夜坐赠宋介卿》)

陈名夏死后,其子陈掖臣被逮捕归案,充军宁古塔。他也是个才子,充军之后,依然潇洒,于寒风凌厉中成立了一个“冰天诗社”,应者不少。其本人工诗、善画、好艺,兼通音律,著有《阳斋集》。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流放者的土地》一文中对他有提及。陈名夏去世54年后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他的孙子陈世超考中举人,后担任浙江云和知县。有子孙如此,强埠雀杆村应该是英才辈出了吧!

文 字 :钱 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