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笔记法》到《匡庐图》看:荆浩画作与画论中的“真”

 木蘭猫不睡 2017-09-23

从《笔记法》到《匡庐图》看:荆浩画作与画论中的“真”

 

荆浩,字浩然,工诗文,通经史,唐末避乱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现存记载荆浩籍贯的最早典籍是北宋仁宗时期刘道醇所著《五代名画补遗》,说荆浩是“河南沁水人”。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他将“水晕墨章”的画法进一步自觉地加以发展,使之趋向成熟。开创出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气势雄伟,风格峻拔。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将其称为“唐末之冠”。

荆浩其画,纵是唐末一奇,且其山水画地位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其绘画理论造诣也是首屈一指的,其理论传世之作当数《笔记法》。《笔记法》又名《山水录》、《山水诀》,全文约两千字,内容丰富深厚,堪称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理论基石,也是当时最系统的、最完整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作者通过虚拟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本没有的老叟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之中作者借老叟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于绘画山水画的一套包括“六要”、“四势”、“二病”以及“四品”在内的较为完整而又可把握的创作理论体系。而,在对答一开始,老叟以“少年好学,终可成也。夫画有六要……”告知,然作者却以“画者,华也,但贵似得真,岂此挠也。”答之。随后便以“何谓真而论之”,可知,“真”当是荆浩绘画理论中的核心。何为“真”?老叟曰:“真者,气质具盛。”这里的“真”是指作品能使人有真切的感受。气就是绘画中表现出来的神气,质则是指物象的实质与特性。绘画就是要求能表达出对象内在的实质与特性,其内在的实质与特性,又是通过艺术形象的神气来感染于观者的。

前面已经提到,荆浩的艺术成就被称为“唐末之冠”,加之,又有如此精湛高深的绘画理论做指导,那么,其作品就可见一斑了。在其传世之作《匡庐图》中很好的实践了“图真”的理论。《匡庐图》被认为是荆浩最为可靠的传世作品。《匡庐图》浑然一体的大山大水,气势磅礴,很好地表达了我国秀丽的北方山河。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表现出“景与真”的统一。“大山大水,气势磅礴”既是这部作品的整体特点,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真”的体现。

细观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极具层次感,如果按照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的视角来看的话,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下方的近景,我们可以看到“一泓涧水,一叶扁舟,切正欲靠岸。在山坡的丛林之中隐约可见屋宇院落,屋后是陡峭的山壁,壁下是如烟海般的水雾,在类似于长堤板桥的一端,一人正牵着一头驴。”第二层,这一层画面内容丰富,“两崖耸立,崖间清泉直奔,让人能感其流闻其声,恍惚如身临其境,而周围参差的松柏映衬着一座山麓下的林荫庭院”。第三层,这一层是画家最为着力之处,主峰兀立如在眼前,两侧烟岚飘渺,侧峰则簇拥在主峰周围,更突出主峰,却有相对和谐,云雾缭绕,宛如仙境。一条白练腾空而出,落入云雾之中,化作虚境,这一层是画中最佳胜境。云气、屋宇、桥梁、林木,曲曲掩映,一派雄伟、壮美、幽深的气象。

分析完这三个层次,我们的第一感觉便是景物大而全,囊括天地,包罗万象。这是一个全境式构图的作品,这样的绘画方式在当时是鲜有人做到的。然而,如此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荆浩却做到了,并且还将里面的事物描绘的如同真物出现在眼前一般的真实。这个就是荆浩理论中所谓的“图真”理论了。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分的层次主要是根据山峰的层叠出现而划分的,因此,山峰在画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那么,作者如何能将这山真实地展现在观者眼前的呢?首先,作者自身具备了及其高超的绘画技巧,他很好地把握了真实世界中事物的比例关系,人比屋小,屋比山小,且山与山之间也能够现出清晰的高低层次结构,这必须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细心观察的基础之上,怀有求真的态度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其次,学生觉得除了他本身的绘画技巧有关外,更多的是受到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的影响。他虽出生于沁水岸边的平原,但举目北望可见太行巍峨绵延,后又隐居洪谷,常年放眼于太行山的广阔空间,感受其气势磅礴的大山水,对太行山的雄伟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情感,如他在《笔法记》中就提到了神钲山、石鼓岩等山,且“因惊其异,遍而赏之。”再次,是作者对作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的处理,作者在追求全局式的效果的同时,仍然细心具体地刻画着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如图中岸边牵着家畜行走在岸边的村民,渔翁正欲靠岸,那山涧的水流,那每一颗松树,还有那房屋的轮廓,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观者面前,显得及其的真实,让人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幻觉。最后,在《笔法记》中,作者提到,“因惊其异”遂“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且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间崖下曰岩,路通山中曰谷,不通曰峪,峪中有水曰溪,山夹水曰涧。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这样一些自然现象的命名。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审视,在创作中往往能表现出危峰突兀,重岩叠嶂,气势浩大。这不得不归功于荆浩的敏感与勤奋。

荆浩作画,力求达到“真”的效果。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荆浩的“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同时也是其作画境界的步步深入。第一,形式上的图“真”,这是其最基本得功力;第二,便是气质意义上的图“真”,这是“图真”的关键步骤;第三,是传神意义上的“真”,这是从提上来看的,唯求达到“真景”,同时也是“图真”的最高境界。

荆浩通过《笔法记》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绘画理论财富,同时让“真”的价值和意义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又通过《匡庐图》让我们看到了在高超技艺之下的佳作,使《笔法记》中的“真”得到了实践和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