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AAF坦克博物馆游记

 std0520 2017-09-23


王三溥 - 行路难.mp3 来自尼伯龙根工厂 07:31

配乐:王三溥——行路难


      笔者参观这个博物馆的起因要追溯到今年的五月份。当时,笔者从瑞鹤和锅炉房老王那里掠夺了一批考证电子书。有一本罗列了现存的所有四号坦克,其中一辆四号坦克被保存在这家位于弗吉尼亚州(Virginia)南边的博物馆中。恰巧当时笔者正计划去北卡罗来纳州(North Carolina)参观同名的战列舰,一查地图恰巧顺路,于是就有了这趟经历。

 

         AAF(AmericanArmoured Foundation,美国装甲基金会)坦克博物馆是一所旨在向大众普及军事知识的非营利性博物馆。位于弗吉尼亚州南部的丹维尔市(Danville),始建于1981年,主要藏品为装甲兵和骑兵两个兵种的各类装备。绝大部分馆藏来自当地一位武器收藏家威廉·加瑟(William Gasser)先生的无偿捐赠,加瑟先生现在担任着博物馆馆长和志愿者督导的职务。博物馆的藏品种类比较丰富,包括了二战及之后的各国坦克装甲车辆、各种火炮以及枪支和军服等,其中有些收藏很是稀有。顺便一提,想参观这个博物馆的读者请先去官网查一下开放时间,目前4月-12月间只有五、六两天开放,其余月份周六开放,感恩节和圣诞假期休息,门票14美元。

 

         AAF坦克博物馆由两座内部相通的大型板房组成,从正面看毫无特点,想要准确找到入口只能看路标。和多数博物馆的布局有些不同,AAF博物馆在买完票后会直接进入礼品商店,对于这个博物馆而言,更贴切的叫法是田宫模型专卖店。


         穿过礼品商店便进入展览区域,AAF博物馆的展品摆放并无规律,各个时期不同类型的武器就是随意地一排排放置。因为笔者的兴趣主要在二战时期,所以接下来会着重介绍一些该馆陈列的二战装备,对于那些越战甚至海湾战争时期的武器,笔者简略介绍下,就不班门弄斧了。

 


这辆四号坦克是AAF 坦克博物馆的镇馆之一,也是笔者来此地的主要目的。这辆车的经历比较曲折,是捷克斯洛伐克在战后使用不同期型的部件拼凑起来的(主体是四号H早期),后来被叙利亚买走,于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在戈兰高地被以色列陆军缴获并拖回国内展览,后来该车以“物物交换”(换了一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的形式送到美国并最终保存在这里。从照片可以清晰看到这辆车在博物馆修复时被安装了颇具冷战北约风格的翼子板,并且把博世管制灯的底座方向安错了,另外还画蛇添足般的在车体上焊接了一具“Notek”管制灯(Notek灯的专题请点击此处)。车体钢缆也是不知从何处移植而来。


这张照片可以清晰观察到备用履带的不同样式,诱导齿上带有凹槽的轻量型比较少见。注意首上装甲为螺接的50+30mm的型式。


悬挂及负重轮。上面漏油的效果倒是很赶现在国内模型圈的时髦。


这把铁锹及其固定具可以说是这辆车上唯一原配的附件了。 


车尾。排气管消焰筒及其他一些附件早已丢失,而且很多细节都有改动。从后装甲上的斑驳推测此车曾经是铺设了防磁装甲的。另外注意履带接地面,经过长年累月的使用早已磨平。

 

这辆没有武器总成的M16半履带车可以就近观察各种细节。对于笔者这样的半履带车铁粉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经历。


前灯及其保护套,保养状态可以用完美形容!注意夜间管制灯的灯罩细节。


驾驶员仪表盘及各种标识。细致到连档位都清晰标明,能够显著减少新驾驶员的上手时间和降低犯错的几率。


车厢战斗室内的12.7毫米M2机枪的弹箱。注意前面的长方体收纳箱是用于存放备用枪管的。

副驾驶车门的细节。棕色的皮包是望远镜盒。


注意美军车辆的工具扣是帆布制的。相比于德军的金属工具扣,不知道固定性会不会弱一些,这里固定的是一把斧子。


馆里的另一辆M16防空车。保养状态要差很多,不过这是搭载了武装的“完全体”。该车被陈列在一个模仿战争环境的场景中,这样的布展方式是AAF坦克博物馆的一个特点,在后面的很多展品中都会出现。


英军的“澳洲野犬”(Dingo)MK II型轻型装甲车。作为一款性能出色的侦察车活跃在二战期间的北非和西线。这款车直至1968年才在英军中退役。由于其出色的性能,该车甚至在1943年被意大利仿制并生产了一小批。馆藏的这辆车的场景似乎是要表现从一座着火的房屋冲出的样子。


加装推土铲的M4A3E8“谢尔曼”中型坦克。车体保养不错,但是负重轮的橡胶圈均已老化开裂,应该是不能开动了。PS:旁边放置的一盆假灌木不知是何意。

这辆车的炮口没有安装制退器,反而可以清楚观察到炮口的螺纹。

行走部分的细节。大小两种拖带轮。另外注意翼子板与车体的连接方式。


M18“地狱猫”坦克歼击车以其贫弱的装甲和灵活快速的机动性闻名,是笔者较喜欢的美军车辆之一。这辆似乎想表现一种开到一个高地上准备伏击的状态。


似乎所有的军事博物馆都要停一辆T-34,否则都不好意思自称博物馆了一样。作为苏联坦克,馆方下了不少力气做出了这样一个在柏林的残垣断壁中突击的场景,不过这辆T-34/85是捷克战后生产的批次,可能又是来自中东。

这个场景还特意为这位苏军模特配了一挺马克沁1910型重机枪。

注意手枪射击孔前面的鼓包,是为了容纳炮塔旋转电机而设的。炮塔下部的弧线造型为战后的捷克型独有。

这辆T-34从另一角度看就有点恐怖了。话说馆方弄这么个马上被压扁,表情狰狞的德国兵不怕给参观的小朋友留下心理阴影吗?




         AAF坦克博物馆内的二战重装备还包括不少牵引式火炮,这些火炮或是正常陈列,或是放在场景中。其中一些还是比较少见的型号。

 


这门PAK 40反坦克炮就摆在博物馆展厅的入口处,再加上不是很真实的德军三色迷彩,很是抢眼。搭配炮兵模特后有一种严阵以待的感觉。PAK 40虽是德军在二战中后期装备最多,使用最广泛的中型反坦克炮,但是在博物馆中反而不常见。笔者这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款一代名炮。相比之下,产量小得多的PAK 38笔者倒是见过不少,不知为何。


意大利皇家陆军二战装备的M35型47毫米反坦克炮。这款轻型火炮在对付二战初期的轻装甲目标时差强人意,然而随着坦克装甲的不断加强,这种小炮迅速过时。不过这款火炮还能作为轻型步兵炮使用,发射高爆弹时射程可达7000米。不过口径太小,作为步兵炮的效果远不如迫击炮。在AAF能见到这款意大利炮也是很难得呢。


法国的M34型25毫米反坦克炮。炮口的喇叭状消焰器使其看上去更像一门大口径机枪。这个炮摆放在一个敦刻尔克撤退的场景中,应该是为了纪念英勇作战的殿后部队吧。顺便一提,法国的潘哈德178装甲侦察车就是使用这款炮作为主武装的。

德国的Nebelwerfer 41型150毫米6管火箭炮。二战时德国生产最多的火箭炮,射程和威力远优于比它出名的多的“喀秋莎”。该炮的场景来源于一张老照片,讲的是1943年在突尼斯,一名德军炮兵军官向美军投降的情景。这门炮的打光非常不好,笔者本想拍摄更多的细节照片,然而因为光线问题而作罢。


大名鼎鼎的英国6磅反坦克炮。它的出现让英国陆军终于有了一款能够正面对抗德军二战中期那些中型坦克并且可以发射高爆弹攻击步兵阵地的反坦克炮。美军也仿制了这一款反坦克炮,称为57mm M1,作为步兵部队的标准反坦克炮使用。这个场景很有趣,冬季的欧洲森林(可能是阿登地区),画师在墙上凭借自己的印象与想象画了一辆被击毁的四号坦克。场景的构思不错,只是这画像极了青少年绘画比赛的参赛作品啊。


6磅炮后面还坐了个美国大兵,笔者对这个姿势的理解是——虽然击毁了一辆坦克,但是面对黑压压冲上来的敌军,心灰意冷放弃抵抗坐地等死的样子。


加装了破甲弹的德国的PAK 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30年代德国扩军后量产的第一款反坦克炮,早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就因无法击穿法国中型坦克的装甲而被赋予“敲门砖”的外号。到了1941年,德军为了让这款火炮发挥余热,研制了空心装药的“Stielgranate 41”超口径破甲弹。这种形似小火箭的弹药以前装的方式插在炮口,在300米的有效射程内可以击穿180毫米的垂直均质钢装甲。可以说在有效射程内只要命中,就可以击毁任一款同盟国坦克,只是射程实在太短,而且必须从炮口进行装填,颇为不便。这款弹药的出现倒是让PAK 36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也不失为一个让这种老炮废物利用的好办法。PS:对这款弹药的威力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搜索收看美剧“兄弟连”的第三集。


二战期间的瑞典“博福斯”公司以其性能出色的40毫米高射炮享誉世界。但是在30年代,“博福斯”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图中这款弧形防盾的37毫米反坦克炮。该炮畅销多个欧洲国家,以至于1939到40年间的德国在其入侵行动中几乎在各个国家都遇到过这种火炮的抵抗并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这款炮同样装备于罗马尼亚和芬兰等轴心国部队中并参加了对苏联的作战,但是并不能有效对抗T-34以及装甲更厚重的KV系列坦克。


并排存放的两门美国M1型203毫米重型榴弹炮。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此炮相当大的体积。这款火炮全重高达14吨,可以将90千克的高爆弹达到17公里外的目标上,可以说是火力压制的利器。二战后这型重炮继续在美军及北约成员国军队中服役,美国甚至还为其研制过核炮弹。

 

AAF坦克博物馆还陈列了相当多的冷战双方的装甲车辆,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型号,也有一些冷门题材。

 


比较少见的瑞典STRV-74型中型坦克,只生产了225辆。这款车全重29吨,装备一门由高射炮改造而成的75毫米高初速坦克炮,装甲最厚80毫米。从数据来看和德国1943年装备的四号H型坦克相当,只是这款瑞典坦克1958年才服役,改进型号一直用到1984年,在当时的水平看就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了。不过这款车对瑞典军工发展的意义还是要大于坦克本身的意义的。

STRV-74的悬挂系统及履带,明显继承自瑞典二战期间的L-60型轻型坦克(匈牙利曾引进生产并进行改进,称为“托尔蒂”轻型坦克。)和m/42轻型坦克。瑞典在二战期间作为中立国的同时,一刻不停地坚持独立研发本国军事装备,在坦克领域,虽然性能都不及同期交战国的产品,却让自身的装备研究一直没有断代,这一点很是难得。

STRV-74的后部车体,可以看出排气管等结构很有特点。注意炮塔后部似乎是中空的,不知为何。


美国的M103式重型坦克是美国在冷战期间装备过的唯一一款重型坦克。该车重达65吨,装备一门120毫米线膛炮,炮弹采用分装式,备弹34发。它是M1出现之前美军装甲最为厚重的一种坦克,随着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概念逐渐合并为现代的主战坦克,这一款看上去威风凛凛的重坦也就逐渐过时了,后来被M60主战坦克取代。它主要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在陆军服役的数量并不多。


美军在这些年对伊拉克的作战行动中缴获了大量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装备,这辆T-72主战坦克就是其中之一。馆方特地为其制作了热血澎湃的场景:钢铁巨兽碾过一辆轿车带着步兵奋勇突击。

这辆2S3型152毫米自行火炮同样缴获自伊拉克。只是搭配的模特场景与上图完全是截然相反。可能是伊拉克炮兵战斗意志普遍较差吧。2S3是苏联60年代为了应对美军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而研制的产品,广泛出口到华约国家及中东等第三世界国家。

 

         作为美国本土的坦克博物馆,“巴顿”系列坦克自然是少不了的。AAF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巴顿”系列。下列照片中,由上至下分别是:M47、M48A5、M60A1、M60A2。



         除了陈列这些重武器的展厅之外,AAF博物馆还有几件小的展览室,分别陈列各种枪支等步兵武器以及军服。

 


这面墙陈列着各国各个时期的步枪,以闩动式为主,其中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编号7的那把是中国的53式步骑枪(莫辛纳甘M1944卡宾枪的仿制品);靠近拐角处从下数第二把,编号19的是意大利产的卡尔卡诺(Carcano)M91/30式卡宾枪,威龙模型公司这10年来出品的意大利陆军兵人模型的随身步枪都是这款。


品相相当完好的一具“铁拳”(Panzerfaust)60型反坦克火箭筒。连各种标识都保存了下来。笔者认为,“铁拳”系列对二战德军一线步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操作简便且威力巨大,赋予了战争后期缺少重武器的德军步兵直接对抗坦克的能力。


保存完好的德军“战车噩梦”(RpzB 54 Panzerschreck)反坦克火箭筒,由德军在北非缴获的美军“巴祖卡”火箭筒仿制而成,威力和射程都优于“巴祖卡”。战争后期德军组建的“国民掷弹兵师”中,很多反坦克单位由于反坦克炮的缺编都用这款火箭筒来充数。

 

         军服展览室展出了多个时期各国士兵和军官的制服,其中最吸引笔者的是几套二战德军著名高级指挥官的制服,笔者查了博物馆的说明,并没有注明是否为原品,每套制服下面还有对应人的照片画像以及出版的书籍。笔者拍摄了这些制服的相片,由上至下分别为: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大将海因茨·古德里安、装甲兵上将哈索·冯·曼托菲尔、武装党卫军大将(党卫队最高地区总指挥)约瑟夫·迪特里希、陆军大将埃哈德·劳斯和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军装展厅除了这些成套的制服外,还有包括从阿拉伯“马穆留克”骑兵的头盔到海湾战争的美军钢盔在内的大量军帽,只是每件军帽都待在一个像服装店模特一样的头上,搭配奇异的眼神感觉气氛诡异不已,笔者就没有拍照以免日后浏览时吓到自己。

 

         AAF博物馆每年会定期举办坦克开放日以及喷火日,前者顾名思义就是聚集馆内能开动的车辆一起拉出去溜溜,后者就是在博物馆后面的空地上使用馆藏的火焰喷射器来表演喷火,再加上一些枪支的射击演示。很遗憾因为日程的原因笔者都没能赶上,不过能够看到这些静态展示也知足了。最后用这张馆藏的19世纪加特林机关枪的照片作为结尾,希望这个有点偏僻的博物馆能够顺利经营下去,所有馆藏展品都能够妥善保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