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23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三、十四章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先生说:禘祭礼从开始献香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禘:音di,一种极为重要的祭祀。

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个环节。古代祭祀,用活人代替受祭者,此活人叫尸,尸一般由年幼的男女来担任。第一次献酒给尸,让他闻到郁鬯(一种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气,叫做祼。

[愚悟]

本章记载了夫子不想再往下看鲁国的禘祭礼,为什么不想再往下看呢?后世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一说,禘是王者之大祭,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因为周公对周朝有大功劳,所以周天子赐鲁可行禘祭礼,后来鲁国一直行禘祭礼,但终究是非礼行为,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一说,禘祭有祭天和祭祖之分,祭天之礼只有天子可用,诸候不可用,而祭祖之礼则诸候也可用。祭祖礼又分吉禘和合禘之分。吉禘是旧君去世后,新君奉其神主入庙,而举行的祭礼;合禘则是常祭,每五年一祭。这里因为鲁国在行禘祭礼时,国君的排名出现了问题,僖公跻升到了闵公之前,不合于礼,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一说,鲁君行祭礼的诚意不足,有轻慢之心,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现已无法可考。此处但记主要的三种说法,以备大家参考。


[原文]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有人问禘祭礼的理论。先生说:我不知道,如果有知道的人,对于整个天下,如同看这里一样啊!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示:有两种解说。一说,示同视,即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了如指掌的意思。一说,置,放置的意思,即如同将东西(天下)放在手掌上一样,运之于掌的意思。两者意思都通,这里取前说。

[愚悟]

从上章已知,禘祭礼是一种大祭礼,而鲁国的禘祭礼又一定有非礼之处,有夫子不赞成的地方,但如果不是仁孝诚敬功夫了得之人,又不足以谈论,指出其中的非礼之处,所以只能说不欲观,不知也,并非真的不知道。而夫子又说知此而治天下,易如示掌,进一步说明他是知道禘祭礼的。同时明白知禘祭礼的人,必定明理且诚,所以能治天下如示掌。

也有学者以为,夫子说不知道,是不想明说自己国家的是非,因为公之于众,终究只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国家,看不起自己,所以夫子用《春秋》微言大义的方式,点而不破,《论语》中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谤国君,不诽国家,不以此来抬高自己所谓的聪明,这不仅仅是智慧,更是一种忠实的品质,值得我们现在所有的人学习啊!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先祖时,先祖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祀神时,神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样。先生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就像不曾祭祀一样。

祭:第一个祭字,祭祀祖先的意思,和下面的祭神相对应。

[愚悟]

祭祖主于孝,祭神主于敬,两者都出于至诚怛恻之意。本章前面两句,有人认为记得是夫子在祭祀时的情态。夫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的态度,平时也不讨论有没有鬼神,但临祭时,必诚必敬,就像真有鬼神在他面前一样,此足可见夫子诚敬之意。他的这种不信则不敬,近信则惑的鬼神观,在当时科学水平不发达,人类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就算放在现在,相比于一些无知无畏者或是求神拜佛者,也要胜过几倍,有些许借鉴作用。

吾不与祭,如不祭。不与祭而让人代祭,终失祭祀之诚。所以即使祭祀了,而诚不在,就像没有祭一样。说明了祭以诚为实,以礼为虚。

现在,清明、冬至等节日祭祖是一种很重要的祭祀活动,但有时因为人在远方,不能回来,于是出现了一种代祭风潮,其实从夫子这句话可以看出,完全没有必要。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可以遥祭,亲设祭台,亲身参祭,相信诚意一定胜过代祭。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三、十四章


图片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