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穴位”终极篇(四)

 老阿更 2017-09-23

气海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俞穴:腰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等!

图解气海俞穴位的位置

【气海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 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穴名解说

气海俞穴,经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属足太阳膀胱经。 气海穴,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穴俞穴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穴俞穴。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俞穴:腰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等!

【穴位含义】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按摩气海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腰痛、下肢瘫痪、 肠鸣腹胀、月经不调、痛经、痔漏下血等。

【穴位配伍】气海俞穴配足三里穴、天枢穴治腹胀、肠鸣。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俞穴:腰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手法】双手轻握拳,叩击气海俞穴。按摩、轻捶此穴可益气补血。

【针刺方法】气海俞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俞穴:腰痛、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等!

曲骨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曲骨穴:前列腺、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图解曲骨穴位的位置

【曲骨穴的位置】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即: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时采取仰卧位。)

【取穴方法】小腹部,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在这个拱形边缘的中点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快速取穴】取仰卧位,腹部正中线与耻骨联合上缘的交点,按压有酸胀感(图②)。即:取仰卧位,用食指、中指沿腹部正中线向下滑动触到骨的上缘,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主要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曲骨穴:前列腺、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穴名解说

曲骨穴 Qū gǔ(RN2)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任脉、足厥阴之会。别名:尿胞穴,骨端穴,屈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

【穴位含义】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1)“曲骨穴”。“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曲骨穴”。

(2)“尿胞穴”。“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穴”。“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 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穴”。“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穴”。“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功能作用】收降浊气。

人体穴位大全——曲骨穴:前列腺、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按摩曲骨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身体方面:主治阴部瘙痒、下腹坠胀、月经不调、痛经、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前列腺、阳萎、赤白带下、痛经;

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皮肤方面:治妊娠斑、子宫性肝斑、处女性肝斑、暗疮等;

作用功效:通利小便、调经止痛、收降浊气等。

穴位配伍:曲骨穴配肾俞穴、志室穴、大赫穴、关元穴、命门穴治阳痿、遗精(肾气虚型);配膀胱俞穴、肾俞穴、次髎穴、阴陵泉穴、蠡沟穴治阳痿、遗精、癃闭、淋症、阴痒、湿疹、带下(湿热下注);配中极穴、关元穴、肾俞穴治肾虚、遗尿、小便不利;配关元穴、命门穴、阴交穴(针补法或灸)治宫寒不孕、痛经。

人体穴位大全——曲骨穴:前列腺、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穴位内为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孕妇禁针。

【特别注意】击中后伤及周天气机,气滞血瘀。孕妇慎用。

【按摩方法】每天按摩曲骨穴50~10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前列腺的压力,解决尿频尿急等小便问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个穴离膀胱很近,所以,最好排空小便再来按摩,力度可以相对大一点,刺激到位。

治疗前列腺时点按曲骨穴,有时阴茎会自动勃起,不要理会,这说明气血贯通了,效果很好。

曲骨穴治前列腺炎,通小便

在甘肃敦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叫月牙泉,形如弯月。月牙泉周边便是有名的鸣沙山,常年流沙走石。沙石在风的推动下大片移动,会有响声,因此称之"鸣 沙"。月牙泉和流沙相距不过十来米,却常年流水不断,天旱不涸,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这眼泉水长不过百米,如一弯新月落在黄沙中,任凭旁边狂风肆虐,沙 石侵袭,依然娴静地躺在那里,用自己清澈甘甜的泉水滋润着周围那一片绿洲。月牙泉的水,据说有消病除灾的功效,因此又被称为药泉,水被称为圣水。在人体当 中,也有这样一眼药泉,这就是曲骨。

曲骨的骨就是横骨,也就是现在的耻骨,曲是弯曲,指这块骨头如同一轮弯月,曲骨穴就在月中央,也就是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

虽然曲骨穴名和水无关,但它所治的疾病却都是和水液有关的,因为它和膀胱泌尿系统的关联最大。但凡与之相关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调理月经等,都可以找曲骨穴,可以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个重要穴位。

说到通利小便,可能很多男性朋友会不自觉地多瞟上一眼。现在前列腺健康的成年男性朋友较多,往往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人晚上经常要起来好几趟,被尿频尿急等问题折磨得有口难言。其实,这时候,只要找到我们身上的这个曲骨穴就很好办了。

人体穴位大全——曲骨穴:前列腺、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

曲泽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曲泽穴:中暑、胃痛、呕吐、心悸、臂痛等

图解曲泽穴位的位置

【曲泽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取穴方法】伸肘仰掌,肘部稍弯曲,在肘弯里可摸到一条大筋,即肱二头肌腱,在其内侧(尺侧),肘横纹上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 在肱二肌腱的尺侧,深层有旋前圆肌,肱肌;布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动静脉、尺侧返动、静脉的掌侧支与尺侧下副动静脉前支构成的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的本干。

人体穴位大全——曲泽穴:中暑、胃痛、呕吐、心悸、臂痛等

穴名解说

【曲泽穴】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合(水)穴。

【名解】 “曲泽穴”。“曲”,隐秘也。“泽”,沼泽也。曲泽名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本穴为心包经之穴,所处为南方之地,虽然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经气在此汇合并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但天泉穴下传本穴的经水仍大量气化水湿,本穴如同热带沼泽一般生发气血,故名“曲泽穴”。

【穴位含义】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心包经下传郄门穴,天部水气散热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人体穴位大全——曲泽穴:中暑、胃痛、呕吐、心悸、臂痛等

按摩曲泽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中暑、胃痛、呕吐、心悸、心痛、热病烦躁、臂痛等。

【作用功效】曲泽穴,清心平燥,舒筋活血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等。

【穴位配伍】曲泽穴配神门穴、鱼际穴治呕血;曲泽穴配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呕吐,胃痛;曲泽穴配委中穴、曲池穴治高热中暑;曲泽穴配内关穴、大陵穴治心胸痛。

【文献摘要】《甲乙经》:“心痛卒咳逆,曲泽主之,出血则已。”;《千金方》:“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喜惊。”;《铜人》:“治心痛,善惊心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疹,臂肘手腕善动摇。”

人体穴位大全——曲泽穴:中暑、胃痛、呕吐、心悸、臂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按摩疗法】用大拇指弹拨曲泽穴100~200次,能改善心悸、心痛、咯血。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曲泽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治受惊、心痛。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曲泽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热病、心悸、心痛、烦躁等。

【针灸疗法】曲泽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可向臂部或肘部放散(或者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人体穴位大全——曲泽穴:中暑、胃痛、呕吐、心悸、臂痛等

气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穴: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等

图解气海穴位的位置

【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肚脐下两指宽处。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气海穴。气海穴又称丹田,有种说法叫:气沉丹田。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从肚脐向下量约1.5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快速取穴】仰卧位,先取关元穴,在关元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图②)。

【穴位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穴名解说

【气海穴】 Qì hǎi(RN6),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盲之原穴。别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下气海。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穴: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等

【穴位含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1)“气海穴”。“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穴”。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穴”。“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穴”。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丹田穴”。

(4)“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穴”。“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穴”。“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穴”。“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针灸资生经》:“气海者,盖人之元气所生也。”因与胸中气海(上气海)相对,故又名“下气海”。穴居腹部,为生气之海。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穴: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等

按摩气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

作用功效:气海穴,补气益肾、涩精固本。

气海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

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

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

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配石门治崩中、漏下;配小肠俞治带下 (《针灸资生经》);

配中极、带脉、肾俞、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针灸大成》);

配三阴交治白浊、遗精、经少、下腹痛(《腧穴学》)。

配关元、阴陵泉、大敦、行间,有行气通经,清热除湿的作用,主治小便淋沥不尽,少腹胀痛,黄白带下。

配血海,有补气养血,行气活血,通经散瘀的作用,主治小腹痞块,五淋,经闭不通。 配小肠俞,有行气化浊的作用,主治带下,淋浊。

配大敦、阴谷、太冲、然谷、三阴交、中极,有行气通经,养阴清热的作用,主治痛经,血崩,血淋。

配三阴交,有养阴填精,培元固肾的作用,主治白浊,遗精,下腹疼痛,经少。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为元气聚集之处,只可补不可泄。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按摩的手法:先以右掌心紧贴于气海的位置,照顺时针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用逆时针方向,如前法按摩 100—200次,按摩至有热感,即有效果。气海是一个保健穴位,对男女都有好的保健作用。常用艾火灸之,可治百病,可长生久视。

针灸保健:气海是针灸保健要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

1、气海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2、气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3、气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人体穴位大全——气海穴: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等

气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气户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

图解气户穴位的位置

【气户穴的位置】位于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解剖】在锁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层上方的锁骨下肌;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为锁骨上神经,胸前神经分支分布处。

穴名解说

【气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

【穴义】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

【名解】气,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户,古指单扇门,引伸为出入的通道。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与外界交换的门户。本穴物质为缺盆穴地部传来的经水,因本穴位置较胃经上部诸穴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流至的地部经水会更多更快的气化并由胃经传至身体其余各部,是胃经与外界气血交换的门户,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少量的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大量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在本穴大部分气化为天部之气,天部之气一方面充补胃经,一方面传向胃经以外的天部层次。

【功能作用】燥化胃经水湿,向天部输送阳热之气。

人体穴位大全——气户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

按摩气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常用于咳嗽气喘、胸胁胀满、胸痛、吐血、呃逆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其它: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

【作用功效】气户穴,理气宽胸,止咳平喘。

【穴位配伍】气户穴配肺俞穴治喘咳。配华盖治胁肋疼痛(《百症赋》)配膻中、内关治胸闷、胸胀,配列缺治咳嗽气喘(《实用针灸学》);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配华盖,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文献摘要】

《甲乙经》:胸胁支满,喘满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

《大成》:主息奔,胸满,喘急。

人体穴位大全——气户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气户穴斜刺或平刺0.3-0.8寸(不易深刺)。

【艾灸方法】气户穴,艾条灸5-10分钟,气户穴,艾炷灸1-3壮。

【日常保健】点压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也可用大小鱼际在胸廓各部及颈根、肩部做旋转按摩,然后点压有关穴位,如缺盆穴、气户穴、库房穴、膻中穴、乳根穴等。点压时先旋揉后点压,在穴位处点压10秒钟,反复2~3次,最后再以揉捏法按摩一遍。点压法最好避开乳房,如要对乳房施术,用力宜轻。

人体穴位大全——气户穴: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吐血、呃逆等

气舍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气舍穴:咽喉肿痛、气喘、呃逆、颈项强等

图解气舍穴位的位置

【气舍穴的位置】位于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缘,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取穴方法】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位于上胸部,在人迎穴直下,锁骨根部稍中之处。

【穴位解剖】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气舍穴:咽喉肿痛、气喘、呃逆、颈项强等

穴名解说

【气舍穴】属足阳明胃经。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

【名解】气舍。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天部之气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

人体穴位大全——气舍穴:咽喉肿痛、气喘、呃逆、颈项强等

按摩气舍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穴位配伍】气舍穴配水突穴治瘿瘤。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气舍穴,直刺0.3-0.8寸。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日常保健】落枕实际上是位于颈部的胸锁乳突肌出现了痉挛疼痛,可自胸乳突肌起点的“翳风”穴按揉至止点处的“气舍“穴,按揉时手法要轻揉,切忌暴力用力,不拘治疗时间,反复治疗至肌肉疼痛缓解即可!

【注】不停的打嗝时,可以利用指压法指压气舍穴,对止嗝非常有效。

人体穴位大全——气舍穴:咽喉肿痛、气喘、呃逆、颈项强等

仆参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仆参穴:脚气、足跟痛、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

图解仆参穴位的位置

【仆参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足部外侧,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通常正坐垂足着地,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穴。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跟骨。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

人体穴位大全——仆参穴:脚气、足跟痛、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

穴名解说

【仆参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阳蹻之会。别名:安邪,安耶,安邦。

【穴位含义】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

【名解】

(1)仆参。仆参者奴仆参拜也。仆参名意指膀胱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有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所在为傍胱经,穴内物质为寒湿水气,水为主,火为仆,穴外传来的火热之气仅能使较少部分的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火热之气相对于本穴的寒湿水气来说就如奴仆一般,故名仆参。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气也。安邪名意指穴内的火热之为弱小之势。本穴物质为寒湿水气,穴外传入穴内的火热之气是为邪气,但穴外传入的火热之气不足以改变穴内气血的寒湿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与安邪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化气。

人体穴位大全——仆参穴:脚气、足跟痛、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

按摩仆参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脚气、足跟痛、腰痛、下肢痿痹、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癫痫等。

【作用功效】仆参穴,强壮腰膝、舒筋活络。

【穴位配伍】仆参穴配太溪穴治足跟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疗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仆参穴,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仆参穴,艾条灸5-10分钟;仆参穴艾柱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仆参穴:脚气、足跟痛、膝关节炎、踝关节炎等

魄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魄户穴:肩背痛、咳嗽、气喘等

图解魄户穴位的位置

【魄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穴位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人体穴位大全——魄户穴:肩背痛、咳嗽、气喘等

穴名解说

【魄户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

【名解】

(1)魄户。魄,肺之精也,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魄户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来自肺脏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和肺俞穴一样,皆为来自肺脏的外输之气,但因本穴与肺俞穴相比处于更外更高处,气血物质为比肺俞穴更为干燥的阳热之气,属于肺之精气,故名魄户。

(2)魂户。魂,肝之精也,风气也。户,出入的门户也。魂户名意本穴出入的气血为横行的风气。本穴物质为肺脏外输的干热阳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运行为横向上行,表现出风木的特性,故名魂户。

人体穴位大全——魄户穴:肩背痛、咳嗽、气喘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横向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肺脏之热。

按摩魄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肩背痛、颈项强痛、咳嗽、气喘、肺痨,虚劳等。

【作用功效】魄户穴,理气降逆,舒筋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不张,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肩背上臂部疼痛或麻木。

【穴位配伍】魄户穴配天突穴、膻中穴治喘咳。

人体穴位大全——魄户穴:肩背痛、咳嗽、气喘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魄户穴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魄户穴艾条温灸5-15分钟,魄户穴,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

人体穴位大全——魄户穴:肩背痛、咳嗽、气喘等

脾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脾俞穴: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

图解脾俞穴位的位置

【脾俞穴的位置】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穴方法】在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左右旁开两指宽处。取穴时,采用俯卧位取穴。

【穴位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人体穴位大全—脾俞穴: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

穴名解说

【脾俞穴】经穴名。出《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

【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人体穴位大全—脾俞穴: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

按摩脾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

(1)脘腹胀痛,胃溃疡、胃炎、胃下垂、胃痉挛、胃扩张、胃出血、胸胁支满、呕吐噎膈,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肠炎、黄疸,泄泻,鼓胀,痢疾、带下及胃炎、肝炎。

(2)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肝脾肿大、慢性出血性疾病、肾下垂、月经不调、糖尿病、肾炎、小儿夜盲、荨麻疹、背痛等病症。

【作用功效】脾俞穴,利湿升清、健脾和胃、益气壮阳。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穴位配伍】脾俞穴配足三里穴治腹脱 、便秘。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主治泄泻;配肾俞、三阴交主治消渴。

【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主要穴位:脾俞穴、肝俞穴、肾俞穴、膻中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百会穴 ;配伍穴位:配太白穴、三阴交穴治疗脾气不足者;配神门穴、照海穴,治疗失眠;配四神聪穴、水沟穴,治疗健忘者;配太冲穴,治疗肝气郁结。

【治疗虚证哮喘】主穴:肺俞穴、膏肓穴、肾俞穴、太渊穴、太溪穴、足三里穴、定喘穴;配伍穴位:配气海穴、脾俞穴,治疗肺气不足;配关元穴,治疗肺肾两虚;配天突穴,治疗喘甚。

【慢性泄泻】主穴: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 ;配伍穴位:配脾俞穴、太白穴,治疗脾胃虚弱;配期门穴、太冲穴,治疗肝气郁滞;配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治疗肾阳虚衰;配公孙穴,治疗腹胀;

人体穴位大全—脾俞穴: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视频讲解】 脾俞穴的按摩方法

【针刺方法】脾俞穴,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刺伤肝脏。

【艾灸方法】脾俞穴,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灸脾俞穴】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治疗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

【日常保健】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1、悬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

2、按摩法:患者取舒适卧位,操作者两手拇指指腹放置在患者的脾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患处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人体穴位大全—脾俞穴:胃出血、消化不良、贫血、月经不调、肾炎

偏历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偏历穴: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图解偏历穴位的位置

【偏历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穴与曲池连线上。

【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伸肌、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拇长展肌腱;穴区内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头静脉经过,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分布。

人体穴位大全——偏历穴: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穴名解说

【偏历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之络穴。偏,偏离;历,逾越。手阳明之络由此走向手太阴。《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手阳明经上偏出此络,经历手臂别走太阴,故曰偏历也。”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1)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偏历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偏历。

(2)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人体穴位大全——偏历穴: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按摩偏历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水肿;其它:面神经麻痹,扁桃体炎,前臂神经疼。腕臂痛等。

【作用功效】偏历穴,明目聪耳,清热利尿,通经活络。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穴位配伍】

(1)偏历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2)配太渊治肺虚咳嗽;配翳风、听会治耳鸣,耳聋。

(3)配天枢、阳陵泉治水肿(《实用针灸学》)。

(4)配太渊,为原络配穴法,有疏风解表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咽喉痛。

(5)配水分、阴陵泉,有健脾利水作用,主治水肿。

(6)配阳溪、商阳、络却、腕骨、前谷,有疏散清热,行气利窍作用,主治实邪耳鸣。

【相关配伍记载】

(1)鼻衄:偏历、合谷、上问、昆仑、通谷(《针灸资生经》)。

(2)耳聋:偏历、肾俞、听会(《神灸经纶》)。

(3)耳鸣:偏历、阳溪、商阳、洛却、腕骨、前谷(《针灸资生经》)。

(4)齿痛:偏历、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温溜(《经络全书》)。

(5)癫疾呕:偏历、神庭、攒竹、本神、听宫、上星、百会、听会、筑宾、后顶、强间、脑户、洛却、玉枕。

人体穴位大全——偏历穴: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偏历穴,直刺0.5-1寸,部酸胀,可向前臂放散。

【艾灸方法】偏历穴,艾条灸5-10分钟,偏历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方法】用是指指腹按压偏历穴,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2次。

人体穴位大全——偏历穴:肘臂部痪痛、麻木、拘挛、瘰疬等

脑户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脑户穴:头痛失眠、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

图解脑户穴位的位置

【脑户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取穴方法】坐位,伏案低头,在头部,在枕部可摸到一骨性隆起(枕外隆突),在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按压有痛感,即是“脑户穴”。

【穴位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穴名解说

【脑户穴】 Naohù,经穴名。出《素问。刺禁论》。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别名: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

【穴位含义】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人体穴位大全——脑户穴:头痛失眠、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

(1)“脑户穴”。“脑”,大脑也。“户”,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风府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膀胱经外散而至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二气相合而变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此气能随人体所受风寒而冷降归地并入于脑,故名“脑户穴”。

(2)“匝风穴”。“匝”,环绕之意。“风”,风气也。匝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理同脑户名解。

(3)“会额”。“会”,交会也。“额”,头之前额,此指穴内物质其性如前额之阴。会额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会聚的天部湿冷之气。理同脑户名解。合颅名意与会额近同,颅指颅骨,意指穴内气血为肾气特征的寒湿水气。

(4)“仰风”。“仰”,向上看也,此指穴内气血来自天之上部。“风”,风气也。仰风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之上部的湿冷水气。理同脑户名解。迎风名意与仰风同。

(5)督脉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督脉的水湿风气,还有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故为督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天部下行,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按摩脑户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头重、头痛、失眠、面痛、目黄、眩晕、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

【作用功效】醒神开窍、平肝熄风。

【临床应用】现今常用于治疗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目窗穴位配伍】脑户穴配人中穴、太冲穴、丰隆穴治癫狂痫;脑户穴配通天穴、脑空穴治头重痛。

人体穴位大全——脑户穴:头痛失眠、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按摩疗法】

(1)正坐,双手伸过颈项,放置在后脑处,手掌心向头,扶住后脑勺,四指的指尖向头顶,大拇指的指腹所在的位置就是这个穴位;

(2)大拇指的指尖互相叠加向下,用指腹或者指尖按揉穴位,有酸痛、胀麻的感觉;

(3)分别用双手轮流按揉穴位,先左后右,每回大约按揉3至5分钟。

【针灸疗法】脑户穴平刺0.5-0.8寸

【艾灸疗法】脑户穴,艾条灸5-15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脑户穴:头痛失眠、癫痫、项强枕神经痛等

劳宫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内劳宫穴: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等

图解劳宫穴位的位置

【劳宫穴的位置】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即: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在手掌有两条比较大的掌纹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线向手掌方向延伸,经过“人”字相交点的下方区域,这个重合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解剖图解】在第2、3掌骨之间,下有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第1掌间骨间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布有手掌侧静脉网、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

人体穴位大全——内劳宫穴: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等

穴名解说

【劳宫穴】 Láo gōng(PC8),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别名:五里穴、掌中穴、鬼路穴。

【穴位含义】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

1、“劳宫穴”,“劳”,劳作也;“宫”,宫殿也,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行至本穴后, 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故名。

2、“五里穴”。“五里”,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无它意。

3、“鬼路穴”。“鬼”,与天相对,指地部。“路”,道路也。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故名“鬼路”。

4、掌中。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理同劳宫名解。

5、心包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故为心包经荥穴。

6、本穴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此气性干燥,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较干燥。

【运行规律】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

【功能作用】散热燥湿。

人体穴位大全——内劳宫穴: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等

按摩劳宫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作用功效】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

【主治病症】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心绞痛等。

劳宫穴,最初称“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劳作,穴在掌心”而定名为劳宫穴。劳宫穴有内外之分,与内劳宫穴相对的手背面为外劳宫穴。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穴,为心包经之“荥穴”。配五行属火,火为木子。所以,取劳宫穴治疗可清心热,泻肝火。故由肝阳上亢、化生风和上挠心所造成的中风,或心神志病症均可治疗。劳宫穴治疗风火牙痛疗效甚捷。劳宫穴有凋血润燥,安神和胃,通经祛湿,熄风凉血之功效。

劳宫穴五行属火,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劳宫还具有治疗手掌多汗症的作用。汗为心之液,而在手掌心主要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少府穴,握拳时,小指指尖处,属于手少阴心经,五行也属于火,另一个就是劳宫穴。这两个穴位分属心经和心包经,而心包经的症状其实也是心经的症状,心脏一共有两条经脉可能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关。

汗液为心火动心阴,在手掌蒸腾而出,人在紧张、焦虑时,手心出汗明显,在中医属于心神不安,心火妄动,因此劳宫和少府穴具有缓解出汗症,刺激时以拇指按压与劳宫穴,其余四指置于手背处,拇指用力按压揉动,约30秒~1分钟即可,少府穴操作方式相同。

心火妄动,心神不安,往往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即肾阴不足,导致阴虚火旺,有的病人表现为阴虚内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心情难以平静下来,手心脚心发热感,有人有向外冒火的感觉。晚上睡觉的时候,天冷的时候也喜欢放在被子的外面。手心加脚心再加心,称之为五心。五心烦热的时候除劳宫和少府外,还得再加上脚心的涌泉穴。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促进睡眠法:中医认为失眠多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平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进睡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人体穴位大全——内劳宫穴: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等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癔病、口腔炎等。配水沟、十宣、曲泽、委中穴 治疗中暑昏迷;配金津、玉液、内庭穴,治疗口疮、口臭。

糖尿病患者自我按摩疗法

按摩劳宫穴的手法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左右手交叉进行,每穴各操作10分钟,每天2-3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可借助小木棒、笔套等钝性的物体进行按摩。

点压劳宫穴 治疗血压骤升症

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按摩手法】右手拇指指腹点按于左手劳宫穴上,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局部酸胀痛感,并活动左手手指,以加强指压的感觉,再指腹轻揉局部放松。左右交替,反复操作,每次约10分钟,每日1-2次。

【针灸疗法】直刺0.3-0.5寸,针灸时,禁灸。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

【艾灸疗法】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内劳宫穴:提神醒脑、清心安神,助睡眠等

臑会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臑会穴:臂痛、上肢麻痹、目疾、肩胛肿痛等

图解臑会穴位的位置

【臑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见上臂外侧上端有一个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该肌肉下缘与肱骨的交点处,与腋后纹头平齐,按压有酸胀感(图①)。

【穴位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臑会穴:臂痛、上肢麻痹、目疾、肩胛肿痛等

穴名解说

【臑会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阳维之会。别名:臑髎、臑交。

【穴义】手阳明、手少阳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

(1)臑会。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会,会合也。臑会名意指手少阳、手阳明的天部阳气同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消泺穴传来的天部阳气,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缩。由于穴内气血的变化是冷降收引,多气多血的手阳明经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臑会。臑交名意与臑会同。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阳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汇入穴天部阳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理同臑会名解。

(3)手阳明少阳之络会。理同臑会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部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降浊除湿。

人体穴位大全——臑会穴:臂痛、上肢麻痹、目疾、肩胛肿痛等

按摩臑会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肩臂痛、上肢麻痹、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等。

【穴位配伍】臑会穴配肘髎穴、外关穴治肘臂挛痛;臑会穴配肩俞穴、肩贞穴治肩周炎。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针刺方法】臑会穴,直刺0.5-1寸。

【艾灸方法】臑会穴,艾条灸5-10分钟,臑会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臑会穴:臂痛、上肢麻痹、目疾、肩胛肿痛等

臑俞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臑俞穴:肩臂疼痛、瘰疬等

图解臑俞穴位的位置

【臑俞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穴位解剖】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岗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皮肤由腋神经上支(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厚而致密,并发出纤维束连于皮肤。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该肌质内。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该神经起于臂丛的后束,与旋肱后动脉伴行,穿四边孔(或间隙),绕肱骨外科颈向后,在三角肌的深面分为上支和下支。除该肌后部由腋神经下支有肌支支配外,肌肉的其余部分及被盖该肌表面的皮肤均由上支的分支支配和分布。冈下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人体穴位大全——臑俞穴:肩臂疼痛、瘰疬等

穴名解说

【臑俞穴】Naoshu (SI10)隶属手太阳小肠经,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穴义】天部中的水湿在此聚集。

(1)臑俞。臑,动物的前肢。俞,输也。该穴名意指手臂下部上行的阳气在此聚集。因肩贞穴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是来自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2)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手臂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又有阳维脉、跷脉传来的阳气,故其为手太阳阳维跷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并下行天宗穴。

【功能作用】冷降小肠经天部浊气。

人体穴位大全——臑俞穴:肩臂疼痛、瘰疬等

按摩臑俞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瘰疬等。

【作用功效】臑俞穴,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临床应用】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

【穴位配伍】臑俞穴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疼痛。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治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臑俞穴,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肩部。

【艾灸方法】臑俞穴,艾条灸10-20分钟,臑俞穴,艾炷灸3-5壮。

人体穴位大全——臑俞穴:肩臂疼痛、瘰疬等

内关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内关穴:宁心安神、胸痛、心悸、盗汗

图解内关穴位的位置

位置描述:在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凹陷处。(即:从手腕横纹向上,手三指并排的距离,正好在中间(肌腱内))。

内关穴,内在之关要,在《灵枢·经脉》中又称为“两筋间”。因位于腕臂内侧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手厥阴之络由此别出沿本经通过肘关,肩关上行系于心包络。

取穴方法: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为说明准确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之间凹陷的位置。取穴时应要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

穴位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人体穴位大全——内关穴:宁心安神、胸痛、心悸、盗汗

穴名解说

内关穴,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为本经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别名:阴维穴。

穴位含义: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1)内关穴。内,内部也。关,关卡也。内关名意指心包经的体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经的体内经脉,心包经体内经脉经水的气化之气无法从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如同被关卡阻挡一般,故而得名。

(2)阴维。阴,阴液也。维,维持也。阴维名意指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经脉阴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间使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运行是从体表注入体内,当体表经水空虚之时,心包经体内经脉的高温高湿水气会由本穴外出体表,外出体表的高湿水气则能生发地部的经水,而在体表经水过乘时它则能起疏导排泄的作用,也就是本穴有维护与调节人体内外阴液的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故名阴维。

(3)手厥阴阴维之会。理同阴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功能作用:疏导水湿。

人体穴位大全——内关穴:宁心安神、胸痛、心悸、盗汗

按摩内关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帮助入眠,可调节自律神经,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头晕、心痛、晕车等。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呃逆,健忘,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经常按摩内关穴,就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心脏的作用,能够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还可以治疗晕车、晕船等,对怀孕前3个月恶心、呕吐的妊娠反应疗效也很好。按摩内关穴时,可沿着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币侧轮滚动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时。

归纳总结:本经经病和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广泛应用于临床。

内关穴是心包经上的穴位,这条经脉跟心脏联系在一起,很多心脏上的病就是心包方面的病,针灸临床中间发现:心包经上的穴位反而比心脏本身用的穴位还多,效果还好,心包经的作用:生理上代表心完成的任务,病理上代替心接受病邪。内关穴可以说是治疗心血管病第一要穴。

治疗机理:内关穴可以疏通经络治疗心包经及前臂诸疾,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心包与心本同一体其气相通、心包为心之外膜、络为膜外气血通行的道路,心包络是心脏所主的经脉、心不受邪,由心包代心受邪而为病,凡邪犯心包影响心脏的神志病和气滞脉中心络瘀阻所致病征皆取本穴。情志失和、气机阻滞而致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以及气滞经络,气滞血瘀等病征亦属本穴主治范围,内关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与阳明经相合,以上经脉都循行于胸脘胁腹,故内关又善治胸痛、胁痛、胃痛、心痛、结胸、反胃、胸脘满闷、胁下支满、腹中结块以及疟疾等。

内关穴位配伍

内关穴配公孙穴治肚痛;内关穴配膈俞穴治胸满支肿;内关穴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呕吐、呃逆;内关穴配外关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振颤。内关穴配患侧悬厘穴治偏头痛;配建里穴除胸闷。

内关穴配大陵穴、神门穴主治失眠;内关穴配郄门穴主治心痛;内关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主治胃痛、吐泻。

人体穴位大全——内关穴:宁心安神、胸痛、心悸、盗汗

文献论述

<灵枢经脉篇>阴溢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阴气盈盛于内与阳气相背,失于协调,心暴痛,胸部烦闷、隔中满、本穴用之效也,故以内关名之一说,本穴是心包经之络穴,与三焦经相通,三焦经的络穴名外关、内关者乃相对而言。

备考<玉龙赋>"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

<百证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针灸甲乙经》:“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凡心实者,则心中暴痛,虚则心烦,惕然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

《针灸大成》:“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揉内关穴的方法:找到内关穴后,一定要顺着经脉按揉(会感觉酸酸的),它的作用就会顺着经脉往上直到心,主要就是宽胸理气,缓解胸痛胸闷。

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压右内关穴上,左手食指压在同侧外关上,按捏10~15分钟,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压左侧的穴位,反复操作即可。按摩内关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

穴位疗法原则:寒则通之或补针多留或灸,热则泻之或水针。

按摩手法:合并食指中指,两指按揉内关穴100~200次,可缓解晕车、呕吐、心痛等。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内关穴5~20分钟,每日一次,可以治疗痛经等。

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内关穴5~10分钟,隔天一次,可治前臂痛等。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内关穴3~5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癫狂、心痛、心悸等。

针灸方法:直刺0.5~1寸,针刺感应:捻转可有向指端放射的触电感。

可灸,灸量: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另有记载:灸7-8壮,温灸5-15分钟,均可。

人体穴位大全——内关穴:宁心安神、胸痛、心悸、盗汗

内庭穴位位置图

人体穴位大全——内庭穴:咽喉肿病、胃病吐酸、足背肿痛

图解内庭穴位的位置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此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准确找穴】在足背,第2趾与第3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穴名解说

【内庭穴】“内”,指深处;庭,指居处;因为此处穴位对喜静卧、恶闻声等病症具有疗效,患了这样的病症之后,就好似要深居在内室之中,闭门独处,不闻人声,所以名叫内庭。

【功效作用】清胃热,化积滞。

人体穴位大全——内庭穴:咽喉肿病、胃病吐酸、足背肿痛

按摩内庭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主治病症】牙龈肿痛、齿龈炎、扁桃体炎、胃痛、跖趾关节痛、风疹块、急性肠胃炎、流鼻血、四肢冰冷、口歪、咽喉肿痛等。

【功效作用】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保健原理】内庭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它不仅能清泻肠胃湿热,还能治疗牙痛、口臭、大便燥结等症。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趾跖关节痛等。配合谷主治牙龈肿痛; 配太冲、曲池、大椎等主治热病。

【现代报道摘录】小儿吐乳:取双侧内庭穴,徐徐捻转进针0.2-02-0.5寸,得气后加速左右捻转,不留针,每日1次;腹股沟急慢性疼痛:用30号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针刺右侧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30分钟。

人体穴位大全——内庭穴:咽喉肿病、胃病吐酸、足背肿痛

【穴位配伍】内庭穴配合谷穴,具有清热的作用,主要治疗牙痛;内庭穴配上星穴,具有清利头目的作用,主要治疗目赤肿痛。

鼻出血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内庭穴

疾病概述:鼻出血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病变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引起,偶有因鼻腔邻近病变出血经鼻腔流出者。鼻出血多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间歇反复出血,亦可持续出血。

按摩顺序与技法:发现鼻子出血马上抬起头,用手掌轻拍额头数十下,再用中指轻按神庭穴1分钟左右,然后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迎香穴1~3分钟,最后按压内庭穴3分钟。

牙龈肿痛配伍穴位:天冲穴、大迎穴、合谷穴、内庭穴

胃痛配伍穴位:中脘穴、肓俞穴、天枢穴、足三里穴、内庭穴

你是否经常感到双手双脚都是冰凉的?你是否觉得自己浑身气血不畅?你是否厌恶嘈杂的人声以及嘈杂的环境?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赶快按摩内庭穴吧,会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这首歌谣,说的就是内庭穴的作用。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经穴用法】推拿:指揉法、点按法、掐法。

【针灸疗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特效按摩】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对侧内庭穴上,适当用力上下推动,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治疗口腔溃疡、鼻出血等上火症状。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尖点按内庭穴2~3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口臭、腹胀满。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治内庭穴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腹胀腹痛、耳鸣。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刮拭内庭穴,以出痧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疗肠疝痛、便秘、足背肿痛。

【备注】荥穴

人体穴位大全——内庭穴:咽喉肿病、胃病吐酸、足背肿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