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宋文阁前辈从医52年感悟

 xyf4345 2017-09-24


医者仁心 /


宋文阁




宋文阁 


教授,主任医师,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立医院首批杰出学术带头人、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会员 ,曾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中国针刀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现任山东省针刀医学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委、山东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实用疼痛学》副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等。



宋文阁 

                精、气、神


今天早上听宋老讲如何当一名让病人满意并且令自己愉快的医生,从讲座开始宋老幽默的拿出手机,拍下听课现场,大家都被这位和蔼可亲,又不失时髦的老先生所吸引。对我而言,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就在今年九月,我是怀着敬仰的心情,从大西北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宋老师今年76岁高龄,按辈分,我都可以叫一声宋爷爷,但这位爷爷丝毫没有老年人的沧桑与疲惫,反之,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所谓的“精、气、神”。 




宋老师24岁毕业于山东医学院,那是也是俊朗青年,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影视明星。



▲  

充满历史感的旧照片,令我感慨万分,前辈们已经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开山辟路。

▲  

宋老师曾经也是一名出色的麻醉医生。

我们有着相同的一段历程,都是从麻醉到疼痛。而宋老师对疼痛的热爱源自于他自身的故事:


宋老师的老父亲曾经因为腰疼剧烈卧床不能起,而家中老人因为怕耽搁子女的工作,故强忍受疼痛时间长达2月余,之后宋老师得知老父亲的病症多处求医不能缓解时,作为麻醉医生的他,毅然带上了一个硬膜外麻醉穿刺包,踏上了回家的路,宋老师想,作为麻醉医生,手术那样的剧痛我们都能够消除,难道老父亲的疼痛我们会束手无策吗。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宋老师给老人进行了硬膜外腔穿刺阻滞。然而,奇迹发生了,他的老父亲站起来了,短短时间,老人从剧烈疼痛卧床不能起,竟自己站起身来走到宋老师的身后。


故事就先暂且讲到这里,但是这件事情,另宋老师深深的迷上了疼痛诊疗,所以,有了今天的疼痛学科,也是因为宋老师引导,大批的麻醉医生以及骨科医生,走上了疼痛科的岗位。

 

宋老师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曾经参加援坦医疗队

▲  

1981年时在阜外医院进修,宋老师讲,以前的进修都是经过考试选拔。

▲  

宋老师在二外学习英语。

这张图,我印象尤为深刻。疼痛科每天早上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科室进行英语学习,这一点应该也源自于前辈们学习的浓郁氛围。这里宋老师讲到,当初他们到二外学英语,所有人在校交流都用英文,一个宿舍全体人员为了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也定下了有意思的小规矩,就是如果有人开口说中文,就投一枚硬币在盛满水的杯子里,那时的两分钱,也能买到不少东西。


我也热衷于学英文,并非我们崇洋媚外,而是学术无国界,更何况,现代医学,很多先进技术都需要借鉴全世界先进的理念,而英文,就是一种让我们排除交流障碍的一种工具,我们需要应用它。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中医博大精深,国外人都想学我们的中医,对的,没有错,我们发扬中医,也需要英语这门语言去传递。 

▲  

赴澳大利亚学习,宋老师和他的指导老师以及团队。

宋老师讲,当时他和他的老师每天先去重症监护室查完病人,才去手术室工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国外麻醉医生名列前茅的原因了。

▲  

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宋老师

宋老师幽默的讲,在国外,他除了学习,周末的活动就是去采购,当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烹饪师。可以看得出,宋老师是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人。

▲  

当然,这样看来,吸引我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


回国后

回国后的宋老师被调到医务科当处长,热爱临床工作的他百般推辞但最终未得偿所愿,但是,在医务科工作期间,安徽洪灾,宋老师积极带队支援救灾。


▲  

安徽洪灾救援


天道酬勤。


疼痛科最重在宋老师的努力以及院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

▲  

疼痛科发展

但过程却是艰辛的,

一切困难都要克服。 



简陋的工作环境。疼痛诊室在厕所的旁边,宋老师讲,他诊室里氨的浓度丝毫不亚于厕所。我们被他的风趣逗笑了,但大多数人的心里,一定是被深深感染了。


▲  

当时的工作环境

▲  

现在的疼痛科室

科室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实属不易。但背后,必定充满一支优秀团队的付出。

▲  

科研获奖硕果累累

宋老师付出毕生精力、全部的心血,从1960年,那时19岁的他考入医学院,至今76岁,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学医学当医生,现在和今后仍然会继续做好这件事情。

宋老师说,经常有人问他,“都这个岁数了还在上班吗?”

他回答:“上”。

“几天?”

“一周9天”

这9天这么算的,一天工作8小时,算下来,宋老师每周可以工作9天。甚至有时会学习到凌晨4点。。。。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

每天6:20离家,驱车13公里,7:00进办公室,晚上7:00以后,有时10:00才能离开。周末几乎都有外出任务:支持基层工作,外省讲学会诊等。

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呢?

宋老师回答:“高回报”这种高回报并非指金钱上和利益上的回报,而是极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当经过我们的努力为痛不欲生的患者解决了疾苦,使生命垂危的患者起死回生,让失去生活能力的患者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当患者和亲人的笑容和苦脸变得眉笑颜开并投来感激的目光时,我们将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人生价值、医生职业的高尚得到了充分体现。”

宋文阁

宋老师在说这段话时,我的眼眶几乎湿润了,仿佛依稀回想起当初步入医学院时庄严的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  

所写书籍

宋老师以及他的优秀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的疼痛医生,很多没有来学习的疼痛医生,也是通过宋老师写的书做起来的疼痛。 



做医生要先做人,有善心,把病人当亲人,把同仁当朋友。而精湛的医术是做医生的条件,健康的身体是长久做医生的基础。我们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心胸开阔。


宋文阁


 文|武美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