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宗室弘旿为何不敢看《红楼梦》?

 秋高气爽的西安 2017-09-24

作者:慧读古典)

清乾隆时期,有个叫永忠的宗室,在他的《延芬室集》中,写有《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这三首诗是这样的: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时七窍凿,争教天不赋穷愁?

许多人认为这就是《红楼梦》成书于乾隆时期的“铁证”,因为那句“可恨同时不相识”。其实不然,既然不相识,那凭什么说永忠认为的那个“曹雪芹”就一定是《红楼梦》的作者呢?

在这三首诗的诗题上,有个叫弘旿的人,写了如下的批语:

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风靡全国,尤其是在江浙一带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大多数人都对这本书十分喜爱,但仍有一些人对它有些害怕。弘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害怕这本书,不敢看它,但又“闻之久矣”。这里的“闻”很耐人寻味,因为这既可以指听说过这么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听到了这本书的不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甚至可以说听得很具体。从他认为永忠的这三首诗“极妙”来看,他的“闻”显然是指后一种情况。如果对这本书没有足够的了解,是很难对别人的评议作评论的。而他的“闻之久矣”,则加深了这种可能性。

为什么弘旿“终不欲一见”呢?因为他认为《红楼梦》“非传世小说”,而且“恐其中有碍语”。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还是来看看永忠和弘旿二人的身份。

清宗室弘旿为何不敢看《红楼梦》?

永忠,生于雍正十三年(1735),逝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字良辅,是康熙的曾孙。其祖父胤禵(即康熙帝的皇十四子)是雍正的政敌,因争皇权失败而受迫害,被雍正禁锢。其父弘明终生被排斥。永忠目睹宫庭斗争之残酷,产生不满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消极避世思想,自号栟榈道人。

弘旿,生于乾隆八年(1743),逝于嘉庆十六年(1811),字卓亭,号恕斋,一号醉迂,别号瑶华道人,又号一如居士。康熙帝之孙,胤秘第二子。封固山贝子,两次缘事革退,复赏封奉恩将军。能诗,工书、画,以三绝称。著有《恕斋集》等。

清宗室弘旿为何不敢看《红楼梦》?

他们叔侄都是清皇室特别近的宗室。弘旿认为《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也就是说这部书是不能传世的,因为其中有碍语。弘旿肯定知道《红楼梦》有“反清悼明”的思想,充满了故国之思,对清廷痛加贬斥。而且弘旿是听闻他人在议论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有“碍语”是当时很多人的共识。永忠和弘旿生活的年代,恰恰是文字狱最为疯狂的乾隆朝,以他们对《红楼梦》的理解,《红楼梦》这样的书是不应该在乾隆年间传世的。

可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红楼梦》正是在乾隆晚期经由程伟元和高鹗等人整理并付梓,很快就以出版物的形式广为流传,根本不是如弘旿所说的“非传世小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弘旿太过敏感了吗?难道说《红楼梦》根本没有所谓的“碍语”吗?

清宗室弘旿为何不敢看《红楼梦》?

这当然不是。如果没有“碍语”的话,《红楼梦》的八十回后的文字就应该得以流传。正如笔者所论述的那样,因为《红楼梦》八十回后的文字太过敏感,作者根本不敢拿出来示人,这才给了清廷以可乘之机,将所谓的“碍语”消灭于无形之中:一是将前八十回的文字大量篡改;二是采用一个和前八十回主旨不同的后四十回,并删去批语,成功转移人们的视线。这样一来,“碍语”也就基本上被消灭干净了。清廷将《红楼梦》由一本“非传世小说”的禁书,成功转型为一本普通的世情小说,不得不说,做得相当巧妙。

从弘旿的不敢看《红楼梦》,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乾隆朝文字狱的残酷性,皇室中人尚且如此战战兢兢,遑论他人?

第二,《红楼梦》绝不是一部普通的世情小说,否则永忠不会感叹“可恨同时不相识”了,也不会“几回掩卷哭曹侯”了。如果《红楼梦》没什么“碍语”的话,永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去探访曹雪芹其人,可是他对曹雪芹的认识仍旧只停留在道听途说的份上。而像弘旿这样的人,对这部书甚至连看也不敢看。

笔者认为,像弘旿这样的“聪明人”绝非个例,在文字狱最为盛行的清乾隆时期,出版发行一本有着大量“碍语”的小说,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笔者认为这其实即是一种变相的“禁书”,将真正的《红楼梦》给“禁”了,流传于世的实际上是改造过的“《红楼梦》”,已经和《红楼梦》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了。

对于《红楼梦》这本书,只有真正读出了其中的“碍语”,才算是真正懂得了它。至于弘旿所说的“终不欲一见”,笔者总觉得是一个幌子,他应该是看过这本书的,也解出了“其中味”,这才得出了《红楼梦》“非传世小说”的结论。

这也难怪,他所生活的乾隆时期,清朝定鼎已经百余年,八旗子弟对汉文化浸淫已深,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识满语,只知道汉语了,《红楼梦》中高明的文字游戏,背后十分隐晦的寓意,都不可能再隐瞒得住他们了。奇怪的是,现在有些曹学专家不但看不出其中的寓意,还曲解本意。这真是红学怪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