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除造像大美之外,其造像题记亦是奇珍,为后世书法楷模。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有三千余品,而“龙门二十品”尤为著名。 “龙门二十品”造像记碑,主要是记录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和造像缘由等,而书写和雕刻的文字,便是著名的“魏碑体”。 魏碑体是一种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独特字体,他上承汉隶,下续唐楷,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均衡聚中,用笔锋芒毕露,在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在魏碑体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广,最为国人青睐的便是“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分布,古阳洞占十九品,窟顶自东向西依次为马振拜、侯太妃(旧称贺兰汗)、高太妃(旧称孙保)、侯太妃(景明四年),共四品。北壁自东向西,最上层为元详、道匠(旧称大觉);二层为尉迟(旧称牛橛)、高树、一弗;三层为解伯达、惠感;四层为惠成、魏灵藏、杨大眼,共十品。南壁自东向西,最上层为郑长猷(旧称云阳伯)、元燮;二层为孙秋生、法生;三层为元祐,共五品。最后一品在古阳洞之外,是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它位于老龙窝北面的慈香窑。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赞美“龙门二十品”魏碑书法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康有为还将“二十品”分为四体:一体沉著劲重,一体端方峻整,一体峻骨妙气,一体峻荡奇伟,皆可谓之龙门体。 龙门石窟造像记碑不仅让人欣赏峻美沉著的魏碑书法与精湛的碑刻艺术,也弘扬了佛法的要义,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使人感受到造像者醇厚绵笃的爱、虔诚与慈悲。 咦兮,大觉去尘,有生谓绝。 (づ ●─● )づ (づ ●─● )づ (づ ●─● )づ To be a complete human being you must embrace art. 第一品,《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200人等造像记碑》 此碑位于古阳洞南壁第二层,高1.53米,宽0.5米,盘龙首长方形碑座,座上刻两层小佛龛,圭形碑额正中刻“邑子像”三字,两侧分别刻“邑主中散大夫荥阳太守孙道务”和“宁远将军中散大夫颖川太守、安城令卫白犊”——在这里,“邑子”即邑镇诸子之意,是指以荥阳太守孙道务和颖川太守卫白犊为“邑主”的200多人的一个造像团体,由他们所造的佛像。 石碑正文为:“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有愿弟子荣茂春葩,庭槐独秀,兰条鼓馥于昌年,紧晖诞照于圣岁。现世眷属万福云归,洙输叠驾。元世父母及弟子等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愿。孟广达文,萧显庆书” 发愿文以下为“唯那”二百人姓名,碑末云“景明三年岁在壬午五月戊子朔廿七日造讫”。 第二品《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造弥勒像记碑》 丘穆陵亮是北魏孝文帝时极为受宠的一位官员,当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就是让他负责营建都城的。他曾任使持节、司空公,封长乐王,尉迟是穆亮的夫人,此弥勒像是她为死去的儿子牛橛发愿雕造的——建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当是孝文帝南征建都后还宫时所刻。记碑位于古阳洞北壁二层东侧,高1米、宽0.34米,碑作盘龙首,碑座正中刻一铺首(兽面),两侧二力士托举。 碑文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节、司空公、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亡;橛,请工镂石造此弥勒像一区,愿牛橛舍于分段之乡,腾游无碍之境。若存托生,生于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妙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三涂恶道,永绝因趣,一切众生,咸蒙斯福”。 第三品,《步舆郎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碑》 此碑它位于古阳洞北壁二层中间。“舆”是一种肩抬手举的简便轿子,是供皇帝乘坐的。步舆郎就是管理这种轿子的小官。他去世后其妻一弗特为他造像祈福,希望他直升佛国境界。“一弗”是鲜卑族姓氏,即乙弗。 造像碑记为:“太和廿年,步舆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躯),愿令亡夫直(升)佛国”。 第四品,《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碑》 比丘慧成是孝文帝的堂兄弟,其父始平公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此碑位于古阳洞北壁第二层佛龛最外侧,是“龙门二十品”中唯一的一件阳刻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它高1.3米、宽0.4米,盘龙首,长方座,正面刻4小龛,碑额阳刻“始平公像一区”。 碑文如下:“夫灵蹤()启,则攀宗靡寻;容像不陈,则崇之必()。是以真颜()于上龄,遗形敷于下叶。暨于大代,兹功厥作。比丘慧成,自以影濯玄流,邀逢昌运,率渴诚心,为国造石窟()(),系答皇恩,有资来业。父使持节、光禄大夫、洛州刺史、始平公,奄焉薨放。仰慈颜以摧躬(),匪鸟在(),遂为亡父造石像一区。愿亡父神飞三(),智周十地,()玄照则万()斯明,震慧响则大千斯()。元世师傅、父母眷属,凤翥道场,鸾腾兜率,若悟洛人间,三槐独秀,九棘云敷,五有群生,咸同斯愿。太和()二年九月十四讫。朱义章书,孟达文。” ![]() ![]() ![]() 第五品,《北海王元祥造弥勒像记碑》 北海王元详是北魏献文帝的第七个儿子,是孝文帝同父异母兄弟,太和十八年(494年)随孝文帝南征,为散骑常侍,后“高祖(孝文帝)临崩,顾命祥为司空辅政”,深受孝文帝器重。宣武帝即位后因“珍丽充盈,声色侈纵”而被幽禁,并遭其母高太妃杖笞暴死。此造像记碑当是元祥随孝文帝南征时雕造的。它位于古阳洞北壁最上层外侧,盘龙首,长方座。 碑文为:“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于洛汭。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戒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维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祥造。” 碑文中“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这一历史事件,指的就是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后继续进攻南齐的故事。当时元祥随御驾亲征,在伊阙外母子告别,依依难分,为此,元祥“伊川立愿”,为“母子平安”而开龛造像,前后历时近四年。 ![]() ![]() ![]() ![]() ![]() 第六品,《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记碑》 此碑位于古阳洞北壁三层外侧,始平公与魏灵藏两像龛之间,碑上部中间被一莲花座占据,使碑成凹形。 碑文为:“都绾阙口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区,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达日迁,眷属道场,声求响和,斯福必就,六趣群生,咸同此愿。太和年造。” “都绾阙口”意为把守伊阙关口,“校尉”是当时一个六品以下的官位,“司马”则是校尉的属官,职位低下。解伯达当属驻守伊阙的一个小官。由此可知,北魏太和年间龙门还是一个有重兵把守的军事关隘。 ![]() ![]() ![]() 第七品,《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造弥勒像记碑》 郑长猷,河南荥阳人,“以父勋起家,袭爵云阳伯”,曾从孝文帝“车驾南伐”,宣武帝时历任谏议大夫、司徒谘议、通直散骑常侍。此造像记碑是他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为亡母所造,位于古阳洞南壁最上层外侧,其左为二排六像龛,正好与碑文记载“一躯”数相符。 碑文如下:“前太守护军长史,云阳伯长猷为亡父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母皇甫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亡儿士龙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南阳妾陈玉女为亡母徐敬造弥勒像一躯。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诚讫”。 ![]() ![]() ![]() 第八品,《邑主高树等32人造石像记碑》 此碑在古阳洞北壁二层,与一弗造像龛相邻,除邑主高树外,32人中有17人为高姓,当是新城县的大族。 碑文如下:“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树、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区,愿元世父母及现世眷属,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 ![]() ![]() ![]() 第九品,《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弥勒像记碑》 比丘惠感在龙门的造像有多个,其中仅古阳洞就有四处。这些比丘惠感是同一人还是有多位同名号的僧人,因无资料佐证目前仍不清楚。这一造像记碑在古阳洞北壁三层西侧,两端各有一小龛。 碑文曰:“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为亡父母敬造弥勒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旷劫师僧、父母、眷属与三涂永乘,福锺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愿。” ![]() ![]() ![]() 第十品,《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记碑》 史载广川王曾世袭三代,第一代贺兰汗于延庆二年(472年)被封为广川王,位中都大官,太和四年(480年)卒。其子谐袭位,太和十九年(495年)谐病故,高祖孝文帝曾“素服深衣哭之”。后其子灵遵再袭爵第三代广川王。在这里,侯太妃是为亡夫、第一代广川王贺兰汗造像,当时已是景明三年(502年),贺兰汗也已死去22年,侯太妃成为祖母了。造像记碑位于古阳洞窟顶东侧中间位置,盘龙首,长方座。 碑文曰:“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侍中、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广川王贺兰汗造弥勒像,愿令永绝苦困,速成正觉。” ![]() ![]() ![]() 第十一品,《邑主马振拜等34人造石像记碑》 该碑在古阳洞窟顶东侧窟口上方的位置,盘龙首,圭形额上刻“邑子像”三字,长方座雕成方拱像龛,碑形上窄下宽,造像时间为景明四年(公元503年),正是宣武帝元恪开凿宾阳洞的时候。 碑文如下:“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马振拜、维那张()成、维那许兴族三十四人为皇帝造石像一区。” ![]() ![]() ![]() 第十二品,《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弥勒像记碑》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氏在为亡夫造像的第二年,又为其幼孙,第三代广川王灵遵造弥勒像一躯,倾诉她“孤育幼孙,以绍蕃国”的“冰薄之心”。此碑也在古阳洞窟顶,距其为亡夫所作记碑大约1米左右,碑呈长方形,横卧式。 碑文如下:“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历弥劫,于法喻远,嘱遇像教,身乘达士,虽奉联紫晖,早顷片体,孤育幼孙,以绍蕃国,冰薄之心,唯归真寂。今造弥勒像一区,愿此微音,资润神识,现身永康,朗悟真觉。远除旷世无明惚业,又延未来空宗妙果。又愿孙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庆光万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咸发菩提。” ![]() ![]() ![]() 第十三品,《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碑》 此碑位于古阳洞南壁二层内侧,碑两侧为供养人行列。 碑文曰:“夫抗音投涧,美恶必酬,振服依河,长短交目,斯乃德音道俗,水镜古今。法生儌逢孝文皇帝专心于三宝,又遇北海母子崇信于二京,妙演之际,屡叨末筵,一降净心,忝充五戒,思树芥子,庶几须弥。今为孝文并北海母子造像,表情以申接遇,法生构始,王家助终。夙霄缔敬,归功帝王,万品众生,一切同福。魏景明四年十二月一日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 碑文中盛赞孝文帝和北海王元祥崇信佛教的功德,但是后来北海王却并非如比丘法生所颂扬的那样,反因作恶多端而被宣武帝幽禁后暴死,比丘法生也因此受到株连,不得不逃往天水麦积山去了。这一结果是当初比丘法生造像记碑时所未曾料想得到的。 ![]() ![]() ![]() 第十四品,《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妣造释迦像记碑》 元燮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重孙,安定王元休的次子。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南征洛阳时,元休随军为大司马,“治断有称”,但翌年就不幸病故。宣武帝时元燮袭位安定王,拜太中大夫,后又任征虏将军、华州刺史、幽州刺史,延昌四年(515年)去世。此造像碑记刻于正始四年(507年),是元燮为亡祖母太妃、亡父、亡母及其现在家人所造,祝愿他们“永离秽趣,升超遐迹”。记碑在古阳洞南壁最上层里侧,洞窟主尊右胁侍菩萨的上方,两侧还各浮雕10多位列队供养人。 碑文如下:“魏圣朝太中大夫安定王元燮造,仰为亡祖亲太妃、亡考太傅静王、亡妣蒋妃及见存眷属,敬就静窟造释迦之容,并其立侍,众綵圆饰,云仙焕然,愿亡存居眷,永离秽趣,升超遐迹,常值诸佛,龙华为会,又愿一切群生,咸同斯福,正始四年二月中讫。” ![]() ![]() ![]() 第十五品,《齐郡王元祐造像记碑》 元祐,文成帝拓跋濬之孙,齐郡王元简之子,孝文帝的堂兄弟。太和末年(499年)元简去世,元祐袭父爵封齐郡王,后官至泾州刺史,其母也被封为齐国太妃。元祐于神龟二年(519年)卒于洛阳,年仅32岁。元祐是一个颇有才气与灵性的皇家显贵,其墓志称他“锐志儒门,游人文苑,访道忘食,从义遗忧”,因此其造像记碑也显得文体殊别,字句铿锵,被认为是一篇极好的祭文。它位于古阳洞南壁最上层西端,两侧各有一造像龛碑。 碑文如下:“夫玄宗冲邈,迹远于尘关,灵范崇虚,理绝于埃境。若不图色相以表光仪,寻声教以陈妙轨,将何以依稀至像,仿佛神功者哉?持节、督泾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泾州刺史、齐郡王祐,体荫宸仪,天纵淑茂,达成实之通途,识真假之高韵,精善恶二门,明生灭之一理,资福有由,归道无碍,于是依云山之逸状,即林水之仙区,启神像于青山,镂禅形于玄石,缔庆想于幽津,嘉应于冥运,乃作铭曰:茫茫玄极,眇眇幽宗,灵风潜被,神化冥通,舟舆为本,旷济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鸿,超观净境,遐绝尘(),图形泉石,构至云松,()()()(),( )( )三空,福田有庆,嘉应无穷。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 ![]() ![]() 第十六品,《陆浑县功曹魏灵藏薛法绍造释迦像记碑》 陆浑县今为洛阳之南的嵩县陆浑乡,功曹魏灵藏和薛法绍为求“朝祚兴延”、“合门荣葩”而造释迦像。它位于古阳洞北壁四层中间,盘龙首,长方座,座正面刻三小龛,圭形碑额中刻释迦像,两侧分刻“魏灵藏”和“薛法绍”两人姓名,碑高1.25米,宽0.33米,可惜碑身大部分已残损,且无纪年,据推断当在正始年间。 现根据清代拓本,碑文如下:“夫灵跡诞构,必表光大之迹,玄功既敷,亦标希世之作,自双林改照,大千怀缀暎之悲,悲日潜晖,含生衔道慕之痛,是以应真,悼三乘之靡凭,遂腾空以刊像,爰暨下代,慈容厥作。涿鹿魏灵藏、河东薛法绍二人等,乘豪光东照之资,阙兜率翅头之益,敢辄磬家财,造石像一区,凡及众形,罔不备列。愿乾祚兴延,万方朝贯,愿藏等挺三槐于孤峰,秀九棘于华苑,芳实再繁,荆条独茂,合门荣葩,福流奕叶,命终之后,飞逢千圣,神飏六通,智周三达,旷世所生,元身眷属,舍百鄣则鹏击龙华,悟无生则凤升道树,五道群生,咸同斯庆。陆浑县功曹魏灵藏。”碑文中的“兜率”是指佛教中的兜率天,亦为六欲天之一,为弥勒菩萨的处所。 ![]() ![]() ![]() ![]() 第十七品,《邑主仇池杨大眼造石像记碑》 杨大眼,北魏名将,南朝人形容他的眼大得像车轮子,《魏书》上说他“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宣武帝初年他奉命南伐,连拔五城,追奔至汉水,斩南朝辅国将军王花,首虏2000余。当他凯旋而归,经伊阙时发愿开龛,时当在正始三年夏秋之际。杨大眼造像记碑在古阳洞北壁四层里侧,高1.26米,宽0.42米,盘龙首,长方座,正面刻五个小龛,圭形碑额上刻“邑子像”三字。 碑文曰:“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夫灵光弗曜,大千怀永夜之悲,()踨不遘,叶生含靡道之忏,是以如来应群缘以显迹,爰暨()(),()像遂著,降及后王,兹功厥作。辅国将军、直阁将军、()()()()、梁州大中正、安成县开国子、仇池杨大眼,诞承龙曜之资,远踵应符之胤,禀英奇于弱年,挺超群于始冠,其行也,垂仁声于未闻,挥光也,摧百万于一掌,震英勇则九宇咸骇,存侍纳则朝野必附,清王衢于三纷,扫云鲸于天路,南秽既澄,震旅归阙,军次之行,路经石窟,览先皇之明踨,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区,凡乃众形,罔不备列,刊石记功,示之云尔,武。” ![]() ![]() ![]() ![]() ![]() ![]() ![]() 第十八品,《比丘道匠造像六区记碑》 此碑位于古阳洞北壁最上层里侧,无造像纪年,依据其风格和所处位置,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末年和宣武帝景明初年间。 碑文曰:“大觉去尘,有生谓绝,寻处刊形,则应合无方,升峰由源,思果依本,是以比丘道匠,住与妙因。今悟尽性,竭已成心,造像六区。上为皇道更隆,三宝无点,愿师僧父母,魂与神游,宿与慈会,身终百六,视绝三涂,动不远于如来。有气者咸资来业。” 碑文中“大觉去尘”,即大彻大悟,摆脱尘世间的一切烦恼。造像六区,乃是为了“皇道更隆”,以及师僧、父母“魂与神游”,“动不远于如来”。 ![]() ![]() ![]() ![]() ![]() ![]() ![]() ![]() ![]() 第十九品,《北海王太妃高氏造像记碑》 高太妃即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妃子高椒房,是北海王元祥的生母。因爱孙元保不幸早夭,深感痛惜,而特为其造像一躯,以使他“永脱百苦”。造像记碑位于古阳洞窟顶内侧,盘龙首,长方座,开凿于宣武帝景明年间。 碑文如下:“孙保失乡,播越()(),()()历载,终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为保造像一区,使永脱百苦。魏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 ![]() ![]() ![]() ![]() ![]() 第二十品,《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碑记》 这是“龙门二十品”中唯一在古阳洞之外的一品,它位于老龙窝北面的慈香窑主佛下部偏南,造像年代也是二十品中最晚的,当于北魏孝明帝神龟三年(公元520年)。 碑文曰:“大魏神龟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区,记乙。夫零觉弘虚,非体真邃,其迹道建崇,日表常范,无乃标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应像营微,福形且遥,生讬烦躬,愿腾无碍之境,建及()恩,含润法界,()众()泽,()石成真,刊功八万,延及三从,敢同斯福。” 碑文记述了慈香慧政出家为尼的心境,希望“腾无碍之境”,乃至“延及三从”,照顾到天下所有的女子。 ![]() ![]() ![]() ![]() ![]() 片段欣赏~ ![]() ![]() ![]() ![]() ![]() ![]() ![]() ![]() ![]() ![]() ![]() ![]() ![]() ![]() ![]() ![]() 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