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性质与经营方式

 四维空间809 2017-09-24
经济性质是指按投资方经济性质,如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自然人投资)独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

经营方式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如采掘、 制造、批发、零售、咨询、租赁、代理等等。   经营方式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关系的表现形式。如中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体制改革前,均由国家直接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故称为国营企业;在体制改革后,则由企业自主经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故称国有企业。   经营方式是经济单位经营的具体形式。如长年经营或季节经营,固定经营或流动经营等。
1.自产自销。是指私营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这种经营方式的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多为一些手工业者,如鞋店,服装店等。多数是前店后厂,边生产、边销售。   2.代购代销。是指用合同的形式,受人委托代为收购、销售的一种商业活动。这种经营方式灵活、经营范围比较广泛,多为农副产品,需要有一定的经营场地,经营者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代购代销的经营者要有信誉。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来料加工是以改变原材料、半成品的形状、性质、表面状况及用途,按要求加工成产品;来样加工,是按订单的需要,依照图纸、订单的设计要求加工、产品成型后供给订货方;来件装配是将对方提供的零件,依据合同的要求组成产品。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无论那种经营方式,企业都必须与对方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3.批发。商业活动中成批、大宗地售出商品,它的售价不低于零售商品,销售对象是商品经营者、零售商,不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批发商品需要有一定的仓储设备、储运条件及较多资金。   4.零售。是指成批、大宗地买进商品,零星分散卖出,销售对象多为最终消费者修理业。将损坏的器皿、设施、物品修复原状,或达到原有功能用途。   5.运输业。又分为客运和货运,因利用的运输工具不同,又分为非机动车运输或机动车运输、船舶运输、铁路、公路运输及水上运输。私营企业不经营铁路运输。   6.咨询服务。咨询服务是近年业兴起的行业,私营企业利用在某一领域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为顾客提供服务、经验、材料数据、设计等,使顾客在接受咨询中获取知识和利益。





​企业的性质

​《企业的性质》这篇论文发表于1937年,是由罗纳德·科斯构思完成的。这篇著名的论文主要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什么?第二,企业的规模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文章从企业的定义开始入手,认为我们有必要对企业给出明确的定义。而通过边际概念和替代概念这两种分析工具,企业的定义是可以获得的。接下来,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对企业的性质做了全面的阐述。第一部分:作者觉得探索企业的定义有必要先考察经济体制。因此作者列举了阿瑟·索尔特爵士对经济体制的描述:“正常的经济体制的日常运行不在集中控制之下,它不需要中央的监查。就人类活动和人类需要的整个领域而言,供给根据需求而调整,生产根据消费而调整,这个过程是自动的、有弹性的和反应灵敏的”。同时,作者也补充道,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私人的计划。但作者还是认为阿瑟·索尔特爵士的描述并不完整。虽然马歇尔把组织作为第四种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学理论,J.B.克拉克赋予企业家以统筹职能,奈特教授强调了经理的协调作用。但这些仍然不能解释组织为什么会存在。最后,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组织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他几乎是不自觉的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单细胞的作用。而我们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自己写就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资源的配置由价格机制决定和资源的配置依赖于作为协调者的企业家这两个假设构建一座桥梁,说明在现实中我们是如何对二者进行选择的,其影响因素是什么。第二部分:作者首先就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一些人具有指挥别人的愿望以及购买者较之于以其他方式生产的商品更偏爱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两种假设予以否定。从而指出建立企业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而企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市场运行的成本。另一方面,有管制力量的政府或其他机构的作用在某一程度上也促进了企业的产生。第三部分:明确了企业产生的原因,作者把焦点放在了企业的规模上。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的效益直接相关,当时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要想科学地分析和预测企业的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作者对此却持有不同观点。基于之前企业产生的原因的理论,作者认为企业的规模是可以预测的。作者指出,当其他条件不变,组织成本越少,生产要素的价格越低,企业家犯错的可能性越低,企业的规模就会趋于扩大。而在实践中,上述的要素不可能满足,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收益很有可能会减少。当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时,即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企业的规模就达到了最大。第四部分:作者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举例说明了为什么自己的解释比其他已有的解释更加可取。当时有人说企业的产生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一体化的力量,没有一体化的力量,分工将会导致混乱。但作者提出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这于当时并没有合理的解释,因此被予以否定。另一方面,有人觉得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很多人安于接受合理的报酬而听从别人的指挥。某些人具有较好的判断力和知识,这些自信者和冒险家为消费者承担了风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市场的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从而使得企业得以产生。但事实是,即使在不存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体制中,仍存在协调者,尽管他们仅承担日常工作的职能。由此看来,这一观点是自相矛盾的。而且上述观点也不能够解释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第五部分:作者处理了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是否相符。作者是通过考察“主人与仆人”或“雇主与雇员”的法律关系来加以证明的。作者指出:1、仆人必须向主人或主人的其他代理人承担提供个人劳务的义务,而契约就是有关物品或类似物品的出售的契约。2、主人必须有权亲自或者通过另一个仆人或代理人控制仆人的工作和何时不工作,以及做什么工作和如何去做。而雇主与雇员这种法律关系的实质,这正是本文所提出的经济概念。由此作者得出结论,本文的定义与现实是比较相近的,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科斯的这篇文章可谓是经典之作,拜读了之后确实受益匪浅。一方面对企业的产生和实质有了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每个人的思想都有其局限性。当人的大脑得到一个相对正确并且富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时,我们就会不断地对此加以认同和证明,因此,就很有可能无法全面把握事实的真相。本文在对企业的产生进行描述时,是把企业当作一个质点来看待的。指出企业的产生就是因为交易费用的减少。但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是复杂多变的。就企业与外部市场的关系来看,也是错综复杂的。而人性也并不像作者描述的那么单一。所以就现实而言,企业的产生并不单单是因为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是关于企业规模。作者把它归结为两种交易成本的对比,当企业的交易成本等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最大化。这一论点虽然具有指导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企业规模的本质。然而事实上,企业的职能是有限的,就算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规模。企业的规模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