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道微论

 昵称5262476 2017-09-24

中道微论

 

【态度】是非优劣善恶正邪,一折中于儒家经典,二折中于自心良知,归根结底折中于良知。在我这里,正确必得褒奖,错误必受批评,无论贫富贵贱,无论古今中外,谁都没有面子可言,释尊老子也一样。老子对孔子无礼,在我这里通不过。孔子不予计较,东海不能不予计较。非因门户,是为中道。

 

【道论】行道就是将本体观付诸于实践。本体观若有偏差,人生实践必然偏离中道,难以成德成圣;政治实践必然偏离王道,无法制礼作乐。佛道两家有得乎道,又得之不全,本体观正而不中,两家高明在此,不足亦在此。沿佛道之路,个人纵能成仙成佛,不足以成仁践形。至于政治,更非佛道所宜。

 

【祸福】道家论道德,论祸福,都很深刻,又不够中正,不能到位。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福转移的关键在德。积恶致祸,何福之倚;积善致福,何祸之伏。正义之至是至正,中道之正,不会再邪恶化;善良之极是至善,不会再妖魔化。

 

【祸福】《列子》引周谚云:“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道家古籍也;周谚,周代民谚耳。大察上察天鸢,下察渊鱼,察乎天地,吉祥莫大焉;大智料及隐匿而处之有道,治之有方,吉无不利也。故《中庸》曰:“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非小智所能领略也。

 

【击蒙】或说:“在经学概念下,《道德经》是经学;在子学概念下,《道德经》是子学。”非也。《道德经》是道家对《老子》的美称,于道家自然是经,但只限于道家。中国人讲经史子集,经只指儒经,以四书五经为准。《老子》和其它诸子百家之书,都属于子学范畴。

 

【不逾矩】矩,历代注家有:法、法度、絜矩等解释。解为法度是不错的,但这个法度并非指法律或一般道德规范,而是指天理和中道。从心所欲不逾矩,意谓顺心任情,无不合乎天理;起心动念,都不离于中道。《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不逾矩】关于矩字,《论语集释》引刁包曰:“矩即尧舜以来相传之中,以共范围天下而不过,则为矩。矩所以为方,引绳切墨,无锱铢之或爽也。在贤人则拟议而合,在圣人则从容而中。昔者心之所之惟是学,今也心之所之便是矩矣。故曰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也。”

 

【柔道】关于儒家和王道是柔道的误会,源远流长。《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记载光武帝回乡情况:“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光武儒生出身,以儒立国,却以为儒家是柔道。
 
【柔道】儒家中道,以刚为主,才能刚柔相济。道家柔道,以柔为体,虽然其用也刚,终究不能顺天。以坤元为最高,就不能“承天而时行”,反而会乾坤颠倒。故在历史上,道家影响或道教势力过盛的时代,往往政治品格较低。误认儒学是柔道,问题不大;真以老学来为政,流弊无穷。

 

【从善】儒家对于“人类一切优秀思想”都会予以尊重,会根据中道义理和王道原则,予以如理如实的评判和适如其分的安置。注意,这不是泛泛而言的吸收,是在中道道德和王道政治的基本框架下予以妥善安置。例如,学习西方民主,不是变成民主制,而是在新礼制的框架下体现民主制的精华。

 

【中道】责编说东海《儒门狮子吼》一书:“以儒者视角,鲜明的指出佛家的不够高明、道家的不够广大。”没错。于佛道,可以说过于高明,也可以说不够高明,因为两家都不够中庸。唯有儒家中道,不偏不倚,至诚至正。这才是真正的高明,才能真正的广大。大道易简故高明,惟精惟一故圆满。

 

【中道】对于道家,孔子虽然不乏尊重,也有严正批评。对于佛道两家,历代圣贤醇儒无不持批判态度,不同在于有些人比较温和、有些人特别激烈罢了。在理义思想上过于推崇佛道,纵名儒家,也是杂儒。对此东海《宋儒和理学》一书及《三教不可合一论》(待发)有深入介绍和阐说,兹不赘。

 

【中道】或谓儒佛道分歧在用不在体,在术不在道,殊途同归,大道乃通。非也。三家之术、用不同,就是因为道、体不同。道术不二、体用不二故。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不同不相为谋。”皆有针对性或有感而发也。

 

【中道】融儒佛道于一炉的读经法,最容易培养出杂家来。即使把儒家放在第一位,以儒为主为本,只要三观中沾染了佛道理念,也只是杂儒。杂儒的文化品质高于一般杂家,但远逊于醇儒。士人或有夹杂,圣贤必是醇儒。学者双贵:知识贵博,于中西百家之了解多多益善;义理贵纯,于中道文化之解悟精益求精。

 

【中道】浑蛋是愚,头脑不清;坏蛋是恶,品行不良。反儒反常的社会,两蛋最多。中道重来,最容易受到“两蛋”的攻击和排斥。但中道也是启蒙、教育和转化“两蛋”的最佳法门。不断复兴儒家弘扬中道,就有可能让一些“两蛋”开愚成智、改恶从善,从中新生出君子豪杰来。

 

【中道】急不来,急也无益。道及高处,天下不浑者几希。孔子对七十二贤多有批评,如“师也过,商也不及。”冉求“非吾徒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仲由、冉求“具臣”而已。子贡于“性与天道”叹不得而闻。真能“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地证入中道者,颜回一人而已。

 

【中道】制度力量虽大,仍然有限。一个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难以让圣贤变坏;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难以让坏人变成君子。只有中道学说,才能让坏人从本质上变好,变成圣贤君子;也只有中道学说,才能导出王道政治和礼乐制度来。佛道伊皆称中道,唯仁本主义才是真正的中道。

 

【中道】信奉什么学说,直接关乎人品。佛道多方外之士,法家多恶官酷吏,杨家多利己主义者,墨家多利他主义者,马教多极权分子,伊教多极端分子。唯有儒门,最多正人君子和豪杰之士。真正的中道圣贤,只能出自儒门;理想的王道乐土,亦只有儒家才能指导和建设起来。
 
【中道】三家殊途不同归。道家归于静,道心虚静;佛家归于空,佛性空寂;儒家归于生。天地之性,天性也;仁义之性,仁性也。天性即仁性,阴阳统一、刚柔相济而以阳刚为主,生生不息,至诚无息。《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性健动,君子彰明天性,因此自强不息。
 
【中道】或谓“不生为体,生生为用。”这是将体用割裂了。不生之体,何以能有生生之用哉。用生生,源于体生生也。道体是简易、不易、变易(生生之谓易)的统一,而以生生为主。太极是乾元坤元的统一而以乾元为主。空寂而生生不息,虚静而新新不已,这个道体的特征,唯儒家圣贤,方能圆满证悟。
余东海2017-9-24集于南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