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漫谈

 禅修缠休 2016-02-17

国 学 漫 谈

2010520

王殿卿 

一、什么是国学?

     近年来,国学是一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和一个比较时尚的的词语,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国学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呢?

“国学”,顾名思义讲就是一国之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所有学问的总和叫做国学。具体到我们国家来说,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就是中华民族集一大统文化的荟萃。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就是自己国家的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等。“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它兴起于20世纪初,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到底什么是国学呢?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诸子百家的学说和五术六艺之学(五术指山、医、卜、命、相;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繁荣、大辩论、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后来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诸子百家各显其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就是在这个不平凡的时代,使中国文化集一大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形成了中华之学的最初模型。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九大学术流派,他们分别是:1.儒家,2.道家,3.墨家,4.法家,5.阴阳家,6.名家,7.纵横家,8.杂家,9.农家;而在这九大学术流派中,又以儒道墨法影响力最大。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赏罚分明;墨家主张兼爱尚同。汉代以后,墨家几乎成为绝学,而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三家。 汉武帝时期,启用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王朝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了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就是儒家文化。但是,也不能否定与孔子同时代出现的道家文化的存在,在历史长河中中,两者相辅相成,推动着中国文化向前发展。但是,儒家文化一直处于在朝的地位,而道家除了西汉文景之治时期为朝廷文化主流外,其他时期一直是在野。实际上在野的道家与在朝的儒家,其文化思想是相互交融,合二为一的,历史上诸多帝王在治国和驾驭臣僚方面,大都是“内用黄老,外用儒术”。所以,儒道文化在治国理政方面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两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得到了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的《浮屠经》,公元六十七年(东汉永平七年)佛教四十二章经传入中土,后来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即在东汉的初期,印度佛教文化正式传入中国。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光大于我们华夏,到了隋唐时期,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以儒释道三教鼎立的中华文文化主流。也就是说,隋唐以后主导中国文化思想发展的是儒释道三教文化,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唐朝以前,中国文化以“儒道法”为主,唐朝以后以“儒释道”为主,到了北宋程朱理学兴起,儒、释、道三家便一直在走“三教合一”的路线,正如宋末元初道教祖师王重阳所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学说,应该是国学的主干,诸子百家乃至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则属于国学的枝叶。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学,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三教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那么儒释道三教主要讲的是什么,国学包括哪些主要内涵,在当今社会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呢?

二、儒释道主要讲了什么

 

我们先从儒佛道这三个字的字形上领悟一下三教文化。

“人、需”为“儒”。人人都需要的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它是人们的衣食父母。一个人若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需要学习儒家文化,它是根基。

“佛”从“人”中来,一个人经过坎坷曲折的修行之路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叫做佛。佛就是觉悟的人,人是痴迷的佛。佛是心地光明的人,人是心灵被污染的佛。什么是佛?有极高的觉悟又能够至诚奉献的人叫做佛。

“道”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头脑走路。一个能用自己的头脑智慧走好人生之路的人叫做得道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方面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自然生命是指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社会生命是指人生事业,就是在社会上实现人生价值;精神生命是指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这三者缺一不可。

道家文化注重的是自然性,儒家文化注重的是社会性,佛教文化注重的是精神性。

三教文化能哺育这三个方面的生命。儒家哺育人的社会生命,道家哺育人的自然生命,佛家哺育人的精神生命。三教文化总的来说都是讲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但各有侧重。

国学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主体,如果把三教文化比喻成一个莲花,儒家文化是大根大本,是根基;道家文化是花叶,佛教文化是莲籽果实。

有人把佛、儒、道三家文化比喻成三个店,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儒家文化就像人人都需要粮食一样,它既能满足们自己的需要,也能让我们满足别人的需要。

道家文化特别注重养生,道家经典里面有诸多延年益寿的方术,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就是道家健身的重要方法。它教给人们如何养精蓄锐,如何才能精满、气足、神旺,也就是说人们如何保养精气神。

佛教的经典最多,中华大藏经中收集了8767卷佛经,它博大精深,内涵广泛,所以佛家文化就像一个百货店,应有尽有。

儒家的精髓是仁诚中庸,道家的精髓是清净无为,佛家的精髓是自觉觉他。

我们既然要了解国学,就要认识儒释道三教文化,而三教文化又以儒家文化为根基,所以学习国学就要从儒家文化开始。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是《四书五经》,由此可知,要想学习和了解国学就要从《四书五经》开始。

 

三、国学的五大内涵

现在对国学的内涵各种说法都有,我认为,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代表的国学,其经典汗牛充栋,但总的来说都不外乎五大部分。  第一是心性之学,第二是经世致用之学,第三是文献考据之学,第四是辞章之学,第五是五行数术之学。

1.心性之学

中华文化的第一大部分是心性之学。心是我们的心灵,性是我们的本性和性情。心性之学就是如何锤炼心性、陶冶性情,使心灵境界得到跨越和提升的学问。心性之学是圣贤的言教,在中国称之为圣道,用《中庸》的话来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就是让人们开启、明白本有的光明德性,最后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圣贤的经典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心性之学。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身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我们如何来存心养性、修身炼性和明心见性呢?在三教经典中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了我们修学和行持的方法。

2.经世致用之学

中华文化的第二部分是经世致用之学。“经世致用”就是把所学的一些知识,用我们的智慧去济世利民,造福社会,奉献国家,而后达到“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人生的三不朽。

毛主席说:“精通的目的完全在于运用。”学了知识不运用,如同耕地不播种。学的知识再多,脑子记的东西再多,如果不会如理如法地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就是一个书呆子,就如同一个书箱、书橱,就等于把书本放在了书架子上,仅是个摆设而已,起不了作用。

3.文献考据之学

中华文化的第三大部分是考据之学。文献考据之学主要指记载历史的典籍,也包括各种文物考古的文献,它是一个专门考证研究的学问;如《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

4.辞章之学

中华文化的第四大部分是辞章之学。辞章之学的范畴主要是诗词歌赋,如《诗经》、《楚辞》、《汉赋》、南北朝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这些都属于辞章之学。

5.五行术数之学

中华文化的第五大部分是五行术数之学。如果大家看过《四库全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中有一类是“四库数术类全书”。“术数”是“五行术数”的简称,它是以五行为基础的数理技术学科,包括阴阳学、中医学、养生学、古建筑学、命理学、古相学、风水学、星象学等,用其可以治病救人、保健养生、断除疑惑,指导人生,从而达到身心康泰、趋吉避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中国的文化有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宗不分的特点;例如,在历史典籍等考据之学中,同时会有心性之学、经世致用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和五行术数之学的存在。

四、国学的作用

1988年在法国巴黎英国汤恩比博士代表七十多位诺贝尔奖章获得者共同宣言:“在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寻找孔子的智慧。”孔子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尊称为圣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他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思想和精神。如果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解读圣贤经典,与古圣先贤对话,汲取里边的营养,那么,就必然能够帮助我们提升道德,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涵养性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化心灵,开启智慧,淳厚民风,促进和谐。我认为国学对当代人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两点:

1.国学能帮助我们“立志、炼性、明理、致用”。

“志”是人生航标,古往今来凡所成就者,必先“立志”,人若无志,将会虚掷光阴,一无所成。所以,人生要想有所作为,首在立志。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性情关乎命运前程,只有锤炼心性,陶冶情操,才不会被外境所迷,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所以,第二是炼性。

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身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都离不开“心”。“性”在某些方面也代表“心”,古人说“尺宅寸心可治生”,“尺宅”指的是我们的头部,“寸心”指的是我们的心灵,这是三教文化所讲心性之学的共同之处。

千经万典,明理为先,读书学习,贵在明理,一个人只有明天理、明地理、明哲理、明事理、明物理、明道理,方堪大用;所以,第三是明理。

精通的目的,完全在于运用,将终身所学,付诸实践,经世济民,造福苍生是求证学问的目的。所以,以致用为归宿。

“立志”就是立圣贤仁人之志,立报国利民之志(立志);“炼性”就是需要把我们思想中的污秽东西东西去掉,坚固定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炼性);然后就能开启智慧,明达真理(明理);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之中运用自如,以道御术,经世致用,开创人生宏图大业(致用)。

2.国学能帮助我们培养三种气质

明代大学问家吕坤先生在他的《呻吟语》中说:

1.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可以入阁),

2.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可以为将),

3.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可以为学)。

     庙堂气:庄重弘大的人生格局

      庙堂气”是深沉厚重、光明正大之气。庙堂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国皇室、乃至各级政府大堂的统称。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具有弘毅厚重,光明正大的人生格局。四书五经,是儒家修齐平治的经典,是专讲庙堂气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正、至大、至刚之气就是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具足浩然之气的人,这就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一个人能够养成这种气象就是庙堂气象。

山林气:清明灵秀的人生气象

“山林气”是人生的一种纯真自然之气,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清明灵秀之气。近现代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大师们身上大都具有这种山林之气。如德国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社会生活的知识,他们可以说一窍不通,连谈恋爱都不懂,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深深地融入了自然和宇宙之中。

英雄气:洒脱刚健的人生风貌

    英雄气”也是深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气质。它不同于庙堂气的拘谨,也不同于山林气的清淡,它是一种自在洒脱,雄浑刚健的人生风貌。从史马迁《史记》中描写的众多这类人物开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再到今天的“新派武侠”小说,里面的英雄豪杰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喜欢聚集在豪杰们的周围,甚至甘愿为之驱使,以淡化自身的懦弱和无能。英雄气”给人一种亲切感,它的本质就是容人的,帮助人的,不像庙堂气使人感到高,山林气使人感到远。在充满不平的社会中,“英雄气”表达了人们对友情和正气的追求。

     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人们最好能够培养庙堂气、山林气和英雄气。有了庙堂气,就可以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局局翻新;有了山林气,则可以高瞻远瞩,进退自若,指挥万机;有了英雄气,才可以集聚人才,左右心服,战无不克。至于市侩气么,则万万沾惹不得,它能够让人意志消沉,灵气全无。

通过国学的学习,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力,行动力,表达力,增长我们的感染力、亲和力与影响力。通过学习圣贤经典,与古圣先贤对话我们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它能够帮助我们开启人性光辉,打造幸福人生,实现人生最高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