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先生1978年同时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3年本科毕业后,我留校做了一名针灸教研室的老师,他被分配到岳飞的故乡汤阴县一所乡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1985年他有幸享受国家解决知识分子夫妻分居的政策,被顺利调回了大学。当时,我们工资收入很低,除用于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外,还要敬老人、养孩子。为了在有限的生活费用中,能够多买些专业参考书,经再三考虑,他放弃了从事中医外科或骨伤科专业的梦想,与我同样,选择了针灸专业作为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 3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夫妻从事同一个专业领域,所以,奠定了我们在工作中和事业上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相互批评、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基础。用一位朋友的话说:“你们不仅是夫妻,更是挚友和知己;不仅是同学、同事,更是同道和同志”。 30多年教学、医疗、科研的实践,让我们对中医、针灸的理论逐步加深了理解,并指导运用于工作之中。但也有许多“为什么”困扰着我们,无法解释,因此,我们认为中医理论和针灸理论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探索和揭示。 如学生们经常会问:古人是如何发现了“经络”系统的?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经脉既然是线状,那么有多宽?穴位的区域到底有多大?为什么十二经脉的气血要始于手太阴之脉?为什么苏厥首选位于面部的水沟穴而不是督脉直接“入属于脑”的风府?为什么位于手腕部的列缺通于任脉、后溪通于督脉?为什么位于面部的四白(胃经穴)透迎香(大肠经穴)可以治疗胆道蛔虫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那种不能自圆其说、以理示人的尴尬,甚至有时无言以答的羞愧,不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由此也鞭策我们沉下心来,翻阅古籍,钻研思考,切磋商讨,力图能够找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积累、对中医经典的不断学习和领悟、对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存疑的深入思考、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多学科知识之启发,使我们对中医针灸理论有了一些共识,其研究思路也逐渐清晰,那就是,中医理论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实践、源于形象。道法自然,天人相应,取类比象,以象喻理应该是中医理论创立之本源,也是该学科最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研究中医理论的思路应当回归自然,正本清源,形象思维,以简释繁。 2002年,曹教授赴西部非洲国家工作。由于当地的人们对艾滋病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大多拒绝采用刺入体内的针刺疗法,无奈之下,只好多选用推拿疗法来治疗疾病。在这一过程中,手下真正地体会到了“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的本经选穴规律。 当疾病在头面部时,在足部循经触摸可以寻找到相应的阳性反应点;颈项部有病时,在踝关节附近循经触摸可以寻找到相应的阳性反应点;背腰部、胁肋部有病时,可在腘窝及膝关节外侧的阳陵泉附近找到阳性的反应点等等。 人体头面躯干与四肢之间就像是人们担的一个担子,上下之间始终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当一端(头面)有病,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需要在担子的另一端(手足部位)选取相对应的部位来调整,基于这一学术观点,我们在《中国针灸》2002年4期发表了《“担截法”新解》,以及在《中国针灸》2004年第3期发表了《以“担”为纪,浅析针灸学之平衡观》等文章。也正是在非洲工作这2年,为他阅读古今书籍、思考学术问题提供了时间,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开始了我们著书立说的漫长工程。 2006~2007年,曹教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工作。这一年,每天晚上的QQ视频几乎都成为我们的学术研讨会。随着我们对许多问题的发现、思考、讨论、启发,最终达成共识,总结撰写了几篇理论性文章,如《人中、素髎穴主治机理新释》《按时取穴法中时辰概念之本意》《肝脾两经在下肢的变位与相应脏腑的关系》《质疑足三阴经在胸腹部的循行分布》等,先后在《中国针灸》得以发表。而此时,“经络到底是什么?”这一疑问也越来越频繁地成为我们讨论的话题。 2010~2011年,曹教授到瑞士开展临床工作。这两年,是《以象释医》一书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几乎全用在了本书的撰写上。在此期间,我们对中医针灸理论从回归自然、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五行与五味的分类、有关“三焦”说、“奇恒之府”说、“脾之大络”说等,其中《五味与五行配属理论新解》一文被我校书刊编辑部韦大文教授无意看到,诚邀发表于我校主办的科技核心期刊《中医学报》2012年第3期“岐黄论坛”专栏。《六经命名本源探析》《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等理论性文章也在2013年的《中国针灸》《辽宁中医杂志》等中文核心期刊得以发表。 此时,《以象释医》书稿的撰写已成体系,“形体之象”的理论已比较成熟,最大的突破就是以“形体之象”解释了腧穴的主治特点,说明腧穴可以不依赖经络而单独存在;什么是“经络”呢? 我们通过查阅现存最早的经脉学专著帛书《十一脉灸经》,剖析“经”与“脉”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所谓十二经就是将人体分为上下、内外、前中后计十二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纵贯头足或者头手就是一条经,该经具有一定的宽度、深度、长度,但并不是呈线状分布。 “ [水+目+皿] ”(脉)是指机体内,在一定的约束下,具有流动、流通、传递特性的组织,包括了现代人体解剖学中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组织。“[水+目+皿]”是全身“脉”的统称,其后的“脉”写作“脈”“眽”“衇”“眿”“䘑”等,均可视为全身“[水+目+皿]”的分支,即将全身的“[水+目+皿]”划分为十二个分支。分布在各经中的脉,称之为“经脉”;而分布在各经中的筋肉、骨关节等即是所谓的“经筋”;各经最外层的皮肤就是所谓的“皮部”;十二经别才是真正的“正经”。奇经八脉则从四个角度对全身的“[水+目+皿]”进行分类,同样也不是呈线状分布。至此,完成了“经与脉之象”说。 2011年书稿的基本框架完成后,曹教授逐渐利用在国、内外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之机,宣讲其中的部分内容,没想到引起强烈反响。在我们大学,曾在学校组织的“仲景文化节”为全校大学生作学术报告、为针灸专业的研究生们讲课。 许多学生听后非常激动:“老师,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了几年(中医、针灸课程)了,越来越多的‘为什么’困扰着我们,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但今天这个讲座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太感谢您了”“老师,如果我们在刚入校时能聆听您所讲的这些内容,那么对我们的学习将会有多大的帮助啊!” 他多次受山东、浙江、湖北、河南等省份的学术团体之邀作学术报告,所到之处反响也非常强烈,许多同道表示:“讲得太好了。为我们的临床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听了您的报告,多年来针灸理论中困扰我们的许多问题和疑惑迎刃而解”“这次参会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曹教授所作的高水平讲座”等等。 他也曾受邀到日本、美国、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讲学、访学和交流,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国外的学者对此理论的认可和反响也非常强烈:“您讲得太好了,听您讲得很有道理”“原来感到非常复杂的中医针灸理论,听了您的报告感到简单多了,思路更加清晰了。”大家纷纷询问这本书何时能出版,渴望能早日看到。通过在不同场合的试讲,看到听众的反应,更加坚信我们的研究思路是正确的。 全书的编著历时13年。初稿主要由曹教授执笔完成。2002~2003年在非洲、2007年在日本、2010~2011年在瑞士、2014年在俄罗斯,6年的国外工作经历为他提供了充分的阅读、思考和写作时间。曹教授多次说到,这本著作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孩子。因为,著书的过程犹如孕育胎儿,经历了妊娠、等待、阵痛、分娩的喜悦与痛苦的过程。 忘不了,多少次他因研究思路停滞而徘徊苦恼,多少次因遇到难题而仰面思索度过不眠之夜,多少次为了不打断思路而挑灯夜战直到凌晨,多少次为研讨一个问题我们废寝忘食,多少次为突然产生一个新的思路我们欣喜若狂。长期伏案所导致的颈椎和腰椎病的痛苦、长期埋头理论研究所耐受的寂寞与孤独,这一切的一切,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对作者意志力与使命感的考验。本书的初稿完成后,以我为主对全书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编排,历经2年多终使书稿完成。由于以“象”为主贯穿整个理论研究体系之中,所以我们认为“图示”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为此,书中用图较多,且多为原创。 总之,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我们将自己30多年来所思、所想、所悟、所感,通过《以象释医》这本书,真实坦诚、实事求是、毫无保留地展示在大家面前,虽然其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或许其中的某些观点得不到您的认可,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抛砖引玉激发大家对理论研究的重视,开拓创新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在此,我们真诚欢迎读者若有问题能与我们及时沟通,共同探讨。让我们为祖国医学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共同努力! 路玫 2016年6月19日 人民卫生出版社 双创编辑工作室 与思想者握手 与岐黄人同行 愿为每一位潜心学术、追寻真理的学者 提供最真诚的服务 xihusanren@163.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