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修园 高焕欢、许若缨 五、为什么不能用酒来泡 服药时饮酒,或以酒浸或用酒冲服附子,会增加其毒性。因乌头碱为脂溶性生物碱,在乙醇中有较好的溶解性,并且乙醇还能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乌头碱的吸收,尤其增大对于心血管的毒性。 六、煎服法 (一)浸泡 1、冷水浸泡:一般附子煎剂,多为冷水浸泡半小时,偶尔有浸泡1小时的。[29] 2、开水浸泡:如吴佩衡,陈苏生等人。水温:云南中医学院杨国强教授曾经研究并试验过用热水煮附子,将冷水煮至沸点时放入附子,并且保持在此温度,服用附子后未见中毒,且疗效稳定,说明煎煮附子的水温至关重要。[30] (二)冷服 张子琳:附子大辛、大热、大毒、纯阳燥烈之品,煎剂宜凉服,不宜热饮。治下焦病,用量宜大,不宜太轻。量小则往往刚燥之性发挥于上焦:量大力沉,则药达下焦,发挥治疗作用。其父以大剂量附子治病救人,剂量在30-60g,屡见其效。尝说:附子,要么不用,用则重用,量少则起相反作用。附子煎剂宜冷服,取寒因寒用,反治之法。若热饮,易在上焦停留而产生不良反应。【31】 (三)勿服药渣 38岁男性,因腰痛将附片10克的中药煎煮3个小时之后连渣服下。1个小时之后出现乌头类药中毒症状。入院8个小时内,发生心性脑缺氧综合征12次,用阿托品等治愈。 此例药量煎煮均正确,为何中毒?所用附片是云南腾冲所产,较四川附片毒性大18倍左右:连渣服下增大毒性。 可见药渣最好不一起服下。[32] (四)一些老中医的煎服法的总结 杜雨茂:嘱患者用开水先煎 施奠邦:用大量时,需先煎2小时。 石景亮:痼疾可用至15-30g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易减毒性。 邹云翔:可重用附子,附子剂量用至30-60g,但需久煎2个小时半以上。 张志远:煎服法一般煮2个小时以上 朱良春:并先煎1小时, 李永清:先煎1小时。适当配伍。[33] 戴丽三:云南四大名医,附子用量在30-120g之间,量越大而煨透先煮的时间越长。[34] 陈潮祖:主张制附子、制川乌用量从10-60g选 择,在用法提倡二味药先煎1-4小时,以麻口为度,后下诸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3次服用,可连续服用数剂。[35] 七、火神派使用附子的经验: 说到附子就不得不提善用附子的火神派。那这些大家是怎么应用附子的呢?我们就来小谈一下火神派的大家使用附子经验: (一)、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附子一昼夜用到600g,而他的实际用量最多达750g。不同的治疗目的李老有不同的用药剂量。 保健:附子为小剂10-15g:(60岁老年人或体弱的青少年),阳虚附子为平剂15g左右。 格阳:30g,亡阳为中剂45-90g。 垂死:大剂100-200g。 附子小剂量李可论述中风时用药王续命散,每次所含生附子剂量0.17g.[36] 其煎煮法李可用附子30-100-200g,加水1500-2000-2500ml:用于慢性心衰,文火久煎;用于垂死心衰,开水急煎;药物煎煮以水沸腾开始计时,文火煎煮 3 小时左右,若对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则不在此要求内。他必须亲自示范煎药,守护在病人身旁,详询服后唇舌感觉。 (二)、近代云南名医吴佩衡,有“吴附子” 的称誉,在运用附子的时候,临床附子的用量少至10g、多达60g以上,附子重用则多至 450g~500g。同时,有人对吴佩衡用附子做过总结,发现吴佩衡对一般性虚寒证的治疗,附子的用量通常为 20~100g,而对于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时,附子的使用剂量则为 60~250g。[37] (三)、现代巴蜀名医卢崇汉对于制附片使用一般在每日 60~250g之间。[38] (四)、郑钦安认为:阴盛极者,阳必亡,回阳不可不急,故四逆汤之分两,亦不得不重(《医理真传一卷三》)。郑氏用附子常至超越常规用量。[39] (五)、祝味菊:其使用附子药量一般少则12-15g,多则30g少有超过45g者。 (六)、有人总结火神派使用附子的四大条件[40]: 1.辨证防毒:郑钦安(阴阳辨证),吴佩衡,李可在大量使用附子时无不强调准确辨证。“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2.炮制减毒:卢崇汉为谋求恢复附子功效和降低附子毒性的方法,亲自到四川油江调研附子的炮制过程。(商家原因) 3.配伍制毒 4.久煎去毒:口无麻感 总结:引用祝味菊学生陈苏生:(附子的临床应用) 用附子时,首先注意附子炮制的规格(各种炮附子以切开打碎为佳);其次注意制附子的解毒药(如干姜、甘草、磁石等);最后注意煎煮的条件,即用开水先浸后煎,要求宽水(加大水量)慢火熬透(不可急火加热),煎煮时间在2-3小时以上,看剂量的大小而伸缩,然后再加入其他药同煎。总之,关键在于宽水慢煎,这样有利于附子生物碱的破坏而其到安全作用。此外对从未服过的初诊患者,宜从小量(加解毒药)开始,逐步加量,至显效为度。[41] 八、感想 开出含附子的方子时,要对患者进行附子安全的相关宣导,告知患者正确的煎煮方法,促使患者可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从而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医院药店也可以做相关的措施,如某院规定黑附片60g~100g,要求务必煮2个小时以上,淡附片大于100g需煮3个小时以上。为了避免患者煎煮不当造成危险,此院将附子超剂量的处方交给院方代煎,专人煎煮。[42] 药典的限定剂量和临床之间存在很多的不统一性。中药不能明确使用剂量,不仅是附子,还有其他药。比如石膏,15版药典规定用量在15~60g,张锡纯会用到超过60g。再如独参汤的人参用量远远超过药典规定的9g。 所以药典是否可以根据临床症候来划分不同的剂量呢?完善剂量的法定使用范围,给医患之间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这不仅对有毒性的中药,即使一般的中药也有很大的意义。 现如今现代医学急救技术发达,我们很少能够用大剂量上百克的附子来急救,所以对于初学者,大剂量的附子急煎,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使用。但是若是用于其他情况大剂量务必久煎,虽然附子的中毒的机率受到产地炮制剂量和个体的差异影响,但是久煎是附子大剂量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关于附子剂量的问题,我们医者要知道它用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要搞清楚。要清楚的认识到附子的毒性,对附子不用再心存疑惑或者恐惧了。 参考文献: [1][16][28]黄嘉宏.临证指南医案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18. [2][4][6][7][9][10][11][13][15[19][25][31][33][34]张栋,张同文.名医论十大名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3-179. [3][26][37][38][39]杨慧.经方附子用量,炮制及量效关系的文献研究[D].山西:山西中医学院,2013:1-45. [5]许翠梅,王维峰.附子的现代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4,7(10):63-64. [8][30]顾蘅.临床运用附子的毒性问题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7):82-83. [12][14][17]李寅.温法述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祖光.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10-613. [2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83-492. [21][22][23][24][35]傅文录.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24,125,317. [27]邓家刚,范丽丽.从对附子的争议来探讨有毒中药毒性问题[J].河南中医,2010,30(9):925-926. [29][36]孙其新.李可临证要旨1[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231,224,139. [32]余尚德.中药不良反应防治[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7-48. [40]邓旭光,李莉芳.火神派医家超大剂量安全使用附子探秘[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16):357-360,363. [41]招萼华.祝味菊医案经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6-25. [42]林娟,徐君,黄秋云.大剂量应用附子务必要久煎[J].当代医学:2012,18(17):36-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