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赵构的庙号是“高宗”而不是“世祖”?

 思明居士 2017-09-24

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庙号的制定规则跟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着手。

庙号,是皇帝后人对他在位的时候总体表现的客观评价,就相当于追悼会上的总结陈词的凝练。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人比较注重研究庙号的原因了,因为他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祖宗祖宗,先有祖后有宗。一般有“祖”字的地位都高些,“太祖”或者“高祖”一般总在开国皇帝身上,比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

“世祖”一般用在皇朝承上启下或者断代史的开创者身上的。比如说汉世祖刘秀(我们习惯喊他汉光武帝),是他结束了西汉后期王莽改制带来的混乱和军阀割据局面,使得汉刘氏政权得以继续,是有极大功劳的。再比如元世祖忽必烈,是元的开国皇帝,属于蒙古大帝国的一部分,也只能用世祖。

“高宗”一般代表着毁誉参半,既有功也有过。比如著名的“十全老人”乾隆的庙号就是“清高宗”,乾隆执政前期确实国治民安,但到了后期则好大喜功极其奢靡,最后留给嘉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自他以后,清王朝也就逐渐走了下坡路。

我们再回到赵构这里。首先,他的庙号是什么,是他后人来定的,他没有决定权,总不能让一个活人给自己写追悼词吧。其次,就是看他在位期间做了什么。

客观讲,赵构领导下的南宋发展还是比较好的,他统治时期也被叫做“绍兴中兴”,在经济发展上他是有功的。关键是政治和军事外交上。第一置祖宗于不顾,金人南下,掠走徽钦二宗还有祖宗牌位,他虽然口号叫的震天响,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差的多,别人都不傻,都知道他什么意思,只是他掌握政权不敢说而已。第二害死岳飞,虽然岳飞是秦桧害死的,但明眼人知道,如果没有他的授意,秦桧就算有十个熊胆也不敢随意诛杀大将的。第三偏安一隅,没有上进心。

以上几点决定了“世祖”这个庙号是不能给他的,其实能得到“高宗”就不错了,这还是赵氏后人看在亲情面上给的呢。

盛衰荣辱,一夜春秋。权力其实就客观的摆在那里,人只是匆匆过客而已。不要幻想掌握权力就掌握了一切,那只是过眼云烟罢了。一阵车马喧嚣过后,终归还要归于平静。功过是非还是得让后人去评说。

我是小鱼,正在读书,希望我们同行。

59
52评论
分享

自古皇帝有功者为祖,有德者为宗。远者不论,汉朝那多皇帝中,有庙号的不过六七人而已。庸碌之辈是不配有庙号的。比之后代昏君,汉惠帝不算昏庸,但他没有庙号。其异母弟刘恒,才有庙号曰“太宗”。到了后来,建庙祭祀已成时尚,无功者亦为祖。比如儿皇帝石敬瑭,不也叫晋太祖吗?无德者也叫宗,朱由校,何德之有,不也叫熹宗。一个昏君叫熹宗,也很逗。

说完这些背景,再说侄皇帝赵构。

从商丘一路逃啊逃,逃到临安。总算站住脚,任用李纲宗泽等主战派,不久就罢免了。任用岳飞北伐,最后由于畏敌如鼠,杀掉岳飞,重用奸臣秦桧议合。任凭爸爸、哥哥在金国受罪,生母、姐姐、妹妹、媳妇被金国贵族宠幸。自己还得给金国皇帝上表称臣,曰为叔侄之国。他这懦夫自然做不了叔父,只好做金国的侄子。

想当年,宋真宗赵恒檀渊之盟虽然也很憋屈,但至少还是兄弟之国。他还是耶律隆绪的大哥大,若知后世子孙如此不肖,不知道会不会慨叹:黄鼠狼下老鼠——一代不如一代。懦弱无能,莫为此甚。

他在位时,据说大臣胡铨等人上书揭发秦桧奸诈,连秦桧都吓得上表待罪,他却贬斥了胡铨等人,安慰秦桧说“卿无罪可待。”昏聩至此,何高之有?

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何功之有?

称呼他为高宗,不过是看在他是偏安小朝廷第一个皇帝,给他面子,他哪敢称什么祖?安他的行为,叫他“昏宗、荒宗”也不为过(如果庙号中有这两个字的话)。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3
10评论
分享

中国皇帝的称号一般有四种,分别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比如汉武帝时期可以叫“汉世宗孝武皇帝元朔某年”,“世宗”是庙号,“孝武”是谥号,“元朔”是年号。

一、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指皇帝死后被祭祀在太庙中所用的称号,商朝以后的庙号一般遵循“有功称祖,有德称宗”的基本原则。开国皇帝开创有功,一般称祖,如“明太祖朱元璋”;继位皇帝守成有德,一般称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但是商朝并不遵循这一习惯,如建立商朝的子履通常被称为“商汤”,这里的“汤”是其庙号“成汤”的简称。

汉代之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仅功德卓著的皇帝才有资格拥有庙号。比如西汉15帝中仅4人有留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其余的要么压根无庙号,要么庙号被废除。因此汉代不用庙号指代皇帝。两汉以后,庙号开始泛滥贬值,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是唯一。因此从这一时期开始,多数朝代用庙号指代皇帝,如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等。

二、谥号

谥号是指在人死后,后人对其进行概括性评定确定的称号。谥号并不只是皇帝才有,比如大臣死后,也可以有谥号,如“曾文正公”,这里“文正”是清朝给曾国藩的谥号(文正是文臣最高谥号)。

谥号源于周朝,有表扬型(上谥)、同情型(中谥)、批评型(下谥)之分,比如周厉王,“杀戮无故曰厉”,含批评、斥责之意;周文王,“经天纬地曰文”,是褒扬;汉愍帝,“在国遭忧曰愍”,是同情型。因为周代并未沿用商朝的庙号制度,且当时还没有年号概念,汉代虽然发明了年号,但是年号并不唯一,用年号指代皇帝指向性并不清晰,因此周、汉两代一般用谥号指代皇帝,如“武王伐纣”,这里“武王”用的就是谥号,汉文帝刘恒,用的也是他的谥号“孝文”。特别的,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这里“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理论上应该叫“汉高帝”或者“汉太祖”都可以,但是人们更习惯于称刘邦为“汉高祖刘邦”,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实际上这是受司马迁《史记》的影响,因为《史记》叫错了,后世就跟着错了下去,是一种习惯性的误称。

两汉皇帝除开国皇帝汉高帝刘邦是一字谥号外,其余都是两字谥号,且除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就是在社旗喝酒那位)外,第一个字都是“孝”字,以示汉朝“以孝治天下”,比如“孝文”、“孝武”等。但是唐朝之后,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且越多越高大上。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无耻已极,谥号竟达25字,这时候就不可能再用谥号指代皇帝了,20多个纯拍马屁的字,谁能记得?

三、年号

年号主要用于纪元使用,一般在皇帝继位之初确定,当年仍然使用前任皇帝年号,次年开始使用新皇帝年号,如果新皇帝在次年到来之前就崩了,也可以在同一年使用两个年号。比如明光宗朱常洛1620年8月继位,原定1621年为“泰昌”元年,但一个月后他就崩了,如果循旧例,那么明光宗的年号就没有机会使用了,折中的办法是,1620年从朱常洛继位的8月至当年年末使用他自己的新年号“泰昌”,1620年前面的8个月仍然使用他爸爸的“万历”年号,次年开始使用他木匠儿子的“天启”年号。也有极个别别有用心的皇帝,在继位当年便要启用自己的新年号,说的是宋太宗赵光义。

年号源于汉武帝时期,最开始年号并不与皇帝一一对应,比如汉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了10多个年号,如果用年号指代皇帝,其指向性并不明确。发展到明清两代,基本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剌俘获北狩,期间其弟朱祁钰继皇帝位,他被瓦剌放回后,又通过“夺门之变”再次当上皇帝,因此有两个年号,也算是一帝一号),因此明、清两代习惯用年号指代皇帝,比如永乐皇帝、光绪皇帝等。

四、尊号

比较特殊的是秦代,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大不敬,因此废除了谥号制度,也废除了庙号制度,后世习惯称其为“秦始皇”,一般认为是尊号。

总之,分朝代看:

1、夏,夏朝是否是信史本身就存在争议,帝王称号也大多不可考;

2、商,仅有庙号,因此只能用庙号,如“商汤”;

3、两周,无庙号无年号,只能用谥号,如“周文王”、“周平王”等;

4、秦,无庙号无谥号无年号,习惯用尊号,仅有“秦始皇”、“秦二世”两位;

5、两汉,庙号不一定有,年号不一定唯一,只能用谥号,如“汉(孝)惠帝刘盈”、“汉(孝)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

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谥号不规范,年号不唯一,所以习惯用庙号,常见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等;

7、明、清,年号唯一,习惯用年号,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以及各辫子皇帝“康熙”、“雍正”等。

展开全部
52
8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