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我是鸭子要曰天 2017-09-24

图片来自网络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年少时的我们,以为人生是道问答题,有大把的方圆供你去挥霍。

越长大越发现,闪转腾挪的空间,其实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的选择,有机组合成的结果。

做好每一个选择,并好好地负起责任,才能把短暂的生命活出声色。

那么,如何做出更好的决定?每逢拍板前,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接下来,从“眼、耳、口、手、脑”五个方面,跟大家聊聊如何做选择。

1.眼

人在做决定时最好同时开启两只眼。一只为旁观眼;另一只为回首眼。

旁观眼好理解,所谓当局者迷,很多人在做决定时之所以常常“脑袋一热”,就是因为把自我困在了躯壳中,一切的意识、判断都是极其主观的。

在做决策时,不妨来一次“灵魂出窍”的实验。

以“事外人”的身份,旁观一下“你自己”这个人:冷静地分析下他的主体素质,环境条件等多维因素,并以“最亲近的好友”身份,给他一份客观全面的建议,这时的决策,会清醒理智得多。

那“回首眼”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更简单,一句话:用三年、五年或十年后的目光与视角,回看今天的自己,看看是欣慰满满,还是后悔居多。

这个方法的宗旨是提升自己的眼界与格局,先立足当下,把目光放到长远的情境去,再从未来,回看正做选择时的自己。

比如,你是一位大学生,毕业时有两份工作等着你,一份薪水高些,一份薪资很低,但综合待遇好些,如果用当下的目光,很可能被钱困住,能将就就将就了;但如果稍把目光放远,你会发现财富积累随着时间推移几乎是自然地水涨船高,那时你就会想到:发展机遇、与自身志趣的弥合度等因素,更是珍贵得多。

旁观眼与回首眼需要靠不断的后天练习,习惯养成;当然,也不困难,每逢重大决策前,提醒下自己就行了。

2.耳

接下来咱们说说耳朵。

这个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耳朵在决策中的作用,无非就是听建议呗,无非就是告诉我们,要虚心请教,要接受他人的指点……等等,不止是这样。

我们先来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人类所有的传播交流活动,无外乎都在交换两种元素——一种叫信息(或事实),一种叫观点(或价值判断)。

比如,我对你说:北京的交通状况,比较拥堵,尤其是在高峰期。这句话,就是信息。

但如果我对你讲:哎呀,北京这个城市烂透了,在那里生活很压抑,心情也会烦躁不安。这句话,就是观点,且还是我的个人观点。

划分清楚信息与观点,对我们做决策时,听取他人意见时,有什么作用或意义呢?

需要注意的就是:听取他人给出的建议,请他人帮助你做决断参考时,尽可能地多听甚至只听信息的部分,而少听或谨慎地听他人的观点。

原理很简单:信息,是通用货币;而观点,不仅掺杂了他个人的直接间接经验,以及一些多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观点往往会忽略掉个体差异。

比如:你不知道该进某个企业,还是该考公务员,这时,你想起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去虚心求教师长。

这时,前辈们往往会给你说出一大套中文语言符号,你心里要简单地做个归类和筛选。

关于各方面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日后可能会产生的几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还都比较客观,可以当做是信息汲取。

但如果前辈跟你说“公务员的日子就是一潭死水”,或“进了企业一辈子都感觉疲于奔命”,类似这样的话,无论是偏袒哪一方,你都应谨慎判断,因为他们忽略掉了个体差异:可能你是个内心敏感,向往小确幸的人,而且比较善于开拓精神领域的疆界呀;

也可能你是个喜欢竞争,风越大你心越荡的弄潮浪子。你本身的性体不同,内在的取向不同,完全可能导致别人的那点“主观感受”,在你这根本不发挥作用。

所以,在决策前,听取他人建议时,尽可能地多听客观信息,让前辈为你提供丰沛的,大量的信息,来辅助你的决定与判断。而不是听他拿过来人的口吻,一味地向你倾倒他基于自身多方面局限,所得出的主观观点。

多说一点:把信息与观点拎得清,所带来的好处可以运用到你生活的很多方面。

3.口和手

在思考到底该选哪一个,或到底该做什么样的决定时,人往往会犹豫不决。

为什么?因为一方面人只靠凭空想,捕捉到的东西都是抽象之抽象的;

另一方面,缺乏逻辑思维的人,哪怕是在脑海中做两相对比时,都很凌乱:往往想着想着,觉得这个好,突然那边那个的某个积极的方面,又跳出来干扰你一下,撩拨你一下,你动不动就乱套了。

但万幸,人类有最伟大的发明:口语和书写。

这两样东西是整理思绪,使抽象具象化,使观念落地,思维有质感有把握的制胜法宝。

你常常有这种体验:什么事情但凡你能给别人“讲明白”了,那也说明你是真的“想”明白了。

或者:你总会惊讶地觉得,脑海中思路挺丰盛的,怎么写到了纸上就大打折扣,贬值缩水,总觉得没表达全。

这是因为成形的口语表达与落笔书写,大大削减了你的想法过剩与思维冗余,它们会在行为过程中把叠加的部分合并同类项;

且由于你的本能驱使,在你把自己的想法和信息整理输出给别人听和看的时候,一些情绪化与极其感性的东西也会被过滤掉,留下的货都很干。

所以,在决策时,可以尽可能地用口语把你所有的想法,理由说给最亲密的朋友听;

或找一张空白的纸,把所有飘忽的,具体不具体的,能想到的一切,都写在上面,或寄给信任的人,或给自己看。

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你把它们全“说”出来或“写”出来,没等对方提建议,你自己就忽然想通了。

但记住,千万要坦诚。可以试试看。

4.脑

如果经历了眼、耳、口、手四个环节后,你仍是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或分不清哪个决策更好些。

那么恭喜你:你面临的,是一个难得的“两难困境”,别急着闹心,两难是好事,因为它翻过来,叫“两全”。

一方面,面对着“势均力敌”的选项,随便蒙一个就好。

一旦发现两个都差不多,那就要知道,这时就不是比谁选的准,而是比谁选的快,比谁能够更不矫情,不纠结,抓住机会,雷霆决断。

而另一方面,就更有意思一点,它来自于我们奇妙的大脑功能,无人驾驶,自己就可以帮你把决策做周全。

两条都不错,又都不是特别满意的路出现在丛林里。人们之所以会在上路很久后会后悔,并不是因为另一条景色更优美多少,而可能是因为,另一条路上的景色,你看不见。

这时我们的大脑释放的功能,叫“吃着碗里看锅里”,请你继续走下去吧,因为大脑还会在不久后释放另一个功能,叫“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有点类似,但情况比这更乐观一些,那就是:到时候的你,不会觉得自己在自欺欺人。你会真的觉得,发自肺腑地觉得,那个没吃到的葡萄是酸的;且同时,同样发自真心地觉得,自己手边的米饭,很香甜。

如果说真的存在上帝,那么在这一点,上帝展现出了他悲天悯人的一面。

你很少会见到四十岁以上的人多么的悔不当初,亦或是嫌弃自我,经过无数次的不知不觉的训练,曾经的苦难,变成了今天口中的“历练”,曾经甚至不是很必要的“弯路”,也会在谈资中变化成一句“那同样带给了我许多收获”样的获奖感言。

不必悲伤,更不必觉得残忍,没有人能够脱俗,我们都是一样,永远跳不出这个思维监狱,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它让我们在同样残忍的丛林世界里,体会着一点点温暖。

它的存在,源自于制定完所有的游戏规则后,那个老人发出的一句感叹:如果这样,它们会很可怜。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