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实惠的养生法----捏积

 古道岐黄 2017-09-24
    捏积的应用在过去只限于治疗小儿疳积,就是小孩消化不良,吃了很多但不长肉,看起来面黄肌瘦。捏积能很好地调节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能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强身健体。
    捏走那些积在我们体内的疾病
    什么是捏积疗法?“积”是积滞的积,是积存的积;什么是积,积是怎么来的呢?古人讲“息者为积”,就是指东西停在一个地方不走了。捏积疗法最早是指用手捏小儿的背部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北京的冯全福先生家传捏积疗法,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的一家中医院开设捏积的诊室,每天要治疗很多病人,临床效果非常好。捏积过去的治疗对象只限于小儿疳积,就是指孩子消化不良,吃很多但不长肉,看起来面黄肌瘦。冯先生见到疳积的孩子,两只手轻轻地在孩子的尾骨上捏提。一般是捏三下提一下,捏三到五次病症就会缓解。当然病人临走的时候,他还要给孩子开一些化积散,里面主要有牵牛、大黄这些泻下的药,患者有积滞的时候一定要用泻下疗法的。
    捏积不光是对小孩的食积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成人食积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提高了,所以成人也会存在食积的情况,通过临床观察,我觉得脂肪肝、高血脂都可以划归到积聚的范畴。人们吃得多了,多余的能量会在人体内以脂肪的形式堆积,脂肪不光是堆积在我们的腹部,也会堆积在我们的肝上。脂肪肝就是这么来的,实际上按照中医的道理讲,脂肪肝也是一种“积”。捏积的方法在临床上能够治疗很多种这类病。
    捏积顺序有讲究
    捏积能很好地调节我们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捏积可以调理我们的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抵抗力,强身健体。捏积疗法具体怎样来做呢?
    捏积,也叫捏脊,捏的是我们的背部。因为中医学上讲后背为阳,我们的背部有两条非常重要的经脉:第一条是督脉,第二条是膀胱经。督脉就在人体背部脊柱的位置,中医讲督脉是诸阳之会,统领人一身的阳气。小孩消化不良,面黄肌瘦,我们从尾骨上沿着督脉一直向上去捏去提,可以帮助他更好地消积化食,生发阳气。第二膀胱经的巡行线从我们的眼睛开始,起于睛明穴,一直到小指的外侧终结。这条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条经脉,此经上总共有六十七个穴位,大约占人体总穴位的六分之一。膀胱经主治什么呢?古人说:“六十七穴膀胱经,起与睛明至阴终,脏腑头面筋痔腰,热病神志身后凭。”膀胱经不单可以治疗腑症,连脏症都可以治疗。所以我们在临床治病时就沿着膀胱经进行捏积。
    五脏六腑出现积聚的时候,我们的后背上会形成一个相应的反射区。
    人七岁以后,气息的运行从先天完全转化成后天,气的运行方向开始发生变化,正常是从上向下运行,我们捏积时也是按从上向下的顺序。如果功力深厚的人给人捏积时可以从风池穴向下捏,但我建议大家从大椎穴向下一直捏到长强穴,长强穴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尾巴骨那个部位,它不单纯是一个点,应该是一个区域。
    找对穴位,事半功倍
    我们后背的背俞穴有一个点叫膈俞,它在脊柱旁开1.5寸这条线与肩胛骨下缘平行线相交的位置,左右各一个。膈俞穴是膀胱经上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在针灸学上讲“血会膈俞”,说明膈俞是全身血会之地。如果一个病人是肝郁气滞,摸摸自己的耳朵觉得某个点有压痛或者是变厚变硬,这时我们除了要按压耳穴,还可以配合着点按后背的膈俞穴,这样肝郁气滞的症状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因为“血会膈俞”,所以在临床上碰到气滞血瘀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刺激这个穴位,捏也可以,点也可以,按也可以,揉一揉也可以。
    有的患者肝郁气滞的表现在背部反应出来不是一个点的压痛,而是一个大包。如果患者在后背有个很大的包,按揉它也不消散,那我们就先给患者做个梳理调整,捏一捏,找一找问题在哪儿。最后我们会发现通过委中穴可以治好背部的肿块。为什么呢?因为中医里有个关于穴位治疗的口诀叫“腰背委中求”,就是说不管我们背上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都可以从委中穴着手治疗。委中穴就在我们膝关节的后边,俗话叫腿凹子、腿窝,解剖学上叫做腘窝。我们有时会发现委中穴这个部位有一个很高的隆起,我们可以在这儿用扎针、点穴治疗,治疗后当天,我们可能就会发现背部的大包消了三分之二。
     文章来源:节选于《养生就是养阳气》一书  作者:武国忠 北京著名中医师
 
脊背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药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确实,背部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脊背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脏腑。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生长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脊背是向阳生长的治病养生的大药田。

  如何使用这块大药田呢?我在这里为大家首推捏脊。具体做法:俯卧在床上,全身放松,让您的家人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在您脊柱两侧连皮带肉地捏起,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一天捏一次,一次捏5遍即可,一定要长期坚持。可以让家人帮您观察,每次捏完脊都可以看到脊柱两旁明显发红,这说明捏脊捏到位了。

  其实,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而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道出现淤积,于是要么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要么使身体其他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安徽合肥有一位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周尔晋先生传授的捏脊法,连续捏脊两个月,不仅颈椎病、腰椎病症状消失了,连肥大性痔疮也好了。

  宣城有一位摘除了胆囊的女患者,失眠、头痛、不思饮食,痛不欲生,按此法连续捏脊3个月,配压足三里、三阴交,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

  我有个朋友,心脏有点儿问题,每天临睡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现象,我仅给他捏脊一次,并辅以按压耳穴,当晚他的心绞痛就消失了。

  捏脊对于肝胆病疗效尤为显著,我的一些患者还通过坚持捏脊来作为肝硬化的辅助治疗,效果非常好,被人们视为奇迹。

  此外,利用脊背这味大药还有另一种方法:推脊。这主要适用于小儿,是退热的绝招。具体做法:让孩子俯卧,家长将食指、中指并拢,在孩子的脊背从上向下推,如下图所示:

  推背一般以200~300次为宜,家长在给孩子推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迅速,还要注意力道,不能搓伤孩子的脊背。凡是出现发热的孩子,家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当然,对于比较复杂的疾病,还要配合捏脊、压耳穴和四肢穴等手段来治疗,具体分法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