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夷山茶山行:高价茶背后的传承与岩韵

 昵称34797360 2017-09-24

立夏后的武夷山桐木村,茶农们正在采摘制作金骏眉的芽头。图/黄秋霞

桐木村里的茶地,茶树上的芽已逐步成熟。图/黄秋霞

凤凰湖南(采写 黄秋霞)立夏后的武夷山,被茶香笼罩。这是个做茶的黄金时段,山里面的人,争分夺秒地采制茶叶;山外面的人,有带资金也有带好奇,涌进这个被全世界爱茶人士注视的山。

武夷茶业,起先由山中僧侣仙道等人创造出来,作为药用,或者备为居家饮料待客之用,并不是为了赚钱盈利。后因品质优异,声誉日盛,被征为贡品。于是,武夷山人开始规模化开辟,他们在山上披荆斩棘,搬山移石,辟草莱以植,生产面积逐渐扩展,制法也随之改善,精益求精。

其中,发扬光大者,当属漳泉两属之茶商。他们不远千里而来,不惜耗费巨资,在武夷自置岩山,设厂自栽自制。每逢春初茗芽将茁之际,他们亲自监督采制。至今当地老茶人还津津乐道:鼎盛之时,春来茶船北上,所经州府,县官每争相招呼,甚至有鸣炮郊迎者。

如今,武夷山的金骏眉、岩茶也是闻名世界。而相比其它茶系,武夷山的岩茶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各个环节标准明晰。2017年立夏之际,记者随着一群懂茶之人,以茶客身份,探访武夷山的茶之源。

5月6日晚上十一点半钟,武夷山桐木村的傅家。傅重容和儿子傅华军、孙子傅连铖三代一起制作金骏眉。图/黄秋霞

4斤半以上的芽头,制作出1斤金骏眉。图/杨黎明

捡茶工正在分筛银骏眉。图/黄秋霞

1

77岁的傅重容抽着烟,坐在自己家中角落。一群从长沙过来的茶客,正品尝着他昨晚熬夜制作的金骏眉。客人邀约他一起喝,他摇摇手,连连说:这个茶太奢侈,有钱人才喝得起。

傅重容是武夷山桐木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自祖辈起,就以制茶为生。到他这一代,已做茶五十多年。他见证过桐木关红茶的兴盛时期,也经历过它衰落的煎熬期。如今,儿子、孙子相继接棒,三代制茶人组成家庭作坊。傅家的这种模式,在桐木关很常见。

作为“正山小种发源地”,桐木村不对普通游客开放。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两次探密桐木关,并窃走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秘密,引起风靡全世界的英式下午茶。如今,再到桐木关,需要经过重重关卡,一是联系桐木村的村民作担保,在他们的带领下或者引荐之下前往,提前两至三小时报备车辆信息便可进入;另一种方法则是在武夷山市内的短途汽车站坐班车,一天两班次,分别在上午6:40和13:00从市区发车,车程2.5个小时。但外国人要进入桐木关,还是被特殊对待。

立夏,这个节气对武夷山意义甚大。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采摘茶叶的一个分界线。采摘开始之日,俗称“开山”,开制时间多在立夏前两三日,许多茶农认此为“法定”时期,甚至视为不可更改的金科玉律。有老茶农说:四十年来间仅有二年,开山时期是破例。一在宣统元年,天气早温,开山时期,提前于立夏前十七日,即谷雨后三日;一在民国十四年,开山提前在立夏前十九日,茶刚下山,次日立夏日。

今年的武夷山,气温比往年低几度,茶叶生长明显放慢,采茶时间也被迫延后六七天。有些地方,是在立夏两三天后才“开山”。

5月6日,立夏的第二天。早上七点钟,12岁的智宇在家门口的茶地里,开始采摘茶叶。桐木村的茶地,一般是沿着山间石头生长,零散地分布各地,每块茶地不足半亩,与杂草和谐相处。智宇家的茶地,也是分散在深山各个地方,每到采摘的季节,父母带两队外请的采茶工,凌晨五点多开车进山采摘,山深茶地散,费时,回到家已是晚上七八点。

智宇四五岁时,就跟着父母学会采茶。武夷山的茶期短,当地有句俗语:一天是宝,一天是柴。意思是茶叶成熟的时候,采摘下来是宝,如果耽搁一天长老了,就不值钱了。为了在茶期分秒必争,桐木关的茶农们,立夏前后每天都会“巡山”,看茶树芽头是否成熟。还在读小学的智宇就能分辩芽的成熟度:“当芽长得胖乎乎的时候,就可以采摘了,如果芽还说瘦小的,就还要等一阵子。”

能分辨是一回事,但要论采茶芽,是门耗时又需要技术的活。智宇一个人,一天采不到半斤。有经验的采茶工,一天不停手,最多也只能采摘4斤。一般4斤半以上的芽头,制作一斤的金骏眉。智宇家采摘的芽头,一部分是卖给傅重容家。

今年收购的芽头原料,600元一斤。傅重容家当天就收购了十几斤,制作。胖乎乎的芽头堆积在一起,分外可爱。傅重容昨晚做茶到凌晨2点多,早上起来看发酵一晚上的茶,直叹成本太贵。因为“贵”,这位做了一辈子的老茶人,很少喝自己制作的金骏眉。

金骏眉是2005年研发出来的新品种红茶,一推出来,因独特口感,受到市场热捧,也使得正山小种系的红茶,再度焕发生机。2008年,傅家开始制作金骏眉。傅重容那几年的担忧在于:家里经济情况不好,金骏眉全用芽头制作,价格贵,如果制作出来市场销售情况不佳,承受不起。

老一辈的茶人只懂做茶,不懂市场。傅家如今由下一代傅华军当家,孙辈傅连铖前两年也开始学习制茶。两人每到茶季,就回桐木村,三代一起制作茶叶。平常,他们在武夷市有卖茶叶的店面,逐步构建了自己稳定的消费群体。

武夷重要的产茶地多在山坑岩之间,名声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称武夷产茶三大坑。对于武夷山正岩产区,现在更为普遍的叫法是“坑涧”,而落坑落涧的茶叶在市面上比较难求。图为牛栏坑,最顶上的岩皇茶厂。图/肖立荣

牛栏坑里的茶树,大多长在岩石旁边,故制作出来的茶叶具有天生“岩韵”。图/黄秋霞

“三坑”里的大坑口茶地。图/黄秋霞

2

武夷山除了桐木关的金骏眉,闻名世界的还有岩茶。武夷岩茶在茶叶制造上属乌龙茶类,介于全发酵之红茶和不发酵之绿茶中的半发酵茶。

武夷重要的产茶地多在山坑岩之间,名声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称武夷产茶三大坑,及慧苑坑、牛栏坑及大坑口,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岩茶中之各类茶品与产制之法虽无不相同。但由于品种不同,品质之差异,产地之差异,采制时期之先后,以及制造上之处理关系,则又分门别类。就栽培品种有菜茶、水仙、乌龙、奇兰、桃仁等十品种。

清代诗人袁枚也是岩茶迷一枚,他曾赤裸裸地坦白自己的喜好之情: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

武夷山人翁寿龙的茶园,就在牛栏坑,所产岩茶被外界称为“牛肉”,价位一般万元以上。高价位的背后,除了产地如唐朝陆羽《茶经》说写“上者生烂石”的优势生长环境外,系统且标准化的采茶、制茶流程也是重要原因。

武夷山的采茶工,除“包头”一人及长工三五名,常用岩厂终年工作外,其余都是临时招聘的短工。每年春天整批由江西上饶一带招雇而来。这批工人有着数百年的传统观念,对金骏眉、岩茶制造也具有特殊技能。

岩茶采制,对人工组织极为精密。人事管理,工作支配更为认真。他们制定各种茶工管理规则,仔细周详。每年春天制造对人力之利用,都超过每人每日的精神和体力的操劳限度。制茶开始,茶青稍盛,主持“做青”及烘焙茶工等工作日以继夜,几无片刻睡眠。采茶工、筛工业只能在每晚晚饭后休息两三个小时。对于这种过度操劳,他们仍无怨言,所订规则,均能遵守。

而岩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法,传承四百余年,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国宝级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大体可以分为:采摘——倒青(萎凋)——做青(反复几次)——炒青——揉捻——复炒——复揉——走水焙——扬簸——拣剔——复焙——归堆——筛分——拼配等十余个前后相继的环节。其中,关键工序是做青、焙火,它们是“岩韵”形成的核心所在。

十几道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劳动强度之大、费时之长、制约因素之多,是其他茶类制茶工艺所没有的。从下面这份精密的分工表中,即可一窥岩茶高成本背后的流程。

武夷山岩茶采制时人工分工表(以制成茶一千斤为准)

职务

人数

责务

备注

岩主

1

经济统筹,经营监督茶叶配运销售

岩厂所有权者

监理

1

平时代理岩主与包头接洽制茶时赴厂监理并司成茶过秤登记统计之责

制茶时俗称此人为“起秤先生”

包头

1

向岩主包办经营岩厂产制工作等实际主持者

此人多属技术老练经验丰富之茶师

带山   茶师

1

主持鲜叶采摘管理采工

 

采工

20

采摘茶青

 

树夫兼运青工

 

挑送茶青烧饭送饭挑水等

此工隶属带山茶师。据说此人为采制人工中最困难招雇之一人。

做青茶师

1

主管茶青萎凋发酵

 

二手

1

协助做青茶师之一切

 

帮青

3

帮助茶青萎凋发酵之处理

二手帮青均隶属于做青茶师

炒青茶师

1

主管茶青炒锅及揉捻

由带山茶师兼任,工作在夜间

炒工

3

专事茶青炒锅

由采工兼任

揉捻工

12

专事揉捻

由采工兼任,内有四人为候补

烘焙茶师

1

主管茶叶初焙复焙及包装贮藏

 

帮焙

1

协助焙茶师之工作

此人多系焙茶师之学徒多位童工

看焙

3

协助初焙(工作单纯)

此工由采茶工中之童工兼任之

簸茶师

1

主管筛制焙茶监督捡茶工

 

捡工

14

专事初焙茶之拣剔

全数为妇女工

巡茶

3

初焙茶之复拣

为拣剔精炼之妇女工任之

岩茶制作和品饮过程中,有三个半的重要人物掌握最核心技术——一个做青师傅,一个焙火师傅,一个看茶(匀堆、拼配、审评)师傅,还有半个是泡茶师傅,所以岩茶素有“三个半师傅”之说。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制茶机器的使用,岩茶制作工艺也得到了一定更新。传统手工和机械相结合,既保住了岩茶传统的风味,又能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翁寿龙的岩星茶厂也是如此,机械生产出来的茶叶,适应普通消费者;而高端茶,如牛栏坑的茶叶,必须手工制作,厂长翁寿龙也会亲自参与制作。

相比而言,90后的“茶二代”翁睿,作为翁寿龙的独生女,她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武夷山茶学院担任老师。与父亲参与制茶整个流程相比,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钻研的方向,“我的口才比较好,喜欢评比茶这块。和父亲相比,在生产这块我就要弱些,像从铁桶里翻转茶叶,力气不够。”

尽管如此,岩茶制作的各个环节,在父亲的带领下翁睿还是逐步在学习、熟练。武夷山的茶延续几百年,日益焕发生机,除天时地利之外,当地人对自然、对传统的敬畏之外,还有着新一代接班人的激情与创新。

本文参考书籍:

《武夷茶业之生产制造及运销》 (复印版)林馥泉著

《岩韵》 邵长泉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