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国学”

 阳光河流001 2017-09-25

 

要说什么是国学,先来说说哲学的概念。哲学的概念来自于西方,为什么来自于西方,回头再说。哲学是研究终极问题的一门学问。区别在于,一般学问是讨论具体问题的。而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会有上百个因素影响它。比如说各位眼前这个手机,这个手机要做的好,设计、材质、芯片、加工工艺、软件等等,有好多因素影响它,才能做出一个好手机。可是如果单从某一个因素去看待的话,都只能是管中窥豹,不能看清全局。所以科学的方法就是要研究某一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必须屏蔽其它因素的干扰。这就使得我们现在要建造那么多的实验室,为的就是能够研究某些领域某个因素的影响情况。但是把这么多的因素汇合在一起,互相之间的影响或者说集成以后,排列次序不同以后的结果状态,那真的是无法研究的。

 

以此就可以说明,在所有因素汇集起来的这些学科构成的学问,我们称之为科学,其本身就变成是不能盲从的,因为你必须按照特别的顺序排列所有的因素才能构建这个体系。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论断,但是我们可以举个实例来看。特罗密的地心说统治西方文明1400多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出来400年不到,大部分就错了,牛顿万有引力学说只出来了200多年又被爱因斯坦挤到后排去了,然后爱因斯坦就非常知趣的宣布自己的理论只是一个短命的过渡,事实也确实如此。由此可见,科学知识理论的生命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短,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说越先进的理论越接近终极真理的话,它应该生命周期越来越长才对。事实是,排除所有的不可能,唯一的情况就是事实,那就是科学发展是在背离真理越来越远的一个过程!

 

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结果!这就是逻辑悖论,完全基于逻辑的推导,你终究会发现逻辑本身是不符合逻辑的。好吧!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逻辑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基础,而证明出的科学方向却是不能符合逻辑的--值得让人深思。

 

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迷信科学的时代。科学本身为了破除迷信,而自己却被陷进了迷信的泥潭。这是一个可悲的事实,正因为由于逻辑的基础,导致了科学发展的模式是一种自我否定,而科学的这种发展模式在逻辑上可以推演为科学一定不是真理,而科学却把追求真理作为其终极目标,这是一个逻辑悖论。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不是真理的东西却不断的被标榜与被信任,最终导致了对科学的迷信。

 

回到先前的一个话题,为什么哲学会诞生在西方文明,这就必须从人类的进化说起。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来看,当今世界所有人类都属于同一种人类,在生物学上,是指生殖隔离的种类,就好比驴和马,它们可以杂交出骡子,但是骡子不能繁衍。也就是说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间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只是现在剩下的不管是什么肤色的人,都属于同一种。

 

那为什么会有黑人,白人,黄种人呢?从进化论观点(进化论的概念与国学很多理念一致)来看,这一定与人类所处不同自然环境是有关系的。从现代智人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到,所有智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非洲。但我们知道北非有着巨大的撒哈拉沙漠,阻隔了当时非洲智人的扩散。这里说一个小插曲,之所以非洲北部会有大沙漠,这是与地球的大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区域由于长期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使得空气极为干旱,从而导致了沙漠地带。但在地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一定发生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冰河时期),使得副热带高压带北移,从而撒哈拉沙漠曾经一度成为了绿洲。这使得非洲智人得以进入欧洲与亚洲,再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从而遍布全世界。

 

那为什么非洲智人是黑皮肤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热带地区光照强烈,紫外线强度大,而黑色可以抵抗强烈的紫外线。而欧洲由于维度高,光照少,所以紫外线弱,皮肤就变得白,再加上高纬度地区空气干冷,因为干冷空气对于肺部损伤很大,这就是为什么高纬度地区的欧洲人容易得慢行支气管炎的人数很多,所以进化上,他们需要用更高更长的鼻子来湿润温和吸入的空气,所以欧洲智人演变为白皮肤高鼻子。想想白毛女的故事就明白了。而到了亚洲的智人,由于阳光照射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的温带地区,因此演变为黄皮肤,鼻子不用过于挺拔。这一点与在美洲演变的人种是一样的。

 

这里面还需要阐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迁徙?一个物种迁徙一定是因为当地资源已经不能维持种族的延续发展,而需要通过迁徙来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这就是现代智人遍布世界的原因,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按照时间进度来说,大约7万年前,现代智人开始迁徙出非洲,大约4万年前往北部迁徙的抵达欧洲,大约3.5万年前,往亚洲的进入南亚,同时另外一路在1.5万年前有北亚通过白令海峡抵达了美洲。

 

这里有一个有趣现象,美洲印第安人不仅长相,甚至连文明方式以及语音方式都与南亚地区的人非常接近,所以文明的发展进化与所处生存环境有着必然联系。

 

我们来看看这个如何关联的。先来看留在欧洲区域的人类发展,我们知道那里的主要地理环境是地中海,而地中海文明主要是古希腊文明,这也是当代西方文明的鼻祖。由于地中海对于智人来说,不是一个太大的屏障,而地中海周边的土地资源是比较有限的,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其本质是围绕地中海的海洋文明。海洋文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使得每个地方的人群分布比较分散,因此造就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性,也就是贸易文明。因为土地资源有限,不适合耕种,必须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交换产物才能生存,而为了适应这种贸易生存需求,造就了其文字体系必须是带有一种逻辑性,也就是所有的人必须按照同样的逻辑性以排列组合的方式造就文字沟通体系。这就是西方文明从古希腊开始便是以逻辑体系著称。而近代的西方文明也就建立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哲学便是逻辑主义的产物,而进一步的产物便是科学。

 

再看来到南亚地区的人类,我们看一下我们的祖先处在一个如何的环境之中。先看大环境,当我们的祖先迁徙到黄河流域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中原的地区,在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一代。我们的祖先发现这里的土地忒肥沃了,简直是上天的恩赐!从大环境来看,北部是戈壁沙漠以及西伯利亚,东面是太平洋,而西部是帕米尔高原,世界屋脊,南边是延绵不绝的横断山脉。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黄河,那为什么叫黄河,这里要给到一些知识,黄河是全世界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接近50%的泥沙量,这个和水土流失其实没有大的关系,排名第二的亚马逊河含泥沙量不足20%。这主要是取决于黄河上游的黄土高原,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只有中国这个地方有哪么多的黄土呢?现在通过遥感数据,我们知道地球表层土地厚度平均只有0.5米,而黄土高原的土层达到700-2000米不等!从地球的环境演变我们现在明白,地球大气层有一种风叫信风,这种信风周而复始地把各地的细土吹起来后,最终落在了黄土高原这个位置,使得这里的土层堆积非常的多。而黄河流经此地,把黄土又带到了下游。

 

肥沃的黄土使得耕种特别方便,这就使得华夏祖先不用再进行迁徙,而逐渐发展出农耕文明。而最肥沃的地方就在黄土高原的下游的河南,而这里就形成了中原文明。大家可以想象,能够随着信风最终飘过来的土一定是最细的,所以这里的土层特别容易耕种,这也就是农耕文明在这里特别容易得到发展的原因。

 

尽管从迁徙角度来说,古埃及文明比我们要早了两千多年,中国在三千多年前才开始有了甲骨文,但这两种文明都同属于农耕文明。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明有一个特点,因为其不需要贸易交换,因此其文字不用带有逻辑性的组合排列模式,也就是不用强调不同地区人使用的问题,造就了农耕文明的文字以象形文字也就是图案符号作为了文字基础。但是,区别于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不同之处在于,甲骨文的图案形式更为抽象。这种以图案为基础的文字系统也造就了它的文明形式一定不是强调逻辑性的。

 

也许你会提问,那么既然欧洲的迁徙比中国要来的更早,为什么那里的文明没有中国来的发达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黄土冲积平原的存在使得中国在早期的农耕文明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欧洲地区。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有一个共性,也就是高度发展的文明一定不是自然条件最好的地方,也不是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自然条件差,不用说了,一定不利于生存。自然条件太好的地方,比如我国的长江以南的地方,在古时候密林茂盛,也不适合农业开垦。反倒是河南这样的中原之地更适合农业的发展。那为什么发达的文明一定与农业有关呢?因为只有长久的稳定生活,才会孕育文明的发展。看看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都是一样的道理。

 

而中原地区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所处维度,在这个维度区域,光照时间平均,四季分明,这与人类的生物钟相一致。所以,中国古代的生物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就是这个道理。而欧洲这里的光照时间很短,使得生物钟匹配不如我们中原地区。我们现在知道光照对于动物生育能力有很大影响,这就造成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环境下面繁衍能力远超过欧洲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可耕种面积是有限的。我国就现在来说,可耕种面积只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0%左右,那么在那么小的地方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就势必造成生存的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所以,我们的文明其本质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与我们的所处的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到了这里,现在我们可以说一下什么是国学了。原先有位学者说的好,之所以称之为国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国将不国之学。何出此言哪?想想也对,要是普天之下都是中国,又何谈国学之说呢?正因为近代的西洋之学不断的“侵蚀”我们,所以我们才会把自己的文化称之为“国学”。

 

这里,留给大家思考两点:1.当今世界文明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东西方文化不断撞击,造就了西方文明也开始审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逻辑”本身到底是好是坏。2.今后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东西方融汇贯通的方式发展。

 

所以,我们站在国学的立场上反观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文明正在汲取中国国学的精髓来修正自己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