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易道贯珠

 昵称35421190 2017-09-25

文/赵国惠 赵玛丽(Marie Audibert,法国)

提要:本文以医易汇通、医道合一之思想为主旨,论述《内经》与易、道之关系及互相影响。具体以易、道演化程序为主线,贯穿、阐释《内经》,揭示其以天道为纲,以阴阳为目,易、道为其理论构建核心之特点。并提出后世医家彭黄圆气之学实以《内经》和易道之思想方法为根源。

内经图(资料图)内经图(资料图)

一、易道

《易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为阴阳变化之规律,道为天人合一之大道。故易道者,易即是道,道即是易,易道合一,俱为宇宙之本原。其以道为体、为理,以易为用、为法,两者体用合一,理法一脉。易道之学综合了精气、阴阳、五行、八卦、天文、地理、人事等多种学说,是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之主干,其对中医之发展亦有莫大贡献。其从道为宇宙之本原,到法于阴阳之智慧,再到清静无为之思想,以及人体精气之积聚,经脉之循行,方药之制作,养生之要论,如此等等,可谓洋洋大观。

易经(资料图)易经(资料图)

《黄帝内经》作为古代中医经典之灵魂,人体生命科学之大成,易道亦渗透至其理论体系的众多方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内经》之要正在乎易与道。故本文以易道之理法贯穿《内经》,其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病、养生、方药等具体方面之探讨,将以易道演化之轨迹为主线,依次详述如下。

二、无极

无极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养生学说为著。

一是,《内经》“治未病”学说源于道家“治未乱”思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云:“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因有无相生,治病当察先机,当其未有之时而治之,则事半功倍。

原本图(资料图)原本图(资料图)

二是,《内经》之养生同于道家以清净无为为根本。《道德经·第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素问·上古天真论》则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清静则无为,无为则清净,故两者合一。若心体清静,则神气自回,正气得充,而病不起,是为养生之大道。

三、太极

太极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元气学说为著。

太极图(资料图)太极图(资料图)

一是,《内经》之人体以元气为本,藏府以土气为枢。《道德经》云,“冲气以为和”。冲气者,中和之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则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胃者,土气也,为元气之本。土得五行中和之德,故土气又称中气、祖气。黄元御“一气周流”之“一气”即此太极元气。《内经》土枢四象藏府模型中,土为中枢,四象之升降浮沉俱以之为轴,故脾胃中土为五藏六府之太极。

二是,《内经》之养生以无为根,以有为法。《道德经·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灵枢·小针解》则云:“神者,正气也。”无极生太极,太极返无极。故养气保生者,若能虚空心志,摒除繁杂之物欲,则得太极之真气。《内经》将此养生者尊为道家之真人,为养生之最高境界。

四、阴阳

阴阳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阴阳学说为著。

一是,阴阳化天地,《内经》之人以天地为之父母,故治病亦取法于天地。《周易·系辞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云:“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故阴阳之变化,乃生成之根本也。而生成之首,当属天地乾坤。天高为阳,地低为阴,阳清阴浊,升降浮沉。故而形成时空之变化,为万物之化生具备完美之基质及场所,故为人灵之父母,治病亦应合乎天地阴阳变化之道。

阴阳(资料图)阴阳(资料图)

二是,《内经》之理法方药,人体之平病诊治,俱以阴阳为本。如生理学中,平人者,阴阳匀平之态也。男为阳,女为阴。藏府之分类,以藏为阴,府为阳;藏府之功能,以藏为阴,泻为阳。经脉分阴阳、奇正。营、血为阴,卫、气为阳。魄、精为阴,魂、神为阳。气机之升浮为阳,沉降为阴。病理学中,病因以内因为阴,以外因为阳。病邪以五邪为阴,以六淫为阳。病机以五藏为阴,六气为阳。诊断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八纲辨证以阴阳为统帅,百病以阴阳为总纲。治病求本,本于阴阳。养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方药之气味,味为阴,气为阳。药性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如此,等等。

总而言之,阴阳学说深刻地影响着《内经》理论体系之建立,并成为其思维方法之核心。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本即阴阳之谓。生命及疾病皆与天地阴阳息息相关,故为人体根本之所在。

五、三才

三才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三因三焦为著。

三才(资料图)三才(资料图)

一是,天人合一,感应相副,《内经》之医道与天道相通。阴阳化天地,天地生人灵,三才之道备矣。故能天人合一,相互感应,相通相副。《灵枢·经别》云“人之合于天道”,虽只言天人,实已包含地,因天常为宇宙之总名,故将天地人三才合一简称为天人合一。《内经》即以此为主线,将其贯穿全书。

二是,天地人和,三才通气,《内经》之人体同乎天地之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通过阴阳时空,气交和合,化生人灵,而成三才之道,故天地与人体至为密切。由于天地人同源同体,故具有同构同功之特点,三者形成和谐、统一之整体,并可互通互用。故此,《内经》常借天地之理来论述人体之生理、病理及其诊治之法。如诊断中之三因变化,以及治疗中之三因制宜。

三是,法象三才,各司其职,《内经》将人体分为三部,形成三焦分治思想。《内经》在三才之思想主导下,将人体从上往下,依次分为天、人、地三部,亦即上、中、下三分法。又将躯干部如法炮制,再分为上、中、下三部,即为三焦之府。三部三焦之说在《内经》中应用十分广泛,如诊法中之脉分寸关尺三部,三部九候诊法,以及遵循“上竟上,下竟下”法则之尺肤诊。再如病理之三焦病机,辨证之三焦辨证等。

六、四象

四象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取象比类为著。

四象(资料图)四象(资料图)

取象比类之法由来已久,源于《易经》象数之学。《易》分象数理占四要素,其以象为先,故取象比类为首要之法。因其由《易经》而来,故又可称为易象思维。《内经》中无“取象比类”之词,而有“援物比类”,其实一也。《素问·示从容论》即云:“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可以说是贯通《内经》医学思想体系的又一条主线。

《内经》常从自然事物中取象,援天地日月、四时五行之象以比类人体之理。如人体之藏象学说,藏以象显,象以藏生,藏象一体。土枢四象藏府模型中,肝心肺肾四藏分别应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气。藏府与卦象相应,肝应震木,心应离火,肺应兑金,肾应坎水,脾应坤土。诊断之面诊、明堂诊法(鼻诊)、色诊、脉诊等诊法,据其感知之现象而推测藏府之变化。药物之四气、四向亦与四象相关。方剂之君臣佐使四位结构理论,以社会地位象征药物之主辅功用。如此,等等。故此,取象比类可以说是中医主干思维方法之一,而《内经》则为其典型代表。

七、五行

五行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土枢四象之藏府模型为著。

五行(资料图)五行(资料图)

五行之变易,以中气为根本。人体之气机亦然,升降出入皆太极中气之变化。故李东垣有“补中益气”之论,黄元御有“一气周流”之说,彭子益有“圆运动”之学。诸者皆强调土为中气,以司四维之理。探其根源,实由《内经》土枢四象之藏府模型而来。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即为《内经》藏府模型经典之论。此外,《内经》病理之病因、“病机十九条”,诊治之面诊、明堂诊(鼻诊)、脉诊、辨象论治等,皆合于土枢四象之至理。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寒热温凉平之五气,升降浮沉枢之五向,亦五行一气周流之余绪。

总而言之,藏象学说是《内经》学术体系之核心内容,而土枢四象之五行藏府则是藏象学说之主干。故土枢四象藏府模型为《内经》重中之重,是解读其主旨之又一主线。

八、六气

六气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以三阴三阳为著。

六气(资料图)六气(资料图)

六气涵盖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等内容,故六气在中医学中成为一个集大成之角色。《内经》六气详述于运气七篇大论,为运气学说核心内容之一,后世医家则从中妙悟甚多。如黄元御以六气为最终理论架构,展开其辨证论治之理法方药一体化。又如后人对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六气说解读。

此外,人体十二经脉系统分手足三阴三阳,亦以六气为基本架构。其先将经脉分阴阳,阴阳再各三分,而成三阴三阳经,亦即六经,手足各六经,故共十二经脉。病理之六淫、六气病机,百病之外感六淫,以及伤寒之六经辨证,俱以之为理论原型。

九、八卦

八卦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包括四象藏府、奇经八脉、八纲、八法等。

八卦(资料图)八卦(资料图)

一是,以八卦象征藏府经脉。《周易·说卦》云:“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即以卦象征人体部位。而《内经》土枢四象藏府模型中,藏府与八卦相应。此外,人体经脉系统之八大奇经亦合于八卦之理。

二是,八纲八法俱与八卦相应。诊断之八纲辨证为二纲六变,即以阴阳为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变。合之为八,以通八卦也。此外,与八纲辨证相应之治疗八法,即汗下吐和温清消补,亦与八卦之理相承。

以易通医,以卦释人。《内经》中虽未有明显之字词,然有隐含之思想。其实借用八卦之象数为工具,以阐明人体阴阳升降消长变化之理。后世医家多据之而发挥,犹以明清时期为著,如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黄元御、郑钦安等。以及民国时期之彭子益,其圆运动中医学亦以易卦说医。

十、九宫

九宫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包括九藏、九宫八风、九针等。

九宫(资料图)九宫(资料图)

一是,天高九重,地分九野,人有九窍、九藏以应九宫之数。九窍者以通天之九气,九藏者以应地之九野。因藏者,藏也,藏营卫气血、精神魂魄,故五藏藏神,是为肝心脾肺肾五神藏。再加胃肠胆膀四府,即四形藏,合之则为九。《素问·六节藏象论》即云:“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二是,《内经》九宫八风理论与八卦九宫相应。《灵枢·九宫八风》中的九宫八风理论,以中宫为核心统属八卦,以北斗星围绕太一(北极星)圆转,其指向不同,则季节方位不同,其风向亦不同。故人之养生须与天地时空相应,以避虚邪贼风之侵犯。

此外,《灵枢》之九针与九数相合。《灵枢·九针论》即云:“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十一、河洛

河洛者,河图洛书之谓。河洛思想于《内经》中之运用,包括藏府模型应河图、九宫八风应洛书等。

洛书、河图(资料图)洛书、河图(资料图)

《内经》以脾胃为枢的藏府模型中,五藏之生成与河图数相应。《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五藏之应数为:肝八、心七、脾五、肺九、肾六,实为易学河图中之生成数(此五者之中,五为基数、生数,其余为成数)。五藏按其数依序排列,即形成《内经》中以脾胃为枢的河图藏府模型。而此论则被彭子益的圆运动古中医学奉为至理,并将河图作为其统一中医医理学说之核心。

此外,《内经》九宫八风理论与洛书相应,参“九宫”一节。

十二、守中

易道于《内经》之用虽多,然其体一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者,中也,应以守中为归旨。《易经》云:“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道德经》亦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故守中为易道之主旨,而中气则为性命之根本,《内经》亦以中土枢四象为理论核心。《素问·太阴阳明论》即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后世彭黄圆气之学(即彭子益圆运动与黄元御一气周流之并称)据之,亦以易道为理法,以《内经》为归宗,而畅敷其旨,可谓源流深远矣。

守中(资料图)守中(资料图)

作者简介:

赵国惠,男,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专业,中医硕士研究生。对中医经典、道家思想、易学术数有较深研究,崇尚性命合一之道,倡导医易汇通之法,私淑彭黄圆气之学。原为广州市道教协会纯阳观道医馆执业中医师,现长居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欧洲发展推广中医及道家文化,并于瑞士日内瓦中医学院任职教师,主讲《黄帝内经》等课程。

赵玛丽(Marie Audibert),女,法国留学生。毕业于法国阿维尼翁中医学院,现就读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专业,中医硕士研究生。精于针灸推拿、气功导引、中医养生。为瑞士日内瓦中医学院教师,主讲针灸推拿等课程。精通法语、汉语,现与夫合作翻译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法文版)。

(编辑:玄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