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伯温用过的古琴(韬钧)

 韬钧太极养生堂 2017-09-25

刘伯温用过的古琴(韬钧)

这是传说中的九翻蕉叶

 

这怎么看起来象狐狸

说蕉叶就是刘发明的,

  北京白云观里有一张刘伯温用过的古琴

刘伯温与琴的渊源很深,相传蕉叶式古琴就是由他创制的,时至今日蕉叶式还是很受大众欢迎。 一把明朝国师刘伯温用过的古琴,在世人视线中消失了数十年后,在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里一展真容。刘伯温用过的数百年前的古琴得以重现,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曾在台州工作的杭州市民蒋逸人,在黄岩九峰书院边的道观结识一名道长。从这名姓伍的道长处得见了一把珍藏的七弦琴。该琴呈黑色,有光泽,树脂漆,状极古朴。琴的内侧暗红色,上有毛笔书写的12个字“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当年蒋逸人将此事报告省文管会。随后,省文管会的专家“取走了古琴”,经鉴定,此琴制作于元代,且为刘基所有。可随后发生“文革”等一连串政治运动,其间,蒋先生也曾向省博物馆和省文物局问询,但对方均称“无此物”。 “国宝”古琴自此下落不明。

文管会的一位同志曾拿琴到杭州鉴定,证实此琴为刘伯温所有,随后又把古琴20073月蒋逸人在媒体上撰文《古琴轶闻》,与此琴颇有渊源的另一位人物——郑崇升先生得以出现。郑崇升先生年轻时在黄岩当过道士,常到伍道长处玩,见过此琴。据其介绍,当时省还给了伍道长。后来,伍道长以5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的师侄——一位女道姑。该道姑还俗后出嫁,夫妇俩认为古琴是师伯传给他们的,应妥为保管,就赶到北京白云观,捐出古琴。

现在北京白云观的七十多岁的温岭道士徐信权,是当年捐琴的一名见证者。据介绍,自2000年白云观开始局部维修后,该古琴就没有展出过/

刘伯温用过的这把“漂泊的古琴”正静静地躺在北京白云观的陈列室里。从台州到杭州,从杭州到北京的古琴,终于在白云观里找到了归宿。为了这个结果,蒋先生寻觅了五十年。

四月的北京,草长鸢飞。刘伯温用过的那把古琴在读者和记者的共同寻觅下,18日终于在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一展真容。至此,一件杭州蒋逸人先生引为憾事的历史记忆以一种圆满的情绪结了局。 

 刘伯温蕉叶古琴完美复制 使用明代寺庙杉木梁柱

    在刘伯温祭祀大典上,师帝像前供奉了一架蕉叶古琴,村民们顶礼膜拜,这是由扬州唐人坊斫制的。

史料称,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有把亲自制作并终身使用蕉叶古琴。在北京白云观看到先祖的琴后,刘伯温第21世孙刘育诚默默发誓,一定要复制一张一模一样的蕉叶古琴,放在刘伯温纪念馆里。

但如今浙江绝少有做古琴,老人一路找到了古琴之乡扬州,怀揣着白云观那张古琴照片,找到了扬州唐人坊。

青年斫琴师王玉鹏告诉记者,要再现这架古琴难度不小,蕉叶琴本身就是所有古琴中最难做的。而复制700年前的古琴,甚至声音都要一样,他最终选择了明代寺庙拆迁下来的杉木梁柱制作。

    老人说:该琴呈黑色,有光泽,树脂漆,状极古朴。琴的内侧暗红色,上有毛笔书写的12个字“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据了解,这张琴较小,方便携带,刘伯温外出时,让书僮背上,到了某处,取下即可弹琴。

  老杉木至少已有2000年,是做琴的最好材料!这张蕉叶古琴就用这段古杉木制作。”在唐人坊木材加工厂里,刘育诚小心翼翼地锯开了细木梢,当细碎木屑落下时,呈现出金丝楠木般的暗黄色。接着他又拿起小木块,用鼻子凑上去使劲嗅,木头散发出好闻的香味。

  “经过多年风化,它的树脂已经脱净,是我至今见到的最好的做琴材料。”青年斫琴师王玉鹏说,杉木具备木香味明显、不易变形的优点,是做琴的上选原料。

  王玉鹏告诉记者,经过林业大学教授和工厂技术人员联合攻关,终于解决了古阴沉木烘干问题,使得古杉木木质纤维没有干死,依然富有弹性。为校准音律,他经过上百次试验,发明了无误差式试音工具,大大提高了声音精度和匀度,此次复制这些绝活都将用上。

  不过,他认为难度还是不小,蕉叶琴本身就是所有古琴类型中最难做的。“蕉叶式”,琴体造型形似蕉叶,相传为刘伯温所创制,琴首无凫掌而有一叶柄,琴底仿蕉叶之茎,造型精妙秀美,琴音圆润雅致。 刘氏蕉叶古琴琴板都要叶子卷边,做成蕉叶叶脉、叶茎形状,由于琴边不规则,所以声音很难控制,特别是中间腔体厚度,所以要复制出这张无价之宝的古琴,还是有不少挑战的。

 

韬钧太极养生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