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凭书法中的这一“点”,王羲之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yanqued0q8bdz2 2017-09-26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书法曰:“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详察古今,精研文字书写而达于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啊!

王羲之尊为千古书圣不仅仅是唐太宗的追捧,他是名副其实的。仅仅拿变化来说,后世无法企及。明代沈度被朱棣奉为“我朝王羲之”,但明清书法界不买朱棣的账,是因为馆阁体的点画结字有标准化的缺陷。

王羲之的书法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前人评价王羲之、李邕书法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是名副其实的评价,没有一点夸张。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变化没测。

拿书法中的“点”来说,变化无常;单凭这一“点”,王羲之是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

《范新妇帖》

左边的长方形是“言”字的外框图,和右部的“聚欣”“自”相比,“言”字整个字严重拉长,尤其是起笔的点的长度是吓人的。下图是“言”字点的长度与周围其他字字形的比较。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字之中点画重并者,随宜屈伸以变换之;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子。

下面我们分类看看王羲之“点”的变化。

1、一点的形状变化

“复、言、疾、至” 的点写的比较规范。

“良”的点露锋入笔,露锋收笔,点的形状像一个卷曲的平行四边形。

“言”字的点长度骇人人,形状是S形。

“離”的点是一个上圆下方的变形的三角形。

“情”的最后一点

“慰”

上图三个“慰”的点用笔不同,形状差别很大。

“之”的点拉长了,

“寸”部的点

“寸”部的点

“不”字的末点

2、相呼应的两点的变化

上图两个“未”的两点属于写的很规矩的。

上图两个“未”的点一个左长,一个右长。

“羲”的起手两点的变化

“荼”“慕”的起手两点方圆不同,最后两点用笔形状不同。

“来”字的两点连成了一笔。

“前”字的第二点与横相连。

“首”的点一个变成挑笔,一个变成撇笔。

“省”的第二点省掉了,第一点为了呼应撇笔变成了一个长挑。

“議”右部的两点形状变异,长度夸张,如果是现在人写的会被老学究斥为“丑书”。

3、三点“不”的变化

上图的“不”变成四个方笔点,最后一点是隶书章草中的波磔写法。

4、代替重复字的两点的变化

哀哀

劣劣

对于代替重复字的两点,王羲之也写的不苟且,有呼应,有变化。

5、多点组合“足下”的变化

有一位当代书法家说:书法恒久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这句话我在读帖的过程中从王羲之的碑帖中得到了印证。

现在有些人对把点画写的规范化标准化的“书法家”很崇拜。其实,稍有书写经验的人都知道,把字写规范写得标准化、没有变化是容易做到的,同一个字、同一个点画写出变化是很难的。美术字就是字形标准化的极致,学它有难度吗?

尽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人的笔迹有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笔迹鉴定的存在的依据。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许多人写相同的字,尽管字迹大小不同,形状有差异,但用笔规律不变;书法家的书法与实用写字的区别就在于变化多。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钟繇弟子宋翼常作此书,繇乃叱之,翼遂三年不敢见繇”这几句大意是:创作书法如果平直相似,样子像算筹子,上下方方整整,前后平齐划一,便称不得书法艺术,只不过是得到一些字的点画罢了。以前钟繇的弟子宋翼常常写这种字,钟繇就呵斥他,吓得宋翼三年不敢见钟繇。

现在,许多人居然对状如算子的馆阁体印刷体崇拜的五体投地,不知变化为何物。

字写得不好可以通过学习写好它,书法观念错了就是南辕北辙、万劫不复。

上述图片取自以下碑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