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证施治嗜异症

 清茶清清 2017-09-26


 嗜异症,即嗜食异物症。除小儿嗜食泥土、炉渣、火柴外,成人嗜异症临床比较罕见。究其成因,现代医学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小儿感染蛔虫或成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因病因不明,治疗往往乏效。笔者从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点经验。兹就其发生机理和辨治体会作一初步探讨。

1.嗜食泥土、炉渣、火柴 此症多见于小儿,常伴食欲不振、发结如穗、肚腹胀大、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症。一般多认为与虫积有关,采用驱虫化积的方法治疗。但验之临床,疗效并不理想。考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神经系统功能尚不健全,大脑对食物和味道的喜恶尚未定型。同时小儿“脾常不足”,胃阴易亏,加之喂养不当或感染诸虫,伤及脾胃,气机紊乱,则可发生嗜异症。可见小儿嗜异症与脾常不足、形气未充和神明蒙昧有关。其治当以健脾醒神为首务。余常以鸡内金、石菖蒲、麦芽、山楂、怀山药各等分,炒焦为末,组成“嗜异散”治疗此证,每每获效。 本方以鸡内金消食积壅滞;麦芽醒脾开胃消谷积;山楂醒脾开胃消肉积;石菖蒲醒脑开窍、化湿开胃;山药滋补脾肾,养阴生津。各药炒焦,气味芳香,调于菜汤或米粥内,儿童乐于接受。若感染蛔虫者,再配以使君子化积驱虫,则食异可除。 曾治杨某,男,2岁。1994年2月11日就诊。 嗜食泥土约一个月,家长打骂、恐吓皆无济于事。常弄的满嘴是泥,曾服阿苯达唑无效。症见患者发结如穗,肚腹胀大,青筋暴露,扣之如鼓,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指纹正常。 辨证:脾胃虚弱,神明蒙昧。治宜健脾醒脑开胃。以嗜食散治疗一周,患儿不再嗜泥土,随访2月未发。

2.嗜食咸盐 此型病人食盐常觉香而不觉咸,嗜盐如命,不能自控,见盐即食。古人云:“嗜咸必口淡。”口淡患者临床多见脾胃虚弱,湿浊内蕴。故其治当以健脾祛湿为要。 曾治张某,男,18岁,学生。1986年1月8日初诊。 自述食盐口感香醇无比,一见盐即不能控制自己,必口含一块一饱口福。问余有无方法可治。其舌淡苔白而滑,脉缓,二便自调,饮食尚可,食盐后也不感到口渴。 证属脾不健运,湿浊内阻。治宜健脾燥湿。 白术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佩兰10克,半夏10克,石菖蒲10克,甘草6克。 本方以白术健脾燥湿;苍术、茯苓、陈皮、半夏燥湿健脾;佩兰化湿和中;石菖蒲化湿醒脾开窍;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服药3剂,嗜盐欲减轻,又服5剂,口含盐块即感恶心,从此嗜盐欲消除。

3.嗜食醋酸 此型病人闻醋即感香醇扑鼻,必大量饮之而后快。考酸如肝,多食酸之人必肝气旺盛,而肝旺又会克制脾土,脾虚肝旺之势在所难免。其治当健脾疏肝、扶土抑木。 曾治范某,女,38岁,农民。1989年2月28日就诊。 患者自诉近两年来,闻醋即感醇香扑鼻,必饮二两以上为快。起初见醋必喝,现在发展到想起醋来就得喝,否则神疲乏力,心绪烦乱,难以劳作。曾多方求治不效。查病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脾虚肝旺,味觉异常。治宜清肝泻火,健脾开胃。 柴胡6克,白芍12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石菖蒲10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10克,焦六曲1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 方中以柴胡、白芍疏肝柔肝;黄芩、栀子、龙胆草清肝泻火;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焦山楂、焦麦芽、焦六曲健脾开胃,加山楂还有“以酸制酸”之意;石菖蒲化湿醒脾;甘草调和诸药。服药5剂,病显转机,继服5剂,嗜酸消除。随访2年未复发。

4.结语 嗜异症临床并不多见,方书也鲜有记载。病机复杂,治疗比较困难。但不管它的临床症状多么复杂,其病机总与脾虚失运有关,与心气不和也有直接关系。《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矣。”临床应在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找出辨证的突破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以健脾、开胃、醒神之品,则嗜异症可以除矣。值得一提的是,石菖蒲具有健脾开胃、醒神开窍之功,治疗嗜异症有独特疗效,这与现代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学说不谋而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杨承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