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赚的比爸妈多,还比他们穷?

 大大不吃香菜 2017-09-26

你工作多年,月入不菲,已经过上了中产的生活,却依然买不起最想要的房和车。

或者你毕业入职,开始对生活“自负盈亏”,你以为你会摘掉“穷学生”的帽子,却不想陷入了提前消费的陷阱。

分期带给你便利,满足你的欲望,却也让你光鲜亮丽的身后欠了一屁股账。你端着星巴克,穿着柔软合身的羊绒,却不敢停下来细想月底将面对的账单。

我们的年轻人,是怎么变穷的?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shungee。

不光是你

你周遭的年轻人都在变穷

对于年轻人来说,穷几乎是这个人生起步年龄的阶段性标志,却也同时是这个五彩缤纷的岁数里最不愿被贴上的标签。

年轻人的收入相对来讲不够稳定、不够充裕,但是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却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处于上层。

想想你周遭的朋友同事,或者你自己:

并不高的薪水支付完房租、交通、吃喝之后所剩无几的人比比皆是,但体现年轻人旺盛消费欲望的并不是这些基本的生存必需消费,而是并非必需的娱乐性消费。

加完班要吃大餐慰劳自己,节假日要聚集好友喝一杯;小长假为了参加朋友圈摄影大赛拼死也要去个什么地方旅趟行,更别提平日里各色“必买”的流行爆款。

此外,年轻人的视野也几乎决定了消费欲望的高昂。

生于较为优渥、和平的时代,80、90一代的中国青年搭上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东风,在物质体验和精神需求上完成了对父辈不止千百倍的跨越。

见识过、体验过更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大多数人很难再接受较低的生活质量。科技带着年轻一代大开眼界,也把年轻人推向了“顶峰效应“的大坑:

渴望更美的、更好的年轻人期望无限滞留在愉悦体验的顶峰,陷入在经济和精神上被拖垮的危机。

近年出现的“卖肾换iPhone“,“裸贷“,就是这一背景下令人叹惋的必然。

除了年轻人群体本身的原因,一些几乎不可逆的时代因素、社会大环境因素也在驱赶着年轻人们走向贫穷的漩涡。

翻看历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和《就业蓝皮书》,近年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从2015年到2017年一直在增长——分别是3487元、3726元和3988元。

账面上看是在增长,可不到0.1%的增幅,远远赶不上可以用“狂飙“来形容的物价水平。平均4000元的收入,也无力支撑追求精致的年轻人在一线城市甚至是二线城市体面生存。

穷,几乎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或者浑然不觉或者刻意回避,却又最鲜明、最共性的标签。

不光是中国

全球的年轻人都在变穷

其实,年轻人变穷的趋势是全球性的。

国内来讲,除了大陆地区,香港有一半以上(53%)年轻人的收入低于社会薪资中位数,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则用“青贫族“来形容生活在困窘中的年轻一代。

在海外,日本的“大学生贫穷化“早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欧美的年轻人收入比不及几十年前的父辈。

其实这也是近年几乎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丧文化“从诞生到跨文化、跨国界”病毒式“传播的原因之一——

陷于贫穷的全球年轻人,在“悲伤蛙”、“马男波杰克”、“笑着流泪”、“丧猫”、“丧茶”这些同质性流行语、表情包、文化icon中实现了共鸣。

以美国为例,来自斯坦福、哈佛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5名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人员发表论文《褪色的美国梦:1940年以来的绝对收入流动性趋势》,发现美国人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即子女收入高于父母者的比例)明显减弱。

研究显示,1940年出生的人中有92%收入高于父母,1984年出生的人中只有50%收入高于父母,差距高达42%。

下行趋势在40多年里基本呈直线形态,且见于所有收入阶层,最突出的是中产阶层。

30年前,年轻人赚取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要高;但如今,在许多国家,年轻人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水平要低20%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过去几十年间,领取退休金的老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要比年轻人的收入增幅要得多。

卫报上述调查还有以下几个数据:

在美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退休人群要穷;

在英国,退休人群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当于年轻人收入增幅的3倍;

美国千禧一代的工资水平大幅缩水,这样的情况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加拿大也同样存在;

在一些国家,年轻人工资缩水的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研究人员表示,“后代收入和生活水平高于父母”,而今这个期待愈发难以实现。

贫穷的年轻人

该如何脱贫?

这样的背景下,“反正我再怎么努力,房子也买不起。还不如现在就享受人生呢。”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观念。与其说是破罐子破摔,更像是在给自己的消费冠上理直气壮的名头。

一边焦急地说自己可能注孤生了,一边把对自己的标准降为能养活自己就好。可又不甘和流行、时尚脱节,用信用卡分期最新款的LV,用花呗下单价格不菲的 iPhone。

这背后的逻辑是:反正生活无望,那就预支快乐,透支未来。

那么,在和贫穷的战争中,年轻人真的就翻身无望吗?我们到底该如何对抗贫穷?

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源自古朴哲理的“开源”和“节流”。

1、开源:培养富人思维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是因为两者在财富思维上有本质的区别。

富人敢于投资不确定、风向大的东西,敢于试错。

富人把钱当作资源,以钱生钱;而穷人把钱当消费品,用钱满足胜利需求。

富人追求稳健增长,穷人追求一夜暴富。

2、节流:克制自己的购买欲望

首先,列出清单。你可以时不时列出to-buy-list,写下最近一段时间的必需品,包括品牌和数量。清单以外的东西,不买!

第二,网购有风险。千万不要在网上乱下单,也不要在深夜当剁手党,多看看买家秀,合理购物才是首选,毕竟荷包里的钱是越花越少。

第三,进行预算管理控制。每月将每项生活消费进行财务预算,然后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挑选。超出这个范围,不要考虑,如果是非常喜欢想买的东西,也应该在权衡整体预算后酌情购买。

第四,学会存储。强迫自己进行定期存储,建议大家采用零存争取,或者做小额的基金定投。

现实是令人失望的,在初入社会和职场的头10年里,年轻人几乎注定与贫穷为伍。

程度不一,时间也有长有短,但是在消费欲望和收入水平的互怼中,大多数人在这10年间都经历着相似的贫瘠。

但这段贫穷的岁月,或许也是年轻人最能自由洒脱、野蛮生长的时光。

“莫欺少年穷”太被动了,我们还是换成“少年穷,不自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