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K效应:能力不足的人没有能力认识到自己能力不足

 玉养添年 2017-09-27

1999年,David Duning和Justin Kruger这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找来一群人,让他们参加一项考试,然后预测自己的考试分数在人群中处于什么位置。

这个实验得出了许多有趣的结论,其中最有趣的一项,就是蠢人比聪明人更加自信。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发现,考试分数实际上处于最顶级的人,会稍微低估自己的水平,认为自己处于次顶级水平。

考试分数实际居中的人,会稍微高估自己的水平,认为自己的水平是中等偏上。

考试分数实际上最低的人,会严重高估了自己的水平,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水平是中等偏上。

这说明,无知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无知,他们不具备认识自己真实水平的水平,他们无法(或不愿意)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能力。

这些水平最差的人对自身实力的严重高估,会造成一个很糟糕的后果。他们在和那些实际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的人相比较时,误以为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自我满足了。如此,他们便没有足够强的进步动力了。

这让我不由得感叹,元认知能力的缺失,比起认知能力的缺失,更加可怕。

认知能力是指某一项具体的智力技能,而元认知能力则是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认知能力,用中国的成语讲,就是“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的人,能准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假设我有自知之明,那我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钢琴水平和篮球水平都很低,心理学水平和哲学水平都不错。我可以判断出,自己在哪些领域中还需要查漏补缺,在哪些领域中可以继续保持比较优势。

假设我没有元认知能力,没有自知之明。我的钢琴水平实际上很差,却误以为自己很强。那么我自信满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钢琴时,结果只会贻笑大方。假设我的心理学水平实际上很不错了,但我又没有自知之明以意识到这点。我误以为自己心理学水平比其他人都要低,那我可能就错失了表现自己心理学特长的机会。

Duning和Kruger的研究,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这个蠢人比聪明人更自信的现象,也被称之为DK效应。

DK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不是说我们这些高水平的人就可以去嘲笑那些低水平的人,嘲笑他们因不具备自知之明而陷在低水平的泥潭里,永劫不复。

DK效应说的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自知之明。当我们作为起步阶段的新手时,很可能严重高估了自己的水平。

我们可以把DK效应看作是一段登山路,刚开始攀登时,我们的位置较矮,视野不够宽阔,很容易误以为自己已经攀登得足够高了。当我们再往上攀登一会时,才因具备更开阔的眼界,从而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处于中间位置,往上还有那么大的进步空间。当我们已经攀登到最顶端时,很容易就发现天外有天,于是略有自谦。

如此来看,最重要的一道门槛,不是中等水平往高等水平迈进的那道,而是低水平往中等水平迈进的那道。没有超越这级台阶,就容易陷入“我已经很厉害了”的错觉。一旦超越这道台阶,视野更加宽阔后,就能具备终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认真想

致力于普及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

ID:Reason-Edu

认真想小助手微信号:Reaso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