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9身高1.67米,体重244斤的美国人麦克阿瑟.惠勒(McArthur Wheeler)仅仅只在脸上抹了柠檬汁就信心满满的拿着枪去抢了匹兹堡市的二家银行。 但是,他认为有隐形功能的柠檬汁除了让他的眼睛差点睁不开以外,没有起到任何隐形功能,银行的摄像头清晰的拍下了他持枪指着银行人员的画面,警察将其发到电视台,很快就有群众提供线索,仅仅在当天中午刚过12点,荷枪实弹的警察就敲开了他的大门,而他还一脸蒙逼。 原来惠勒知道一个知识:柠檬水可以让字迹隐形,于是他大胆推测也能让人隐形,为此他还做了一个验证实验:在自己脸上抹上柠檬汁后用宝利来相机自拍了一下,结果拍出来的照片上确实没有自己。 警察总结说:惠勒并没有妄想证,也没有吸毒,只是错的太离谱。另外警察推测可能他的自拍技术也很糟糕。 自拍角度很重要 达克效应这是个真实的事件,第二年认知心理学家邓宁(Dunning)与他博士生的克鲁格(Kruger)看到这个消息,他们对惠勒有如此低的认知非常好奇,于是他们一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篇很严肃的心理学论文《无能与无知:对自身无能的认知困难如何导致无端自负》(《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 他们在这篇论文里通过几个实验验证了一个心理现象: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他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种现象后来由他们的名字命名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达克效应 这个曲线形象的说明了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与自信心之间的关系: 当刚有一点点经验的时候最有自信的,所谓眼高手低,说的就是这个阶段。 随着深入、持续的学习,能力和认知都在不断的提升,这才意识到自己与高手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也越来越对自己没有信心。 最后通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学习、刻意练习后,真正的将自己的水平提升到了高手或者专家的水平,信心重新建立。 邓宁和克鲁格的解释是: 一个人只有真的具备某种能力,真的了解这项能力是什么,才有办法对自己是否掌握这种能力做出精确的评估。 所以那些不具备能力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能力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欠缺。 简单的说就是: 对某项能力越不了解同时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真实能力,而且往往高估的离谱。 达克效应在生活中非常的常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获得了2000年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那些“乍一看很好笑,实际发人深省”的研究,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 认知的最底层:对无知的无知人的认知就像洋葱,是分层次的。 最底层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而且,因为对自己无知的无知,反而容易产生盲目的自信。当然这种自信只是停留在口头和想像中,一旦让其去实践就会啪啪打脸。 每个人这一生有这样盲目自信的时刻,以我自己为例:
梁实秋回忆在清华求学时听梁启超的一次演讲:他(梁启超)走上讲台,打开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两句, 第一句:启超没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谦逊而又自负。 所以,往往知识越多的人,反而越谦虚当然也可能会比较自负,但是绝不会是盲目自信。 那些最固执的人往往是那些只知道单一领域知识的人。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且刺猬只知道一件事。 固执并不是坏事,成功需要一些执着,但是这种执着是要建立在你对全面信息了解的基础上。 坚持并不会带来成功,正确方向的坚持才能带来成功。 问题是,你怎么知道你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尤其是当所有人反对的时候。 贫穷并不会限制你的想像力网上有个段子,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你不一定要消费过这样的产品才知道这个事实, 事实上即便你消费过这样的产品,也未必知道, 新闻中的当事人也是在投诉的时候才知道的。 所以, 贫穷只是限制你的消费能力, 认知才是限制你的想像能力。 达克效应最大的危害就是使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需要突破当前的认知层次。 举个例子:如果你对某个东西完全不知道,当你打开搜索引擎的时候,你也就不知道该输入什么关键字来搜索。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你就觉得没有提升的需要, 当然也就没有了提升的可能了。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认知能力就像逆水行舟, 不进,就是退。 向上的通道始终存在着, 向下的通道也永远敞开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