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來找自述一些痛症,比如痛經、乳房脹痛、腹痛,很多時候我都會推薦她們採用艾灸的方法。她們很奇怪,為什麼不用吃藥呢?我會告訴她們,婦科的大部分痛症都能透過艾灸解決,艾灸是治療痛症最簡單有效的辦法。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說說疼痛是怎麼產生的,疼痛是如何產生的?中醫認為,瘀血是疼痛的罪魁禍首。比如說,你被針紮了一下,感到疼,就是因為針打亂了局部皮膚的氣血運行。再比如說你摔傷了,傷口處疼,也是因為這裏氣血運行受阻,產生了瘀血。這時候祗要用一些活血祛瘀的藥物,傷口很快就會愈合,也不會疼痛了。 很多女性患者貪涼,吃很多冷飲,或者天天呆在空調房里,又不註意保暖,血液都是遇寒則凝的,就像冬天北方的河流會結冰,這時候就很容易子宮瘀血,帶來一系列痛症。還有的女性愛生氣,或者天天悶悶不樂,體内的氣流通不暢,「氣載血行」,氣不暢,血的流通就不顺暢,這在中醫上稱作「氣滯血瘀」。 所有婦科痛症,請艾灸?艾灸能最有效地活血、祛瘀、止痛,這是為什麼呢?說到艾灸,我們就要先說一下艾葉,不管你使用哪種灸法,用艾炷還是艾條,都要用到艾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葉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這幾句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純陽。因為艾葉性純陽,可以補充陽氣,所以能夠驅散寒氣,活化淤血,使疼痛不複存在。過去很多人喜歡把艾葉制成香囊佩戴在身上,來達到固陽驅寒的目的,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用艾葉煎水泡腳,為的也是散寒、活血。 但是,單單用艾葉,效果沒那麼顯著,但是再加上燃燒產生的熱力就大大不同了。將艾葉制成艾絨後點燃,既能發揮艾葉的純陽之性,又有着溫通經絡的作用,便能夠很好的祛瘀止痛,記得曾經有一個女患者來找我,說最近痛經很厲害,我就問她最近都吃了些什麼,發現她的飲食沒有問題,我又問她最近的生活習慣,她說天氣熱,她就每天打地鋪,睡在冰涼涼的瓷磚地上。我說就是這個引起痛經的,地面上的寒氣顺着體表入侵子宮,子宮氣血運行受阻,產生了瘀血。當時我沒有給她開藥,就讓她每天艾灸一次。結果灸了兩天,她就感覺不疼了。 一、乳汁不同,乳房脹痛,艾灸很管用:還有一個患者,她是產後乳汁不通,又脹又疼,每天催乳師都要來按摩,弄得她很痛苦,效果還不是很好。後來透過朋友找到了我,我一看,可能是因為她產後情緒波動比較大,體内氣滯血瘀了。我就讓她艾灸,幾天後,奶水就通了,後來再沒堵過。 當然除了痛經和乳汁不通,你能想到的所有婦科痛症,都可以用艾灸一擧解決。比如各種婦科炎症引起的疼痛、產後腹痛、經期頭疼、乳腺增生、乳房脹痛等等。艾灸就像太陽一樣溫暖着女性的身體和子宮,使女人的氣血變得溫暖、流暢,使身體里的痛症不複存在。 二、在家應該怎麼灸?艾灸也有很多種方式,一般來講,自己進行艾灸,以艾條溫和灸、隔姜灸、隔鹽灸最為適宜,艾灸溫和灸,就是將艾條一段點燃,對准穴位,與皮膚保持2-3釐米距離,固定熏灸。如果感到灼燙難忍,可以將艾條緩慢移動,或稍稍遠離穴位。 三、隔姜灸,是將生薑切成0.2~0.3釐米厚的薄片,用針在中央穿刺幾個孔,平放在施灸部位,上面放上艾炷,點燃施灸。如果感到灼燙,可以用鑷子將姜片上提或緩慢移動,或在姜片下面墊一些紙。生薑有溫經通絡的效果,止痛效果更好。 四、隔鹽灸,也叫神闕灸。將食鹽填在肚臍中,與臍平,上置大型艾炷,或在艾炷與食鹽之間再放一片生薑或藥餅,點燃施灸。食鹽有散滯氣、散瘀血的功效,較輕的痛症可以採用艾條溫和灸,如果較重,最好採用隔姜灸或隔鹽灸,止痛效果更好。 另外,艾灸還有一些註意事項。首先,艾灸應以自覺溫熱但不灼燒疼痛為度,小心避免燙傷。其次,據《千金方》記載:「凡灸當先陽後陰……先上後下。」如果有多處穴位需要施灸,應先灸背部、上部,再灸胸腹部、下部。另外,施灸後不要立刻喝涼水,不要吹風,註意保暖。在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的時候也不要施灸。 五、女性艾灸配穴表:病症取穴、灸法,時間,痛經:中極穴、氣海穴、血海穴:艾條溫和灸,每日1次,中極穴3~7分鍾;氣血、血海穴5~15分鍾、經期頭痛,風池穴、合穀穴、三陰交穴:艾條溫和灸,每日1次,從經前3~5日開始,至行經結束,連續3個月,每穴5~10分鍾,乳腺增生,阿是穴、乳根穴、陽陵泉穴、膻中穴、艾條溫和灸,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穴5~10分鍾,經前乳房脹痛:肝俞穴、膻中穴、行間穴、三陰交穴,艾條溫和灸,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經期暫停施灸,每穴10~15分鍾 六、慢性盆腔炎大腸腧、次髎穴、神闕穴:艾條溫和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每穴2~3分鍾,延伸閱讀:手腳冰涼如何艾灸?從中醫角度來說,手腳冰涼,是由於氣滯血瘀,加上陽氣虛弱,火力不夠,氣血不能正常地達到四肢末端。大多數手腳冰涼的艾友還有宮寒、胃寒! 七、在中醫:《素問·陽明脈解篇第三十》「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也。」諸陽之本的「本」指的是標誌的意思,也就是說,四肢是陽氣虛實的標誌!陽盛則四肢實,也就是手腳溫暖有力;如果是陽虛了,就會「畏寒怕冷,四肢不溫」! 八、就像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人體的「大河」就是我們的五臟,如果五臟的陽氣充盈,氣血充實,那麼「小河」--手腳一定會溫暖,手腳冰涼怎麼辦?——補氣血,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從產生的根源看,是「肺吸進來的自然界的清氣、脾胃運化產生的水穀精微以及腎臟所藏之精」三者結合生化而成。因此氣血的生成跟「肺脾腎「的關係最為密切,身體氣血是否充盈跟「脾胃功能」的關係最為密切,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是「多氣多血」之臟,被稱為「後天之本」,「肺主氣也主秋」,因此在秋天要好好去燥潤肺,補益肺氣,讓肺氣宣通。肺氣虛的人可以隨時隨地的按揉中府穴、合穀穴是非常好的方法! 1、單純的手腳冰涼:艾灸取穴:陽池穴、湧泉穴,「陽池」就是蓄積人體陽氣的池子,在三焦經上。灸一灸陽池穴,身上的陽氣就被激發出來,體内的陽氣也會運轉起來,手會很快溫暖起來,湧泉穴是腎經的源頭,把氣血引到腳上,實際就是引到湧泉穴去,這叫引血歸源。我前面的文章里說過,有的人在按揉湧泉穴、太溪穴時沒有感覺,甚至按個窩後,很長時間難得回位,就是腎氣虛了!你灸灸湧泉穴,引血歸源,腳自然暖和了。 2、不僅手腳冰涼,還全身冷:艾灸取穴:大椎穴、命門穴、膻中穴、中脘穴、肚臍、足三里、湧泉穴,艾灸時間,每天一次;每次每穴艾灸30分鍾;艾灸一周休息1-2天。如果因時間限制,這些穴位可以分2天灸完,但是要保證每個穴位的艾灸時間! 3、上熱,下寒:這種情況一般跟你下焦瘀阻、氣逆有關;解決的最好辦法是先敲帶脈和推腹,然後再艾灸。因為你不把腹部的濁氣濁水濁物推散,排泄出去,就會影響你正常氣血的運行。,娑婆一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