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7-09-27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美国专门研究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学者Moore和Parker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谨慎地运用推理,去断定一个断言是否为真的能力。

  通过训练批判性思维,人们可以保持自主思考的能力,拥有更严密的逻辑,不全盘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带着偏见去反驳。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无法完全依靠逻辑去证明,我们往往是通过分析证据的数量和质量,来来判断一个结论的可信赖程度。批判性思维,就是帮助我们分析、评价相关证据的能力。

  

  识破生活中常见的5种逻辑陷阱

  1. “这个现象有替代解释吗?”

  通常,在被告知了一个现象或观点时,我们会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时,只要有一个貌似合理的解释,我们就会欣然接受,然而有时候替代性解释可能更合理。

  比如,一个朋友在你感冒时向你力荐一款感冒药,他的理由是:“上次我感冒特别严重,吃了它就好转了。”他的话听起来没毛病,但其实,普通感冒即使什么药都不吃,也会自然好转。至少,病情会从最严重的阶段,回到平均水平。这在统计学上被称作“趋均数回归”。

  虽然不排除这位朋友真的是因为吃了药感冒才好的,但后面这种情况也是一种合理解释。因此,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这个现象还有别的解释吗?

  2. 相关关系 ≠ 因果关系

  “专家说,多吃燕窝让人皮肤更好”。或许在人群中,吃燕窝组的平均皮肤质量更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吃燕窝,所以皮肤会变好。或许,爱吃燕窝的人,平时本来就更注重健康,比如早睡早起、使用护肤品,等等。甚至有可能,皮肤好的人更喜欢吃燕窝。

  如果只是知道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无法断定谁是因,谁是果的。

  3. 诉诸人身谬误:

  因为一个人的个人品质、兴趣爱好或者过往经历而攻击Ta的观点,也是一个逻辑问题。比如:“小明曾经虐待过动物,所以他说的肯定是假的。”但其实,一个人的个人品质与其论证的质量并无关系。

  4. 因人纳言谬误:

  因为喜爱一个人,所以Ta说的都是对的,这也是一个常见谬误。比如:“我爱豆这么好,Ta说得肯定都是对的。”

  5. 诉诸公众谬误:

  人们常说,“大家都这么想”,但事实上认为多数人支持的观点未必就是正确的。就像是谣言可以被广泛传播,并让大多数人都信以为真,但并不代表它就是真的。

  如何变得更有逻辑?

  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学会提问。只是被动接受观点,就很容易就会被他人的思路所影响,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此时,我们可以不断思考:为什么作者下了这个结论?有什么证据吗?证据来源是什么?证据可靠吗?

  除了提问之外,还需要学着质疑“想当然”的假设。我们通常对于一些习以为常的既定”事实“都很少怀疑,比如女生比男生更多愁善感、一天要喝X升水……但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是真的。

  这些方法听起来不难,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是很难的。希望将来你在听到他人或自己论证某事时,也能想想,有没有出现逻辑上的陷阱?

  以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