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提问》||如何利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关键性问题?

 帅汤007 2016-08-24

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课堂上,同学们分享案例,亦或者老师讲述的内容,你有疑问,可是你却找不到突破口,甚至不知道要怎么提问才能问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亦或者,职场培训中,面对培训师所讲内容,让你相信的这些所谓事实,你听着很有道理但细想又觉得有漏洞,可你找不出例子反驳,便放弃思考选择全盘接受。

中国有句名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问题就在于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你都无法分辨,对于书本知识硬啃却记不住也无法用到生活中,于是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想法。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源于我们缺少批判性思维。面对书中知识,课堂知识,该如何去提问深入思考,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批判性思维,又是什么?


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其包括了两种思维方式:

1)海绵式思维,就如海绵一样只吸收记住知识,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其是被动式的思维,当出现众多信息时,会不知取舍。

而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思维就是海绵式思维。例如复习书本知识,确保不遗忘。

2)淘金式思维,就如淘金者在海滩中探寻宝藏,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它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带着问题去找答案,不断思考深意不断分析,是其的特点。例如在书页旁备注作者观点存在哪些问题。

2、哪些因素会影响批判性思维?

1)喜好:将喜好带入问题讨论的场合,排斥与喜欢不一致的说法。例如虐待儿童的问题,我们更热衷于相信那些和我们的期望值一致的解释和描述。

2)实践:这是不变的定律,实践出真理,实践力强的朋友比光知道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朋友更懂得批判性思维的原理。

3)价值观:如果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与分享者的互动,那么价值观则对你们之间的互动起决定性作用。你认不认可他的观点,你们的价值观是否一致起了很大的作用。

4)情感:在生活中,我们已经学会对某事留心,对某事忽视,对某物某事产生感情上的依恋,会影响你对一个观点的拒绝与接受。

5)气氛:营造良好的气氛可以让讲道理的人可以体面而又大方的表达异见,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把想法说出。

6)态度:你要让别人觉得你是在上进的学习,而不是针对个人,这样才能利用批判性思维对某问题的探讨进行下去。

7)一厢情愿:你希望什么是真的就看到什么是真的,对其他存在的问题选择视而不见。

个人认为,喜好,情感,都与一厢情愿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劲敌。


3、如何构建批判性思维并利用其提问?

在了解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影响因素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构建和利用这方面的知识,提出关键性问题,找寻自己内心的困惑。其需要通过以下11个方面进行:

(1)从论题和结论入手

论题是指引起对话或者讨论的争议,包括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

描述性论题:“是什么”问题,例如音乐学习是不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数学能力?家庭暴力最常见的诱因是什么?

规定性论题:“应该不应该”问题,例如公立学校里应不应该教授智能设计?对医疗补助欺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论题可从作者的结论中得出,而找寻结论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问问论题是什么。秘诀:看文章标题,看开头第一段。

2)寻找指示词。例如:因此,表明、由此得出、显示出等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秘诀: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

4)记住不可能作为结论的东西。以下这些都不可能作为结论出现:例句、数据、定义、背景资料和证明。

5)检查一下交流的语境和作者的背景。

6)问一问“所以呢?”,从而找寻暗含在其中的结论。

论题与结论如果背道而驰不对口,则无法明白文章究竟在对什么观点进行阐述。你可以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与作者进行探讨。

(2)从理由入手



所谓理由就是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这些陈述是构建结论可信度的基础。

找寻理由可有以下几个提示词:由于、因为、研究显示、因为证据是等等。

一个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结论,如果你认为他的理由存在漏洞,即可从这方面入手进行提问。

(3)从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入手

先看一个例子:高收入能否带来幸福感?

或许你已经开始想回答能,但我们打住下,什么是高收入?怎样的标准算高收入?幸福感的指标又是什么呢?

找准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当词语的意思不明确时,也许你评价的观点与作者的意愿根本背道而驰。

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包含以下几种:

1)多义词:例如经济法里讲述的还欠多少元,究竟是还有欠多少还是归还了多少。

2)反串:站在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语或短语?例如“对动物残忍”,喜欢宠物的人给出的定义和不喜欢宠物的人依旧是有很大不同的。

3)歧义:就如举例的高收入和幸福感,其模棱两可。歧义词广泛用于广告上,例如“见效快”,“超强止痛”等,让人疑惑见效快是多快?超强是多强?

除了种类,我们还要注意一些情感色彩的词语,诸如“公平”“牺牲”,都能激发我们心中特有的情感而激发共鸣。它可能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在这一环节,只有了解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利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

(4)从假设入手


一个论证表面可见的部分常常最有可能穿上华丽的外衣因为展示这个论证的人总希望说服你,让你全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个论证。因此我们要去深入找寻没有说出的想法,这就是假设。

其分为价值观假设以及描述性假设。

价值观假设: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它是一种价值倾向。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而你应该记得,规定性的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寻找描述性假设的方法:

1)坚持思考结论和理由之间的鸿沟;

2)寻找没有明说出来的支撑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将自己置于作者或者演说者的立场;

4)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

5)认识到可能存在其他方法来获知理由中提到的好处;

6)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来当作假设。

透过表面去看暗藏的把戏,或许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

(5)从推论的谬误入手

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判定结构的可靠接受程度或者价值大小。就可靠程度而言,我们要思考其质量的高低,要能够辨别“诡计花招”,以防被谬误带入误区。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果。


常见的谬误有以下几种:

1)人身攻击: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出的理由。

2)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3)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因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4)偷换概念: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5)诉诸公众: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接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

6)诉诸可疑权威: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7)诉诸感情: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8)稻草人: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9)虚假的两难选择: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10)乱扣帽子: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11)光环效应: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人体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12)转移话题:插入不相干问题,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问题中。

13)循环论证: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寻找谬误的几种方法:

1)找出结论和理由。

2)记住结论并思考你认为可能与之相关的理由,把这些理由与作者的理由相比较。

3)如果结论支撑某个行为,那就判断理由是否表明了某个特殊/具体的优点或不足,如果没有,就要当心。

4)问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个人要相信什么才能从逻辑上支撑这个结论,他还得相信什么才能让理由成立?”从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设。

5)问一下自己:“这些假设有没有道理?”如果是明显错误的假设,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个谬误,这个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边不管了。

6)看看有没有一些强烈诉诸你的感情的词组可能干扰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没有考虑到相关理由。

找出文章中存在的谬误,就可以防止我们只是一味的接受他人观点,可从谬误入手,提出问题,做深入思考。

(6)从证据的效力入手


当作者抛出自己的观点与结论时,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他?

我们看的是这个证据,是否能说服我们。

证据的主要类型有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权威或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而这些证据,往往都存在漏洞。例如典型案例,它可能通过诉诸情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

亦或者如研究报告中常用的问卷调查,其对样本的抽取,以及个体在填写问卷时究竟是否真实,我们往往不知。

这时候请你格外小心,格外留意。你要跳出作者设置好的框架,多站在旁观者角度,不断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相信。

(7)从是否有代替的原因入手

很多事件并非只有一种解释。而作者可能只告诉了你第一种解释,而忽略其他的解释。这时候我们要找寻是否有代替的原因。

所谓代替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当你看到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时,要问自己是否有其他原因,要去深入挖掘潜在的原因,不断追问为什么,或许你会为自己打开新的大门。

(8)从数据入手


数据的确具有说服力,我们也常常被一连串的数字吓得目瞪口呆。但事实上,它的数据来源是什么?如何统计往往被我们忽视。

例如平均数。学过统计学的大概都知道,平均数求法有三种,一种是相加除以总数,一种是通过中位数,另一种是通过众数。三者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解说。

而书中的平均数究竟是哪一种?我们不得而知。

亦或者在两者相比较时,只列出一组数据,例如美杜莎发胶,现在效果要好50%。这不禁让人疑惑,这50%是美杜莎与其他产品比较还是和自身以前效果比较?

数据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惯性的思维中,我们一味接受而不去探索其如何得出,可能一直无法提出关键性问题。

(9)从被省略的信息入手

试试“欢乐时光“,它是医嘱治疗抑郁症的头号特效药。

当你看到这则广告时,即使你很心动,但理智告诉我们绝不能完全当真。

那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令人心动的广告语?或许是因为制药公司给了心理治疗师更大的折扣,提供了更多的免费试用药。而往往这些信息,我们是看不到的,是被省略的。

这时我们要问自己,作者隐瞒了什么信息?是有心还是无意?有什么重要的信息被省略了吗?

如果一条省略的消息能够强烈影响到你对作者的论证所持的立场,那么你就要思考会有怎样的影响。

但这里并不是要给出完美的推理,推理本身就不会完美,只是关键性的东西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0)从能得出的合理结论入手

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可以推断出多个备选结论,我们要思考的是,除了作者已给出的结论,我还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能够共存吗?互补吗?

辨认备选结论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从理由当中可以推导出的尽可能多的结论。

2)使用条件句来限定备选的结论。

3)重新将论题表述为”我们该怎样来处理乙问题“。



我个人的感受是,读这本书很吃力,书中的方法你可能十分认真去学习,但在实践环节有卡壳。大概是因为我们总是听别人说,接受别人的观点的拿来主义,而忘记了自己是一名淘金者。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够更理智的看世界,我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想要的知识,并用在其中,少点接受主义,多些淘金主义。

作者简介:扶绫   95年少女  随心的文艺女青年 知识管理践行者 愿写走心的文字 做最好的自己。喜欢就关注我吧,么么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