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做了哪些学问

 玉峰牛 2017-09-28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在匡地,孔子被当地人当成是阳货拘押起来。阳货本来欺辱过孔子,孔子当然讨厌这个人。但是,居然有人把两个人弄混了,这可能和他们都长得“很酷”有关吧。孔子说:“文王死了以后,古代文化遗产不都是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除这种文化,那我也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上天假若不是要消除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话说得有气魄,当今哪个学者敢说自己掌握了古代文化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很谦虚的,孔子说这话貌似终于吹了一回牛了。我想孔夫子这么说,一是为了鼓舞学生的士气,让大家充满希望;二是体现出孔子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自傲,而是孔子的确掌握了古代文化遗产,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感叹。

孔子自觉地做了三代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虽然说自己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但事实上,他做了很多学问,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第一大贡献是述《论语》。尽管《论语》是学生记录孔子和学生对话的内容,里面也有很多孔门弟子的言语,但大多是孔子的言行,体现的基本都是他的思想。《论语》也是后人研究夫子及其弟子思想最重要的一本著作,《论语》更被视为中国人的《圣经》。韩国、日本非常重视《论语》的学习和研究,甚至欧美国家也很重视。可以说,《论语》的知音已遍布全球。

他的第二大贡献是删定《诗》《书》。《诗经》在孔子时代有三千多首,但有一些是重复的,有一些是残缺的,有一些是低俗的。孔子删定《诗经》,留下的都是可以用于礼乐教化的经典名篇。《史记·孔子家语》讲: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史记·孔子世家》)

《诗经》对于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读《诗经》能使我们时刻体会到其中的人文关怀。“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就像有一阵柔和的风轻拂你的发梢,有一股清泉滋润你的心田,一种敦厚的土地令你培植生命根基。温柔敦厚就是一种纯朴真诚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越多,整个社会风气就越好。


《书》是指《尚书》,那么《尚书》又是一本什么书呢?它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是由孔老夫子编写的,但有些篇是后来徒子徒孙补充进去的。夫子编成《尚书》后,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他的第三大贡献是作《易传》、写《春秋》。孔子晚年对《周易》很感兴趣,尤其是五十岁以后。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也和他五十岁开始研究《周易》有关。《史记·孔子世家》里讲: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的时候,喜欢读《周易》,写了《彖》上下、《系辞》上下、《象》上下、《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他时常阅读钻研《周易》,居然把竹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三次,“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并说:“给我几年时间,我就会精通《周易》了。”相传为孔老夫子所作的《易传》(又称《十翼》,因为它分十个部分的内容),对《周易》做了精深的义理阐释,是《周易》广为传播的翅膀。没有《十翼》的《周易》就如同没有翅膀的鸟,是飞不高的,也是活不久的。易经在历史上受到国人广泛而高度的重视,和《易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是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后来由司马迁续写。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孔老夫子所著《春秋》虽然非常简练,却是信史,也就是有根据的,不是瞎编乱造的。孔子“不打诳语”,没有加入自己的观点,或者道听途说的内容,更没有自己随便想象的内容,孔老夫子这种实事求是的著史态度和方法是历代史官的榜样。

孔子真不容易,很高产,他整个后半生带着学生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居然做了这么多学问。而且这些学问大大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做的学问很多,他所做的学问都是关于人的学问,体现出孔子深厚的人文关怀。还有孔夫子那实事求是的做学问态度和直面实现的问题意识,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注:本文节选自《孔子是个好老师》一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