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庄子》:可道非道

 百科知识博览 2017-09-28

道是什么?《庄子·知北游》讲的非常精彩。

知向北方游历。这里的知,是人名,寓意深刻,代表了有心求道的人。

知在玄水的北岸,登上隐弅山的山丘,遇上了无为谓。水以玄为名,山以隐为名;'为'是作为,'谓'是说话,'无为谓'者,无所作为,无所言语也。什么意思?一作为,一说话,就带上了个人的主观意向。所以,无为谓代表了真正得道的人,完全不以主观态度来看待世界。真正得道的人,居住在玄水之畔,隐弅山中,真个是神来之笔。

知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高明的老师,于是急切的问,“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怎样思考才能懂得道呢?如何处世、怎样行动才是安于道呢?用什么途径和方法才能获得道呢?

但是知问了三次,无为谓不做回答。无为谓不是不回答,而是根本不知道回答,因为他就在道中,与道一体,无有分别,你要他回答什么是道,必须有一个不是道的东西相对存在。

知没奈何,只好返回,在白水南岸,狐阕山丘,正好遇见了狂屈。狂屈之狂,并非我们今天讲的非常嚣张的意思,孔子言:“狂者进取也。”狂屈,意谓在追求道的路上非常精进有成的人。知以同样的问题问狂屈。狂屈说:“我知道,我来知诉你。”但是他想说却忘记了想要说的话。

知毫无所得,找到了黄帝,向黄帝请教同样的问题。

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没有用世的心,没有行动才能符合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能获得道。”

知又问:“我与你知道了,无为谓、狂屈二人还不知道,到底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个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像是对的,我与你离道就远了。”

黄帝为什么这样说?无为谓与道一体,所以说不出什么是道,狂屈忘记了什么是道,说明还有个道的观念,才可以忘,所以说“像是对的”。而黄帝说的头头是道,他是以相对的观念来说道,道还差得远呢,所以说,我与你离道就远了。

这个寓言告诉你,道是一个整体,人和万物都在道中,你也在道中。道是绝对,没有一个能与它相对比的东西,所以,你在道中你就说不出道,如果你能说出道,说明你心中有一个与道对立的东西。你心中存有一个与道相对立的东西,你就没办法与道合一,你不能够与道合一,任你怎么说道,你终究没有得道。

所以,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求道就是一天比一天减损相对的杂念,自私的行为,当你体悟到个体与万物合一,自己与道合一,你就到了无为的境界,从而“无为而不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与道相符,自然运作,与时相合之意。

《庄子·知北游》还讲了一个寓言:

孔子向老子请教什么是道?老子说:“你先斋戒,疏通心思,洗净精神,去除智巧。道是深奥难言的,我且勉强言之。明亮光彩的东西,来自黑暗的源头;有形体的物体,来自于无形体的东西;精神来自道;形体来自精气;万物有了形体,然后借着形体代代相生。道,来无踪,去无影,没有门径没有房间,它周游六虚,四面通达中,无所不包。天没有它,不会高,地没有它,不会广,日月没有它,不会运行,万物没有它,不会昌盛,这就是道吧!”

这段话很清楚,道是先天地生,万物之源,而且,道是万物的动力之源。

老子接着说,“道涵容万物而没有遗漏,万物从它获得资源,而不会变得匮乏。道有阴阳二气,人亦是阴阳二气所合成,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只是暂时作为人而已,将来都会返本归宗。”

这是说人来自于道,终归于道,从本源上看,所谓生命,都是阴阳二气和合之物,虽有长寿短命之分,但从本源和归宿上看,又相差多少呢?

“瓜果有它生长的规律,人间社会也有它的秩序,这两者可以比拟,得道的人遇事不会违逆,错过不会执着。协调而能顺应的,是有德的人,遇上就能顺应的,是得道的人。”

这里说,协调而能顺应的,是有德的人,是说后天的一种努力,使其适合于人间的秩序和规则。遇上就能顺应的,是得道的人。是说完全悟道的人,无所思虑,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怎么做都不违反人间的规则。这是两种完成不同的境界。有德的人需要自己的调整,而得道的人,本来就是如此,规则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老子说:“人之一生,象一个人朝门外看,一匹白马飞驰过门缝一样短暂(白驹过隙),只是一刹那罢了。一会儿出生了,一会儿又死了,变化中出生,变化中死去,生物为此哀伤,人类为此悲痛,其实没有必要,这不过是回归本源啊!由无形到有形,又由有形归于无形,这是人们都知道的。这个道理并不是探究至道的人所要追求的,这不过是人们共同的说法罢了。得道的人不谈论,谈论的人尚未得道,明显看见的其实一无所见,辩论不如沉默。道是听不见的,听见还不如听不见,这就叫真正得道。”

道其实不需外求,因为道就在人的身体里面,就在你的周围发生着作用,你起了个心去寻找,把它当做一个外在的东西,这就错了。你明白道不可求,道在你身体之内,你所做的,只是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让一切自自然然的来,让一切自自然然的走,不必迎接它来,也不必送它走,象镜子照物一样,照牛是牛,照马是马,牛走了,马走了,镜里无物,不必留存任何景象。

为什么不要谈论道呢?因为一说道,就不是道。语言是有限制的,任何语言都没办法准确的表达什么是道。理解了这一点,听见还不如听不见,反而真正有所得了。也就是说,你反而不受限制了(这个境界,不经过广泛的听闻和研习、体悟,是达不到的,所以,这句话,只适合于有一定修行的人,一般人不可片面理解)。

谈道最有趣的当是东郭子问道的寓言: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东郭子问道在哪?庄子回答说是无所不在。东郭子请庄子举例,庄子越说越卑下,在蝼蚁身上,在稊稗里面,在屎尿中间…说明什么?道在万物之中,不管任何卑下之物,都有道在其中。既然道在万物之中,所以万物都值得欣赏,比如屎溺,甲壳虫以它为美味,植物以它为养料,而人却讨厌它,不过是以人的观念来看它而已,如果以道的角度而言,屎溺都有它存在的价值,道都在其中起作用。所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有大美但语言无法完全表达;四时运行规律明显,不因人类评议而改变;万物的变化有其定则而不由人类评说),只有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能够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为什么只有圣人能如此呢,因为他没有贵贱高下的区别,以平等的心态来看世间万物。

道在万物之中,但绝不能说万物中有道,道是一个整体,如果说万物中有道,那么,道就成了一个一个的道了。道有两重性,超越性和内存性。道包含万物,万物在道中,是其超越性;道在万物之中,是其内存性。人活天地之间,时时刻刻有道在其中起作用,当有无穷之活力。而且人在道中,生从道来,死随道去,又何有生死之恐惧。所以,道家的智慧,能够解决生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死的问题。但是,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因为说出来的道,就带有语言的限制,以及个人主观的限制。要深刻的领悟它背后的真正的意义,就不是语言能够说的清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