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养老服务将更“偏向”失智失能老人

 汐钰文艺范 2017-09-28

据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910年老年痴呆症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7秒就有一人患上此病,平均生存期为5至9年,是威胁老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本市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本市失智失能老人约为15万人,平均年龄79.49岁,80—89岁的老人最多,占比为43.38%。因为老年痴呆起病隐匿、早期筛查率低、药物等干预不及时等因素,很多老年痴呆症患者病程发展较快,且生存质量偏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下降并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在失智的同时,伴随着失能。随着记忆障碍日益严重,患者会不能独立生活,言语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还会出现精神行为障碍。本市进行的专项调查也表明:本市86.1%的失能老人由配偶、子女或亲属照顾,这些老人的照顾者,平均年龄已达到59.47岁。因为缺少专业照料技能,“准老人”照顾高龄老人,“护理不到位”等问题几乎成了常态。所以,不论是患病老人还是其家人,对于照护的需求日益增加。


2

国办机构智能养老 智能床垫功能多



天津市失智老人康复照料中心作为专门接收失智老人的国办养老机构,在失智老人的照护上起着引领作用。目前,这个中心正在积极推动养老智能化,试行智慧养老应用示范项目。在中心的生活区,走廊两侧都装了扶栏,便于老人在步行或坐轮椅时手扶;廊顶、电梯间、楼梯口安置了摄像头,老人们的一举一动“尽在眼前”。为了推动养老智能化,照料中心启动了智慧养老项目,依托生命体征监测床垫设备,建立起养老安全照护系统。智能床垫虽然只有1平方米大小,可它的功能却不少。老人只要躺在床上,就能在毫无拘束状态下接受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数据的监测,系统还监测老人是否离床或有其他异常状态,并同步在护理站电脑屏幕上显示。当老人发生心率、呼吸或离床时间异常情况,系统会主动报警,及时告知照护员急救,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安全性。


3

今年起 老年人入住 国办养老院需评估



为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群体的切实需要,本市在机构养老服务方面“偏向”于这类老人。从今年起,老年人入住国办养老机构需进行评估,对于失能失智等养老困难的老人,国办养老机构则接收;对于健康老人,则力推其选择居家养老,或是选择社会化养老机构。此举是为了让国办养老机构发挥“保兜底”作用,为最需要的老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本市民政部门将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对入住国办院的老人开展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身体状况以及精神状态,比如老年痴呆、有精神障碍的一些老年人,提早辨别出来后,可以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今年,本市有三所国办养老机构将通过改扩建,新增养老床位800余张。


4

居家照护失能老人 本市启动试点指导



结合失智失能老人的家人急需专业照护技能的需求,本市还启动了“对失能老人居家照护者试点指导项目”。目的是通过培训,让照料者掌握专业的护理技能,提高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项目执行团队由本市鹤童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失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护者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面对面、一对一的示范指导,并根据不同家庭的需求免费发放生活护理用品。目前,这个项目正在扩大社区试点范围,力争未来在全市全面推开。

撰文/任悦 李海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