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蜜盐:教育的慈悲与力量

 天下知仓 2017-09-29




张文质


作者简介张文质,河南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践行者,著有家庭教育类专著《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奶蜜盐》等。


摘要: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偏重方法而不从生命本身的规律、内涵方面去研究孩子、教育孩子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影响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是生命中的“奶”“蜜”“盐”三大核心元素,只要父母在相应的阶段给予孩子足够的“奶”“蜜”“盐”,孩子就能在身心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生命内涵;“奶蜜盐”;家庭教育定律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14-04


任何好方法,都支撑不起一个生命的成长

在太过于注重方法论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今天,很多父母沉浸在关注各式各样的育儿方法中,而忽视了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地方——家庭教育就是生命教育,使一个生命成长的力量,是由内而外的,而非外部强加的。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父母学会了多少方法,而是你对家庭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正确理解力有多强。《奶蜜盐》将带着迷茫和探寻中的父母们,重新去理解亲子关系,把一直被矫枉过正、被我们复杂化的观念,重新扶正、复原——这是阻断很多孩子成长问题的产生、解决很多棘手问题的关键。

《奶蜜盐》一书,以英国精神分析学大师温尼科特、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等人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跨越了中国18个省市,深入到上千所中小学,与家长、孩子倾心交谈的实践为研究基础。本书中“奶”的源意义,就是母乳,母亲的奶水,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最充足的父母之爱;“蜜”的源意义,就是甜蜜的蜜,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所需的一些爱抚、鼓励、赞美;“盐”的源意义,就是盐巴的盐,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正常的各种历练。我就是想要通过这三个字呈现家庭教育的第一定律。这个第一定律是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的。这个“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父母”,就是不管你处于何种社会地位,不管你的文化程度如何,不管你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可包括进去。其实,家庭教育中,把一些核心问题解决好了,孩子的成长就不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方法了。

在今天,可以说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一方面,表明了我们新一代的父母们,正在育儿这件事上逐渐趋向理性化和科学化,这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这种重视又化为对孩子成长的担忧与焦虑,在担忧与焦虑中,越急切越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法,从而造成事与愿违的家庭悲剧。

长期以来,父母们的家教视点都放在找到什么样的方法上,而铺天盖地的育儿书,也在用各种招式来解决父母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此这般,一种方法对应一种问题,看似玄妙,实则无用,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有害。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你消灭一个个问题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源处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不从父母自身反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类似的问题会像被施了魔咒一样重复出现,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那些方法就统统失效了。

我一直在思考,要从根源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的源头在哪里?除了在一些育儿书上找方法,我们父母最需要做些什么?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正确理解。虽然家庭教育话题的火热已经延续了很久,但我认为对家庭教育的本质有正确理解的人并不多。一方面,家庭教育就是最不折不扣的生命教育,你要承认生命中所有的不美好、不完满、无可奈何都会存在于孩子的成长中,存在于你教育孩子的历程中。而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处在功利化的状态里,处于对孩子近乎苛刻的期望状态里,“掩耳盗铃”地认为自己的教育一定可以达到完美,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合乎自己的预设。这两方面,无疑会构成一对矛盾,这矛盾就是家庭教育中频频出现问题的原因。究其原因,在于大部分父母对生命的无知。

当然,我并不是在散布一种消极的观念——你对生命的际遇与不确定毫无办法。相反,我愿意让你在对生命本身特质的思考中,获得一种教育的慈悲之心:在认识到孩子必定会遭遇生命的各种不完美的情况下,以一颗含而不露的同情之心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对生命本来的真实面目视而不见,试图用你所认同的功利的思维和行为去干扰甚至破坏孩子的成长。

抛却功利的育儿观,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

要想从根源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父母们需做两件很简单的事:一是从生命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多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发育成长”;二是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教”。在这些反思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追本溯源找到问题出现的最初原因——而不是去照搬别人的方法。我认为,抛却功利的育儿观念,从生命成长的本质需要去还原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父母们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孩子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奶、蜜、盐”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从何而来?我们给得够不够?

其实,家庭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不在于“教育”,而在于父母们“敢于”还原家庭教育本应有的面目,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就让它这样。把人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到成长的“奶、蜜、盐”这件事变得容易,就会使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言传身教是最自然的一种模仿,是教育的本身。这个教育是最日常化,可能也是最省心的。但这样自然的引导(像是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

从行为习惯教育的角度说,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重要的,它甚至比你有意识和孩子讲的那些道理更重要——这是最自然的学习,孩子看到的是父母具体的人。陪伴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直接的传导方式,可以直接传递一些父母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它往往会表现为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它的情景与氛围会让人终生难忘。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骑在父亲脖子上和父亲一起游玩时,听到父亲轻声说的那些人生最粗浅的常识,往往比他一生所学都要重要。反过来,你也可以想想,你如果把孩子过早交给别人陪伴,别的人实际上也在以他的价值观,或者说他所认定的有价值的方式去引导他。而教育家洛克说,你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最后还要说一点,以家庭为中心的陪伴还意味着,父母也可以通过自己与孩子朝夕相伴判别孩子的一些行为——尽管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但父母不会过于担心,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辨别力来确认孩子这样子是不会有问题的。

不幸的是,从生活状态上讲,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观念,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居家观念对抗。比方说,对于亲子关系,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到外面工作,总是会想这个行为是在顾及大义、顾及社会,反而把家庭,把个人,把孩子,放在一个特别特别不重要的位置上。我们相当长时间都认为夫妻异地分居,和孩子分离,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做出的很可自豪的自我奉献。

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它跟体制化的文化有很大关系。你要修复它,还是很困难的。但自省、反思一定要从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身上开始。

我也常常思考,为什么在农耕文明占据社会文化形态主导地位时,家庭教育会简单一些?这样的现象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在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中心的生活模式,父母子女以一种自然的状态生活在一起的情况,是孩子不出现大问题、家庭教育没那么多复杂问题的原因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农耕文明时代的所有育儿方式都是合理的,从观念上来说,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就缺少独立的儿童概念,也没有独立的关于生命需求的概念,而仅仅把孩子看成未成年人,看成一个“小儿”,认为他还没长大,忽略他的生命本身就有独特的需求。这种独特的需求在早期的时候,是不可或缺的,是不能由任何人所替代的。事实上,即便是个刚出生的婴儿,父母对孩子爱的满足越充分,这个孩子越不会有饥渴感,他的生命成长就越舒展,越自然。所以,为什么强调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呢?作为爸爸、妈妈,他们营造了有某些特点的家庭氛围,而孩子凭着生命的本能直觉,是可以感受到家庭的这种氛围的。

这种对一些家庭教育本真面目的还原,让好的教育的实现有了可能性,有了基本的条件。如果抛弃这样的一种常识性认知去谈家庭教育,谈怎样培养孩子,都是空谈。当然,我们要还原的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不止这些,在《奶蜜盐》这本书中,还谈及诸多方面的此类问题,包括育儿思维的还原、育儿观念的还原等,此不赘述。

“够好”的父母,给孩子最强的成长力量

当父母们认识到一个生命的成长,并不能按照任何人的规划进行,也很难符合你的期望时,就不会对种种无能为力的事愧疚,也不会苛责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你意。这种透彻生命本质的理解,让父母满怀同情之心对待自己、对待孩子、对待孩子的成长,安心去做仅仅“够好的”父母。而恰恰是这慈悲之心,恰恰是“够好的”这种“低”标准,让父母们少了教育的功利之心,多了些平和与包容,多了些反思与自省,这正是孩子获得“奶蜜盐”的最好条件,正是孩子形成成长内驱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全孩子的最好途径。

有一些父母特别爱孩子,他们就想做完美的家长,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反而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焦虑,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一种过分的担忧,这些焦虑与担忧完全打破了家庭教育所需的一种平衡力,从而造成家庭教育的失败,甚至酿成悲剧。英国学者温尼科特说,我们不一定要指望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母亲(父亲),做完美的父母是很难的。他还提出另外一个概念,就做一个“够好的”家长,便非常不错了。我想他这个“够好的”,是指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的;几乎所有的父母只要意识到,就可以做到的,这可以算是“够好的”。但家庭教育中,有太多父母在功利观念的诱导下,越过了“够好的”底线,去追求不可能的“完美”,最后变成“最差的”“失败的”父母。

对于父母而言,怎样做才能达到“够好的”标准?它起码包括心智的成熟、有能力去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不把自己的阴影留给孩子,等等。

比如,我认为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们要认识到很重要的一点:你是不是有资格做父母?或者,你是不是真的愿意做父母?这问题听起来有点凌厉,我想要通过这个有些冷酷的提问来让你明白:做父母,你心智的成熟比起身体的成熟,其重要性一点都不能被低估。作为父母,其实你对孩子知识性的教育帮助,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对一个父母而言,心智的成熟、精神的饱满、责任意识的明确,可能会持续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一点,在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是很少谈及的。

心智成熟的父母,更能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一代一代人的改善也是特别需要有耐心的。这样的一种耐心,本身就是一个很具建设性的态度,不管孩子现有的状况是怎么样,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能够针对他自身的问题去慢慢改善他,而不是苛责,或者出于私心强迫孩子。一方面,当然,最重要的要给孩子更积极的鼓励,让孩子有好的性格,让他更快乐,更善于快乐,更能享受自己的快乐。另一方面,也让他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甚至理解自己某些方面不如意、某些方面身处下风、某些方面是难以改善的。这样的成长帮助,是温情的、有效的、充满慈悲力量的。

再如,你是否意识到一个好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我现在总是很愿意回到自己的乡下,自己出生的地方,特别是很愿意坐在院子里,听听鸟的叫声、鸡的叫声,在那里喝喝茶、看看书、聊聊天、发发呆……可以这么说,不仅家庭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起点,也不仅是人的精神需要家庭来塑造,家庭对一个人的意义可能也是终身性的,它一生都会给予你营养,一生都会帮助你作自我调整与改善。 

在幸福、温暖的家庭,在充满了爱的欢乐、充满了对新生命期待的家庭,孩子生下来,他那种脸上的笑意、生命的舒展形态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一个冲突不断、恶语相向的家庭,孩子表面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有一些麻烦会埋伏在他心里,长大之后他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可能会从他长大之后所遭遇的或者是偶发的某一些事件里去寻找原因,但常常想不到(更多的是意识不到)有些孩子的麻烦是出在生命的源头处的,是出在孩子早期生活的家庭里的。日本的一个学者河合隼雄说得挺有意思:有的家庭会帮助人,孩子好似一生都受到祝福一样,成长得很顺利,不断得到元气,从而元气充沛,不断地有成长的动力。另外,也有一些家庭,会促生精神疾病,这样的家庭肯定是有问题的。

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我们作为父母,自己调整、自己改善、自己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力,提升自己跟他人、跟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力,眼界就会更宽一些,心理就会更达观一些,生命就会变得更从容些。而这些基于对生命理解的仁慈、宽厚,也肯定会影响到孩子。这种父母,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奶”“蜜”“盐”,而我相信,这样的父母教育的孩子,一定能找到一种能够真正促进他成长得更好的、来自于他身体内部的生命力量。

结语

在最后,我要提一下《奶蜜盐》一书中谈到的“生物疤痕”这个重要概念。这个观念恰站在教育“慈悲”的对立面——所谓的“生物疤痕”,就是说一个人在童年里面,所受的挫折、伤害、羞辱、辱骂,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恢复的伤疤一样,它一直留在你的心里,并且会在你成人之后,包括你做父母之后,成为你很多行为——比如说粗暴行为的一个源头。这种粗暴的力量,会在你不自知中,对孩子产生很深的伤害。如果一些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总是搞不好,就要更多地去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去回忆、去了解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包括你所受的一些伤害。这些做法是有助于父母克制能力的培养的——至少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像这样的反思,在刚刚做父母的时候,或者在准备做父母的时候,有必要去做。等孩子稍微大一点,这个问题就太难改变了。同时也要注意到,改善是可能的,但又是很困难的,需要你有非常大的毅力去坚持,还需要你有以此提醒自己、控制自己的意识。

责任编辑:杨孝如


Milk, Honey and Salt: Benevolence and Power of Education


ZHANG Wen-zhi

(Research Center of Life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China)


Abstract:  There exists a very common phenomenon in China’s family education in terms of stressing the approaches to studying and educating children while ignoring the rules and connotations of the life per se. Three core elements affecting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ir lives are “milk”, “honey” and “salt”, and so long as parents accord their children adequate “milk”, “honey” and “salt” at the corresponding phase, they can attain healthy developmen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Key words: life connotation; milk, honey and salt; family educational la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