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寻找育儿宝典?算了吧,先来认清教育的本来面目!

 潇寒轩 2017-10-29

导读



要想从根源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父母们需做两件很简单的事:

一是从生命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多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发育成长”;

二是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反思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教”。

在这些反思里,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

追本溯源找到问题出现的最初原因——

而不是去照搬别人的方法。

我认为,

抛却功利的育儿观念,

从生命成长的本质需要去还原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

父母们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体验。

孩子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奶、蜜、盐”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它们从何而来?

我们给得够不够?

       其实,

家庭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事情,

实际上不在于“教育”,

而在于父母们“敢于”还原家庭教育本应有的面目,

它本来就是这样的,

就让它这样。

把人还原到最自然的状态,

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父母要注重对孩子的陪伴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

就会使得到成长的“奶、蜜、盐”这件事变得容易,

就会使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

言传身教,

变成可能。

言传身教是最自然的一种模仿,

是教育的本身。

这个教育是最日常化,

可能也是最省心的。

但这样自然的引导(像是不教之教),

同时也是最有力量的,

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的



从行为习惯教育的角度说,

父母的日常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也是最重要的,

它甚至比你有意识和孩子讲的那些道理更重要——

这是最自然的学习,

孩子看到的是父母具体的人。

陪伴还有另一层重要的意义,

在于它是一种直接的传导方式,

可以直接传递一些父母认为有价值的东西,

它往往会表现为一种人性的自然流露,

它的情景与氛围会让人终生难忘。

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骑在父亲脖子上和父亲一起游玩时,

听到父亲轻声说的那些人生最粗浅的常识,

往往比他一生所学都要重要




       反过来,

你也可以想想,

你如果把孩子过早交给别人陪伴,

别的人实际上也在以他的价值观,

或者说他所认定的有价值的方式去引导他。

而教育家洛克说,

你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

当孩子形成习惯了,

你再想改变他,

就太难了



还要说一点,

以家庭为中心的陪伴还意味着,

父母也可以通过自己与孩子朝夕相伴判别孩子的一些行为——

尽管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

但父母不会过于担心,

因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辨别力来确认,

孩子这样子是不会有问题的。



      不幸的是,

从生活状态上讲,

在某种程度上,

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观念,

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居家观念对抗。

比方说,

父母把孩子留在家里,

到外面工作,

总是会想这个行为是在顾及大义、顾及社会,

反而把家庭,把个人,把孩子,

放在一个特别特别不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相当长时间都认为夫妻异地分居,和孩子分离,

都是为生活所迫而做出的很可自豪的自我奉献。

中国人为什么会接受这样的生活状态?

它跟体制化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你要修复它,还是很困难的。

但自省、反思,

一定要从我们年轻一代的父母身上开始




从观念上来说,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

就缺少独立的儿童概念,

也没有独立的关于生命需求的概念,

而仅仅把孩子看成未成年人,

看成一个“小儿”,

认为他还没长大,

忽略他的生命本身就有独特的需求。

这种独特的需求在早期的时候,

是不可或缺的,

是不能由任何人所替代的。

事实上,

即便是个刚出生的婴儿,

父母对孩子爱的满足越充分,

这个孩子越不会有饥渴感,

他的生命成长就越舒展,

越自然。



       所以,

为什么强调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呢?

作为爸爸、妈妈,

他们营造了有某些特点的家庭氛围,

而孩子凭着生命的本能直觉,

是可以感受到家庭的这种氛围的。

这种对一些家庭教育本真面目的还原,

让好的教育的实现有了可能性,

有了基本的条件。

如果抛弃这样的一种常识性认知去谈家庭教育,

谈怎样培养孩子,

都是空谈




当然,

我们要还原的家庭教育的本来面目,

还不止这些,

在《奶蜜盐》这本书中,

还谈及诸多方面的此类问题,

包括育儿思维的还原、育儿观念的还原等,

此不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