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秋季高发流感,中医治疗优势显著,这招值得家长学习!

 滕飞115 2017-09-29


秋季气温多变,天气的变化已让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比往日增加了一半。家长们是否意识到流感肆虐的季节又将悄然而至。流感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我国几乎每年春秋季都会有范围或大或小的流感流行。

有专家认为,感染流感的最高人群是学龄儿童,也是流感的主要传达者。流感流行时首先感染集体生活的学生,大量的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及谈话而传播,学生将病毒带入家庭,造成家庭成员感染。

儿童的发病过程与成年人相似,但某些方面,尤其是发热经常较严重;其他症状如呕吐、中耳炎和假膜性喉炎则较为常见。婴儿流感症状不典型,可表示为高热惊厥、呼吸道梗阻等。

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好发于秋季。通常由打喷嚏或咳嗽的飞沫传播。


人得了流感后,症状会突然发生且在数小时内恶化,发高烧,体温可达39℃以上。两眼胀痛,四肢疼痛,疲乏,有时眼结膜充血,鼻塞、流鼻涕、咽喉干痛。儿童常有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甚至发生惊厥。


流感的症状对婴幼儿、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者的生命更是威胁。

那么在流感高发的季节,家长如何给宝宝做好防护呢,今天就给家长们支几招~

1、有发烧症状千万不要捂汗

当孩子患上流感,一般会表现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打喷嚏等症状。其中孩子的体温可能是家长们最担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尤其是三岁以下的宝宝。


如果幼儿发热体温过高时,千万不要捂汗。很多令人痛心的例子,都是年轻的父母没有经验,在宝宝发热时裹得严严实实,说是出一身汗就好了,结果体温飙升,宝宝抽风了。


幼儿和成年人不一样,体温调节系统还不完善,“捂汗”的做法不适合幼儿,但是可以多喝水,这是管用的。在晚上的时候,发热容易引起体温飙升,所以夜间的时候对的孩子还是要注意体温监测。如果体温骤然升高,对四五岁以下的幼儿可以适当地选择喂食退烧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则尽量采取物理降温,防止惊厥。

2、不要随便给喂止咳药

当孩子患上流感还有一个常见的症状就是咳嗽,咳得严重会把吃进去的食物都吐出来,或者晚上咳得大人、小孩都睡不好。这时,家长容易心急地给孩子喂止咳药。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这里存在一个危险:当孩子吃了止咳药不咳嗽时容易给家长造成一个假象,以为孩子病好了,但其实感染还在继续,这就有可能引发孩子更加严重的肺炎,或者其他下呼吸道感染。


用止咳药要选好时机,注意药量。比如在饭后可给孩子使用一些止咳药,防止因咳嗽严重而将食物吐出;在睡前也可给孩子服用,让他能安慰睡着。


此外,不要轻易给孩子使用抗生素,除非是确定有并发的细菌感染。就算用抗生素,也要遵医嘱,不要自己乱给孩子吃。

3、得了流感后的护理方法

让孩子多休息。休息好,孩子才有足够的体力对抗疾病。多给孩子喝水,喝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咽部细菌的冲刷作用,防止细菌感染,也能补充孩子发热出汗丢失的水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孩子时总是胃口不好,这时不要强行喂一些“营养的食物”,例如大鱼大肉。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平时也要注意维生素的摄入,才能保证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


温馨提醒:

预防流感是每年秋冬季节的必修课。流感的传染力强,对正在发育中的宝宝危害大,妈妈需要提前帮孩子打响健康防御战。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直接的办法。接种疫苗后,可以减少流感的发生风险约80%。


如果家里大人得了流感,最好隔离,尽量避免与孩子接触,尤其是患病前5天传染性最强的时候。更要远离宝宝。除了患病的家人避免和孩子接触外,其他家人在此期间也要做好防病措施,比如接触孩子前先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接触病毒的机会,不公用茶杯、餐具等。

中医治疗流感的优势


中药在消除流感患者症状、提高患者抗病康复能力以及防止并发症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流感主要侵袭人体上呼吸道,造成上呼吸道细胞被严重破坏,且易引发肺炎、败血症、心肌炎等并发症。针对流感的这一特点,

中医推荐“三豆粥”预防流感


材 料:赤小豆、绿豆、白扁豆各30克。

做 法:洗净,加水500ml,煮熟食用。

功 效:

赤小豆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之功;

白扁豆具有健脾和中,化湿解暑之功;

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效。

三豆合用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适宜人群:适宜一般人群预防及与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