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故事:道不拾遗

 A芝兰之室 2017-09-30


道 不 拾 遗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也作“路不拾遗”、“路无拾遗”。“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


近义词:路不拾遗

反义词:打家劫舍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


译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子产下朝后,经过五年的政事经营,国内没有盗贼,路不拾遗。” 《战国策·秦策一》:“一周年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



典故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一年以后,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人们不随意拿取,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


后来,民间的时候也流传着一些小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举例


全国解放后,社会秩序大大好转,许多地方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道不拾遗,正是社会治安良好的最佳写照。


这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事,在我们村可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回顾


久假不归

瓜田李下

投木报琼

杀彘教子

惩忿窒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