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和文化的概念 “科学”,是分科而学的意思,是认识世界的实践方法,走的是唯物主义路线,和“自然哲学”互通。广义来讲,“科学”是指一切客观现象的“合理解释”。通俗来讲,科学不是信仰,而是拿证据说话。 而“文化”,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区域活动“精神、物质”形态的统称。“文化”,具有广泛的知识性,并将之活学活用与根植内心的修养,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涵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信仰”和“传承”,是“文化”的精髓。 二、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再列举几个有趣的现象: 1、对于发烧,“西医”认为要“冷敷降温”,并要输液降温杀菌;而“中医”认为要“热敷捂汗”,“扶阳”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抗菌杀毒。 2、中国人几乎“什么都吃”,但也有各自地方文化:重庆“夏吃火锅”,北京“冬吃雪糕”;湘川“无椒不饭”,桂粤“无汤不餐”。中国大街小巷各种“腌炒炸泡”食品“横行”,臭豆腐、油条、炸油团、腊肉、麻辣烫、鱼露(虾鱼生汁)、鱼生......世界流传中国人“以毒攻毒”“百毒不侵”的“神话”,“吃了五千年还这么健康”,以至于连西方营养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垃圾食品,只有垃圾吃法”。正所谓“物竞天择”“合理饮食”,“适则宜,过则疾”。 3、砒霜(三氧化二砷),是毒药,张亭栋(血液病专家)、陈竺(前卫生部长)等中医却用它来治疗白血病。2016年,陈竺团队因用砒霜治愈“APL”(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而获得美国血液学会(ASH)颁发的欧尼斯特·博特勒奖。 通过“科学和文化”概念和这几个现象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凡是没有绝对”,“科不科学,文不文化”不是可以简单定义的,要放在特定环境、特定文化中具体分析。只能说中西文化各有千秋,中西医各有所长。 三、“西医” 所谓“西医”,通常所指西方国家的医学。现代社会里发展的西医学,该学科的完整名称是“近代和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该学科是近代西方的学者们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而且这门医学体系就是当今我们常说的“西医”。“西医”在中国曾被称为“新医”,与“旧医”(中医)相对立。因此,“西医”更准确说法应该叫“现代医学”。 而“西医”,还延续西方古代的“四体液”理论【血液(blood)、粘液(phlegm)、黄胆(yellow bile)和黑胆(black bile)】,与中医的“阴阳五行”很相似。现代医学的诊断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四、“中医” “中医”,是指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症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目的。 “中医”除了中医药的药效之外,其实更偏重“调理”,通过获得自身免疫力的提高来实现“自愈”目的。而免疫力提高不单止是身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情绪问题。近年来,西方社会认为很多疾病都附带有各种疾病心理隐喻问题(见《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的,所以中医在某些“疑难杂症”上有效就不奇怪了。而某些医者一上来不详问病情和症状,更依赖拍片、透镜等医疗器械诊断,“头疼治头脚痛医脚”,哪个药水见效更快选哪个,滥用抗生素,导致“超级细菌”生成,无药可治。“见到病因即认为解脱”,见不到或效果不好“悲观丧气”“吓死人不偿命”......而中医“望闻问切”的人文关怀,不管治不治好病,也给患者以战胜疾病的无限希望,从而提高免疫力,即使不发生“奇迹”,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西医”现在开始向“中医”的“整体论”学习了,而中医现在也开始向“西医”的现代化迈进了。前卫生部长陈竺说:用砒霜治愈白血病,就是中医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的契机。所以如果简单从科学或文化角度来判断“中西医”,显然已经“过时”了。 中医是人类医学文明的典型代表之一,发展潜力巨大,无可替代。比如现在医院外科有的用马铃薯来消肿,车祸撞伤有用人奶来祛淤,小儿推拿是治愈婴幼儿发烧的好方法,“扁鹊五豆”亦可以退烧......至于“三伏贴”“冬病夏治”、红薯防癌、玉米防糖尿病、淮山防“心血管”疾病、“五行汤”减肥养生等等这些“文化传闻”“科不科学”,“问下街坊邻居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