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蒿素,让中医站在新的起点上

 知识拾趣 2015-12-14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在举国庆贺这一我国科学领域诺奖“零突破”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贯挺中医的,认为这是古老中医“老树发新芽”,中医这一在西医东渐后就不断被边缘化的民族医药学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吐槽中医的,则认为青蒿素不等于青蒿,青蒿素的成功与中医“风牛马不相及”,中医不必也不能拿青蒿素往脸上“贴金”。两种观点相持不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让人莫衷一是。

    事实上,中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不仅只是一种治病疗疾的手段,更是一种融合易理术数、养生练气的医学文化。中医文化源远流长,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医层出不穷,砭、针、灸、导引、按跷、中药等中医治疗方法各擅胜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巨著博大精深,“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者仁心”“医者意也”等观念深入人心,中医不愧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对中国人祛病疗疾、养生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相较于欧洲中世纪在黑死病围城肆虐下的大面积死亡,中医,始终庇佑着炎黄子孙战胜疫病的肆虐,让华夏一脉承续至今、绵绵不绝。

    然而,自近代以来,国人从最初对西医的犹疑、戒惧,逐渐转变为“全盘西医化”,加之,中医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什么“药引子是原配的蟋蟀”之类的故弄玄虚,让渴望以文学来疗治国人心灵宿疾与精神重症的鲁迅先生也对之嗤之以鼻。近代以来,俞樾、孙中山、梁启超、陈寅恪等启蒙者都对中医的医学理论、医学疗效存怀疑批判态度,民国时甚至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废止中医案”,对中医的质疑始终成为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无视中医的实际疗效,简单粗暴以科学之名否认甚至贬斥中医,但中医依然茁壮成长的遭遇相似,藏医、蒙医、苗医等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医药学同样“天生丽质难自弃”,你信或不信、懂或不懂,依然兀自花开,“野百合也有春天”。

    西方文化重分析、尚理性,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医能够清晰地说出一二三,“小白鼠”实验的可查可考,让其容易信服。而中国文化重综合、尊灵性,中医五行藏象学说之高深、“浮沉滑数迟涩”的脉象诊断之微妙,故而在科学实证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医理论确实让人感到玄妙有余、难以置信。国外电影《刮痧》便反应了这一中西医疗文化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

    而今,青蒿素得到了国际名列前茅科学奖项的青睐,这种中草药与西医技术和标准结合获得的抗疟疾药物临床疗效十分显著,得到了全球认可。这充分说明,青蒿素的“扬名立万”是中西医互相碰撞结出的一朵奇葩、是一次有益的成功探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西医之法提炼萃取中医药之精华的相得益彰,有力说明了中医的无限可能。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的认知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剔除笼罩在中医身上的神神叨叨,破除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现代化的中医是完全可以也应该与西医共同为人类的健康福祉携手并进、互补长短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的众望所归与青蒿素的大放异彩,将是中医从新出发、走出世界的一座界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争论止息,拭目以待中医璀璨光芒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湘西自治州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请自行核实有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