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解的天书?再论中医中药

 wlr6688 2019-05-23

从来都对中医中药怀有莫大的至诚,觉得那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更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医中药在中国近代史可谓是历尽坎坷之路,几千年的经验医学被扣上不科学的帽子,能走到今天极其不容易,今天的正统科学已经是相当的发达,无论是化学分析、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分支都达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就是不能让所谓的科学来确定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有效性?

无解的天书?再论中医中药

科学是什么?未知的、不能确定的就不科学?就是伪科学?那科学的定义太狭隘了吧!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正是在不科学,伪科学的摸索中前进的结果;你百度一下人体的组成成分,科学会告诉你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元素,有多达八九十种元素,乃至各个占的百分比都可以算出来,但这些元素到底怎样的机制,化学反应去组成一个人就没法搞清楚了(这或许又涉及到生物技术方面了);这就是现代西医西药的真面目,既认识的深又认识的浅;西医认为一切物质的成分都是可分析的,一切物质的成分都存在某种化学反应,存在相互作用,反作用,抑制,反抑制;秉承这样的机制找出其相连相关原理,现在治疗癌症的药物几乎都是这些原理;在这里不否认西医对人类的贡献,更不否认西医伟大的一面,特别是抗生素和疫苗方面!但西医是否太有局限性了,因为现在西医能真正找到某种疾病致病的机制,并能研究出相应有效的药物来治疗的真的不多,有的只是大概性,可能性,或者误打误撞(有名的”伟哥“就是误打误撞的发现的),西药的双盲实验也只是一种概率高一点的大概可能;人类现在已认识的疾病有好几万种,能治好或者能有效控制的其实并不多,大多数不太熟知的疾病都是依靠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去抗击的。

无解的天书?再论中医中药

回到中医中药,照上面解释的那样这么说中医中药不更是一种大概性,可能性的医学,连中医自己都讲不清楚中药的治病药理;是的,中医中药也是一种概率性医学;那为什么中药就是不能象西药一样形成自己一套完成的药理体系呢?把其成分,治病的原理,机制讲清楚,上市之前也来个双盲实验呢?在这里就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一、从中药解析出来的化合物还是我们所认知的中药吗?高规格的现代实验室拿我们最熟知的”板蓝根“解析出来多种化合物,拿这些化合物来研究其是否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之功效?最后得出的结果竟然是这些化合物没法确定有否此功效;为什么呢?那我们再来看看屠呦呦教授看了古籍中医书从中药材青蒿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为什么屠呦呦解析出来的青蒿有用,可以治病?而板蓝根那边是无法确定?这就涉及到更层次的化学解析了,这个可能短时间内没人可以回答,但可以确定是板蓝根却确实有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利咽等疗效;这是经验医学不容易置疑的结果!那请问从中药材青蒿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青蒿素还是中药吗?已然不是中药了,它已经归纳到西药的范畴了;在这里可否依据上面的个例大胆的假设一下:人类科学发展到今天,西医学发展到今天,连摸中医中药屁股的资格都没有;因为现代科学现在没有解析单味中药能力,也可以说没法找到正确的解析方法,即使解析出来了也不知道其用的解析方法对不对,是否解析出来的化合物已经没有疗效,被破坏了,现在还是说单味的中药,你见过哪个单味的中药可以治疗,那复方的中药呢?中成药呢?还解析?那成分的复杂性是无以伦比了,多一味药,少一味药又如何,多两克少两克这味药整个复方的疗效又如何?那可能需要量子计算机来进行量子解析了!

二、中药为什么必须要尽可能的保持其天然的属性?因为中药必须直接以原生的药物入药,这样才能性味归经、才可主升降沉浮,才有四气五味;而且每个地方的气候,人的体制,饮食结构,都决定药材的属性,更决定的疾病的属性;你看这些东西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析吗?

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你觉得双盲实验有必要做吗?可以做吗?中医中药肯定有其糟粕所在,这一点不敢否定,但中医中药所具有天然属性,生命属性是人类现在远远无法去理解的,而现代科学又无法正确的解析中药的成分;还非要中医中药给出一个合乎科学的流程与机制,不觉得人类所谓的科学太自欺欺人了吗?

我们有个成语叫”表里如一“;可以说西医是”表“,中医是”里“,西医有其可取的地方,因为它是这个阶段正统的科学性医学,中医更有需要深切研究的东西,因为它是人类经验医学仅存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它的秘密还没法被打开,希望有一天中西医能彼此做到表里如一吧!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