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本科课程评估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远远地凝望 2017-09-30

摘要: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而课程评估是推动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北京联合大学以对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为切入点,分析了课程评估的理念、原则,以及进行课程评估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课程建设;本科教导审核评估;课程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改革是提升质量的必由之路,但“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课程、改到痛处也是课程”。因此,提升质量的根本是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通过课程评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界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课程评估的必要性

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与改革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实施课程评估,可以把握学校课程建设整体状况,对课程发展态势进行诊断和评判,为改进教学提供准则,为教学改革方案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出台提供依据。二是课程评估指标对课程建设具有引导作用。通过评估可以促进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将课程放进人才培养体系中进行系统性反思,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任务,明确各自在课程教学和课程发展中的使命和责任,增强质量保证意识,共同推动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课程评估作为学校自我评估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的基础,课程评估机制的确立可以强化日常教学过程管理,推动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常态化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规范化。四是课程评估顺应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发展趋势。自我评估已被正式纳入高校评估制度体系,课程评估是自我评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展课程评估可以夯实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丰富完善高校自我评估体系。

课程评估方案的研究和实践

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提出要建立课程评估机制。2014年,为推进“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学校开始进行课程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并率先对全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进行试评估。在试评估的基础上,结合“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对课程评估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课程评估的理念

2011年,学校率先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引入到“2011版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制定中,并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修订中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为确保该理念在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中有效落实,学校又将该理念引入到课程评估中。

在课程评估中,“成果导向”强调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它要求一切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课程设计都围绕预期的学习成果来开展,关注学生课程学习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持续改进”强调课程教学与建设是一个闭环系统,关注课程内涵的提升和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强调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实现如下功能:一是持续改进课程教学目标,始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要求,始终符合毕业要求;三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始终符合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建设与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都要以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要求从传统的强调对学生管理转变为对学生的指导与服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以及课程对学生成长和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撑性评价。

2.课程评估的原则

参照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的特点和原则,结合学校多校区办学实际以及课程管理的现状,确定了课程评估的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即学习成果)为导向,聚焦于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二是坚持目标、过程、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既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检查评估,又对教学过程和条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检查评估,综合评价课程质量。三是坚持过去、当前和长远效果综合考虑。既要对课程教学的过程和状态作出评价,又要对课程的持续改进提出要求。看“该说的是否说了、说了的是否做了、做了的是否有效、无效的是否改了、说做改是否记了”。四是坚持专家评课和学生评课相结合、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关注专家对课程的评价,而且更关注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评价;不仅注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而且更注重课后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指导、课外教学要求实现情况的评价。

3.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对照教育部的本科审核评估范围可以看出,与课程相关的审核要素主要有培养目标、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课程资源、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8个要素。其中,“培养目标”主要通过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对毕业要求的实现情况予以体现,教师数量与结构、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课堂教学等审核要素则均需要通过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得以体现或支撑。参照教育部的审核项目,学校确定了包括:教学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质量保障6个评估项目;课程定位与目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投入、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课程考核、课堂教学质量、学习效果、课程反思与持续改进14个评估要素;课程目标、教师数量、学历结构、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等24个评估要点的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同时,根据各评估要点对课程质量的影响度,我们将其中8个要点列为核心要点。每一项评估要点分成了A、B、C三个级别,并列出了各自的标准,课程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60分≤课程评估总分<85分,且核心指标均为B级以上的为合格课程;课程评估总分≥85分,核心指标均为A级,其他指标不得低于B级的为优秀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注重课程评估范围与本科审核评估范围的一致性,相关项目、要素或要点能相呼应或支撑。例如:在课程目标这个项目下,强调各门课程及其教学环节要与毕业要求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毕业要求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要建立起对应关系;强调对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要求该课程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要有贡献。再如: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强调教师的数量和结构要满足课程的基本教学需要,要求提供课程的教师配备表作为证据材料;对教师专业教学水平,要能提供证据材料;教师教学投入问题通过课程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考察。课程资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所以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教材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情况等都是课程评估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过程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体系设计以及课程大纲的制定和执行,要求课程教学内容要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要求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重视备课、讲授、 讨论、作业、答疑、考试等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科学、多样化考核方法改革,坚持教学过程的考查与学习效果的考查并重,强调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过程性考核;拓展教学过程内涵,强调课外教学要求执行情况的考察以及对学生辅导、答疑、作业批改情况等的考察。在质量保障部分强调对课程的反思与持续改进。

4.课程评估的过程和方式

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课程评估采取分步实施、分工负责的方式。学校教务处负责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评估工作;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评估依托学院进行,学校教务处组织抽查,学院将评估结果及自评报告等报教务处备案;选修课程由各教学单位自行组织,选修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各单位参照学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自行制定。

课程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级别。不同评估要点分别对应不同的评分方式:第一类是根据所掌握的客观数据进行评分,包括教师数量、学历结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及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学生评教、学生成绩5个要点;第二类是专家通过现场查看、座谈进行评分,包括教学水平、教学态度与教书育人、教学文件、教材建设与选用、网络资源建设和使用、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研究、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组织、课外要求与辅导、布置及作业批改、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课堂教学质量13个要点;第三类是通过主观汇报答辩进行评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手段、课程反思与持续改进6个要点。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在评估方案中明确了要提供的支撑材料,以及专家重点查看的内容和材料。

评估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课程负责人撰写自评报告。各单位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参评课程组织专家随机听课、学生评课。第二阶段—组织专家到现场查看课程大纲、教案、试卷等文档资料。第三阶段—组织召开答辩评审会,相关负责人就课程建设相关情况进行主观汇报答辩。为促进教师对于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反思,在主观汇报答辩环节,要求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汇报:一是通过本门课程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包括课程目标和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要求的支撑关系);三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的(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情况等);四是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五是如何保障学生能取得这些学习成果。

5.课程评估结果的反馈和使用

课程评估结果以文件的形式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为发挥课程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在课程评估结束之后,学校针对课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会通过专题会的形式进行反馈。课程评估的结果还被纳入学校对二级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作为学校下一年度划拨教学建设经费的一个依据。不合格的课程要求限期整改,并要重新组织验收,直至整改合格。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是高校基础性、持久性的工作,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持续改进的过程,应当将课程评估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任务来对待,需要各级部门常抓不懈。(作者:冯爱秋 林琳,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2015年校级人才强校项目“基于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教育,对接本科审核评估方案,构建课程评估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桂林,宋秀红.高校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的理论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3):38-40.

[2]杨永华,谢鸿全.关于课程评估工作的研究与改革建议[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30(2):1-3.

[3]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审核评估范围结构及内涵解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9):74-78.

《北京教育》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