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 骥┃陕北人的锅碗瓢盆

 二少爷收藏馆 2017-09-30

如果喜欢本期文章


天南海北的人,锅碗瓢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天南海北的人因地理环境不同、劳动和生活方式不同,进而使其地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比如,陕北人对锅碗瓢盆的使用就体现出自己的地域特点来。


1

锅是普通百姓家烹食之源。按其性质分,锅有生熟铁之分;按其口径分,锅有大中小之别;按其用途分,锅有室内家庭烹食使用和室外非烹食其它途经使用。在陕北农村广大地区铁锅大多作为家庭烹食使用,只有极个别的在室外用于熬销、制胶、染布等。

在陕北,普通百姓家大多用生铁锅做饭,用熟铁锅的只有极少数。生熟铁锅的区别就是生铁锅是首次直接用铁水浇注成的,一般比较粗糙,但其制作相对简单、流程较短、产量较大、成本较少,市场上价格较低,普通百姓家庭使用较多,多数家庭买一大一小两个锅。生铁锅的不好处是其制作粗糙,锅体尤其是锅底容易开裂渗水。熟铁锅就是用成熟的铁皮、铅皮压制加工而成,它的特点是锅体较轻、传热较快,不容易摔坏。在陕北农村地区,一家人使用什么锅,锅的口径大小,可以看出这家人的人口多少,日月好坏。一般的情况,家庭使用大生铁锅的,其中口径在1米左右的,这一口锅就可以一次性做出一家人饭的,就是普通百姓人口比较多,一般生活水平人家。这些人家,早饭是锅底熬米汤,上面蒸菜芭拉和糠窝窝或黑馍馍;晚上,一口大锅倒了大半锅清水,下去一案板洋芋块,洋芋块快熟时,用热水和一大块高粱黑面用“擦子”漏斗将黑面挤压成片状条入锅,然后再下一大案板酸白菜,当时称烩菜饭。

家中使用小锅的,或经常用熟铁锅做饭,一是家中人口三两人,最多四五人日月过的比较好的,他们一般要同时使用两个锅,相对大一点的蒸馍馍、蒸米饭使用,小一点的专门用于炒菜。

过去,我们家人口多,日月一般,一直使用大生铁锅做饭,很少使用小锅。而爷爷家人口少,平时吃得好一些,他们多使用小锅。我们坡底下姓杜的人家,大人在公社上班,他们家人口虽多,但平时也是使用两口锅。一口锅做主食,一口锅专门炒菜。

当然,也有集体使用大生铁锅做饭、炒菜的,那不过是学校、公社、生产大队,人家要做几十人的饭,大铁锅上使用的是蒸笼蒸馍蒸米饭,另一口大锅使用小铁铲炒粉条肉菜,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我们青少年期间,特别羡慕吃点小锅饭。小锅饭可能吃炒肉菜,小锅里可能还煮点骨头汤,小锅里可能闷点肉叮叮米饭,那是我们这些天天吃大锅饭的人最想吃的。


2

在陕北,吃饭碗的大小,碗质的粗细,也是可能看出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但凡家中日月好的,或者是工人、干部家庭的,大多使用的是小碗、细碗。相反,家中日月一般和不好的,人口又多的大多使用的是大碗、粗碗,有时甚至拿老碗吃饭。

碗的大小是怎样区分呢?按陕北农村人的习惯,一般碗的口径在10公分以内的叫小碗,1015公分的为正常碗,1525公分之间的为大碗,口径在25公分以上的碗叫老碗。

碗的粗细又是如何界定呢?所谓的粗碗,就是由一般瓷器厂烧制的,加工和制作相对简单,质地较粗、浅黑,单一色彩且不太规整,口径在10公分至20公分之间,因其生产简单、价格便宜、经济实用,深受普通百姓家喜欢。

细碗是和粗碗的制作相比较而言,细碗制作的胎泥用料讲究、分子密集细腻,制作仔细、打磨精良。两次以上烧制,烧一次上一次  色,绘制一次彩色图案。经过几次烧制,制作出来的碗胎质细腻洁白、色泽通体透明、  彩光滑鲜亮、图案精美绚丽,宛若一件件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中国的制碗工艺,大体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产生了。在最原始的彩陶制作基础上,经过汉唐发展,及至元明清达到极致。现在古玩瓷器市场所谓的唐三彩、元清花,堪称中国制瓷的精品。自汉唐以来,皇宫使用的器皿,大多有专门的作坊进行烧制,尤其是饮食餐具更是精益求精,其质地之精良、加工之精细、图案之精美是同时代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

宫庭殿堂里的每件瓷器都是艺术品。民间所用瓷器虽非宫庭相比,但在我国长期制瓷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民间也有堪称为奇世珍宝瓷器出现。就吃饭使用的碗器而言,仔细观察发现有高中低之分,其中有社会地位、家中有恒产、当地士绅阶层的大多用的是精密加工的细碗、花碗。而普通百姓有时肚子都吃不饱,平时有个吃饭的碗就行了,那有什么粗细之分呢?

我们家过去吃饭用的碗都是粗碗、中碗或大碗,无论吃什么饭,一人舀一大碗。只记得19721973年间,父亲随团参观山西昔阳大寨,参观回来时带回一整套精细白润的食品餐具,主要是装油盐酱醋的小器皿,其小巧玲珑,制作精良,十分精美,这大概是我们家最亮眼的一组物品了。

70年代中后期,陕北农村还上市一种叫搪瓷碗或洋瓷碗的吃饭工具。这种碗主要是用熟铁皮打制而成,外表涂了各种  彩,其特点是质地轻盈,不害怕摔坏,大多给经常摔碗的小孩子使用。

在陕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吃饭碗大碗小,平时用的是粗碗还是细碗,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不同家庭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差别。


3

舀水舀饭的器物。在陕北舀水舀饭的器物叫勺子、马勺。只有极个别的人家在其酱醋缸或坛子里放一个小葫芦瓢。

在锅碗瓢盆系列中,瓢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锅里的饭要舀在碗里,缸里的水要舀到锅里,非瓢、勺不可。在农村勺的区分是有极大意义的。按其大小分,勺子最大的叫马勺,一般由铁、铜、铅皮打制而成,主要是家庭舀水使用。至于为什么叫马勺,我们推断,陕北处于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北方游牧民族饮马取水用的勺子,就叫马勺,陕北人是从此引用过来的。比马勺小一点的才叫勺子,质地与马勺差不多,只不过它的用途是舀饭。最小的勺子是碗里吃饭用的,陕北俗语叫“条”,有瓷器的,有铁的、有铜的,也有铅皮的,这种小勺子大多是小孩子因不会使用筷子而用的。

 勺子是吃饭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在其实际生活中具有极为广泛的运用。除中原的汉民族后来发展使用竹筷子吃饭外,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是用刀、叉、勺子吃饭,只有极个别的少数民族是用手直接进食。

4

盆是介于碗和缸之间一种用于盛饭、盛水和日常洗漱使用的器皿。按其质地分,有瓷盆、铅盆、铁皮盆。瓷盆、铅盆大多盛饭盛水用,铁皮盆主要是洗脸、洗手和洗衣服使用。盆也有大小之分,最大的盆叫老盆,口径有1米左右,一般淹制白菜,储放粮食,过大市用老盆和面、盛饭、盛汤使用。其次叫二盆,口径在七八十厘米之间,其用途主要是日常家庭盛水盛饭,也有用于洗衣服。第三种叫盆子,口径在四五十厘米之间,主要是每天做好饭后用于盛饭。我们家六七个人,过去大多用这种盆子和面、盛饭、洗碗,等。第四种叫小盆子,类似于吃饭用的大老碗,只不过小盆子是平底的,大老碗是有底用手托抓的。小盆子主要是小户人家用于盛菜、盛汤用的。

在陕北,除了日常用于做饭、盛水、盛饭的粗制盆子外,20世纪70年代家庭里十分盛行白瓷脸盆,大概每家每户都有一到两个。脸盆,顾名思义,就是洗脸用的盆子。农用脸盆一般是熟铁皮制成的,但其所上的油彩十分明亮光滑,且盆里盆外绘制很多精美图案。那时,谁家儿子结婚或女儿出嫁,两个十分精美、且镌有大红双喜字的脸盆是必须有的,其十分醒目、喜庆、吉祥,是普通百姓家非常喜爱的生活用品。

盆子还有其它用途,如室外喂猪、喂狗、喂驴,都要使用较大、较长的粗制瓷器盆子。此外,盆子在陕北农村还有一个很大用处,那就是家家户户晚上必须用的尿盆,那更是农民家须臾不能离开的生活用品。

5

字典上解释,盛东西的器物,底小口大,有陶、瓷、塘瓷、玻璃等烧制而成。在陕北地区,缸主要有水缸、茶缸、菜缸等用途。水缸是家家户户盛水使用的器物。过去,陕北农村没有自来水,农家大多从沟底泉眼中挑水食用。每次挑回来的水必须用缸存储起来,以便随时使用。

陕北的水缸和水瓮是相通的。水缸是扁平的,相对矮一些,水瓮是竖直的,相对高一些。但这两种器物都是陶瓷制作的,都是盛水用的。区别除了高低不同以外,再就是缸的容量小,瓮的容量大,缸以盛水、盛物、和面为主,瓮除了盛水,还在冬天要淹制大白菜,有的也存放粮食,害怕老鼠侵害。

水缸、水瓮在农家的用处也是很大的。陕北干旱少雨,用水十分珍贵,必须用缸或瓮储备之,还能有比这个更重要的吗?缸或瓮冬天要淹制酸白菜,当作农人过冬的重要副食。20世纪70年代,陕北农村那家那户冬天都要淹制二三缸、四五缸,有的甚至有六七缸、八九缸酸白菜,在困难生活季节这也是保命菜。所以,农人每到秋冬季节都要到市场上选买一些缸、瓮回来。为了便宜和保证质量,有时由生产队组织到山西柳林陶瓷制作场直接去拉。记得,我们生产队当时用的大多数陶瓷器物都是从山西柳林拉运回来的。

缸,还有一个用处就是喝开水、泡茶叶水用。我们一般叫搪瓷茶缸。茶缸子,大多是搪瓷制作,是乳白色的,质地轻盈,带把手握,使用十分方便。每家每户都有二三个、四五个大小不等的搪瓷缸子。

我奶奶家有个绿瓷皮子的大深茶缸,给我脑海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茶缸很大,估计平时能盛两马勺水。也不知道奶奶她们什么时候买的,平时家里作舀水的工具使用。可到了19761977年,这个大绿瓷缸子成了我县城上高中时使用的重要物品了。原因是这个缸子能盛很多饭,方便我往学校带些吃食。那时家庭生活极为困难,我在双湖峪中学读书,为了节省每月4元伙食、20斤粮票,星期六下午返校时,母亲就用这个大绿瓷缸子,给我满满装了一茶缸“洋芋擦擦”。周一甚至到周二早上,我就将此缸子的“洋芋擦擦”取上部分出来泡开水食用。基本每周如此。1981年冬,我从乌鲁木齐军校放寒假回家探亲,再次看到这个大绿茶缸子,虽然四周掉了很多绿漆,口沿甚至有些生锈,但它还在家里发挥着“马勺”舀水的作用,我再次捧起,仔细端详、触摸,眼泪汪汪,这个可爱的茶缸子伴随了我最困难的生活岁月,我怎能忘记它呢?

2015920日于乌市南郊乌拉泊

 关注陕北  关注陕北文化

  做独立 平静 豁达的文化人

       声明: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