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在中国圣贤名字中的意义,这个问题提的好,我赞👍,因为某自称“儒家弟子”,亦读老庄及诸子之书,自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冒😃😄。 在圣贤名中的“子”字主要是对圣贤者的尊称,表示对他们的伟大人格,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学问之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贡献的尊重、敬重和敬仰的意思;其次是由于中国自汉代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故,“子”又是对孔子的专称;再就是古代人名中的表字了。即: 1.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老~,孟~,庄~,荀~,墨~,管~。还有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如曾子(曾参)、有子(有若)、冉子(然求)、闵子(闵子骞);再传弟子如曾子的学生子思子(子思)和子思的学生孟子(孟轲),皆称“子”。 孟子的老师子思子,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大思想家,著《中庸》。 2.孔子的专称:子曰。如《论语》,及《中庸》里除第二章里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外,自第三章始皆以“子曰”称,如: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这里提示的是,尽管《中庸》里的话与《论语》里的“子曰”有出入,但肯定都是孔子说的话。 3.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杲杲湖山 2017年9月2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