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有哪些著名案例?

 Wdjljjfj 2017-09-30

2017年读书计划

编号008:《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读大学时有不少空余时间,经常会去泡图书馆,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

可以这么说吧,那时我对心理学还一无所知,只听人说心理学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却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这本书的10个实验,让我刷新了认知。虽然书中一些纰漏已经被指出,作者的描述也出现不妥的情况,但也不影响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下面给大家讲讲这10个实验:

1、打开斯金纳的箱子——老鼠的疯狂世界

把老鼠关在箱子里,通过压杆给予固定比例与非固定比例的食物,强化物出现频率改变了动物的反应方式。通常我们以为间隔很久才给一次食物,老鼠会停止这个动作,但事实并非如此,间歇给予食物的奖赏方式,反而让老鼠像染上毒瘾一样不断压杆,不管是否能得到奖赏。

这个实验与结论都非常有意思,想象一下,是否似曾相识,在沉迷赌博或游戏时,是否就是这样一个间歇性强化的过程?

斯金纳的实验给了很多人启发,考斯林受启发找到了人脑两大学习系统:一是基底神经节,二是前额叶皮层,前者掌握着习惯的形成,后者掌控思考和情绪。波特则用斯金纳塑造行为的技巧得出人类对奖赏的反应优于对处罚的反应,奖赏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行为。

2、 心灵暗室——米尔格兰姆与服从权威

被试者要求控制一个15伏到450伏的按钮去电机他人,按钮与被电击人是隔离的,受试者并不是知道并没有人受到电击,当他们按下不同伏的按钮时,会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音,用以表达电击带来的痛苦,当被试者担心会影响他人生命安全,由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告诉他不会。

有65%的人听从了医生的话,完成了电击行为。这是一个研究服从的实验,三分之二的人会遵照权威下达的指令行事,即使会危及他人生命。人们不禁要问,我们和纳粹有多大区别?此实验被质疑与现实不符,或违背伦理道德,但却影响深远。

3、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罗汉森的精神诊断的实验

这又是一个令人咋舌的实验,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如何诊断一个人是否得了精神疾病?看到这个实验时我觉得这个医生真的疯了,他要测试精神病医生能否分辨“正常”与“不正常”,冒险由此开始。他和另外8个人假扮精神病人去接受诊治,9人全部住进了医院。

结果令人嗔目结舌,病人知道罗森汗神智正常,只有医生不知道。罗森汉发表了论文《精神病房里的正常人》,这个实验结果震惊了精神病学界,更有精神病医生对此耿耿于怀,认为这些病人在误导医生,发表文章进行反击。医生如此草率诊断,细思恐极。

4、别说你不会遇到——珍诺维斯之死,达利与拉丹的助人行为五阶段

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犯罪事件,珍诺维斯凌晨回家遭人尾随,歹徒刺伤了她,她大呼救命,叫喊声惊动了四周,很多人亮起了灯,然而并没有人下来救她,只有人喊放过那个女孩。然后公寓的灯就都渐渐熄灭了,歹徒并没有走远,他又掉头回来朝她猛砍,这时受害者再次呼救,灯光再次亮起,仍然没人施救,最终身亡。本案一共有38名目击者,却没有人施以援手,酿成悲剧。

此案件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为何人们如此冷漠?于是一个实验开始了。达利与拉丹效仿案件,被试者以为有多人被关在不同的房间,相互看不到,但能听到声音,以此来沟通,突然有人发病了,会有人就他吗?结论同样很奇特,如果被试者以为当时在场有4个人以上,就不会采取措施,如果只有自己在场,85%的人会在3分钟内采取行动。等待越久,会让人麻痹无能。旁观者人多反而会阻碍助人行为的出现。

如果你在人群里遇到了危险,指定一个人救你,比如:那个穿黑衣服的大哥快救我,可能获救性会更大- -

5、撒谎有礼——费斯汀格与认知不协调理论实验

我们往往只注意到符合自己信仰的信息,习惯与认同我们信仰的人来往,当遇到矛盾冲突的信息时,如果危及到现有信仰体系的稳定,我们会忽略它。某人从事与其信念相抵触的行为,所得奖赏越微薄,就越有可能改变原先的信仰。人并不理性,只是懂得寻找合理解释。

6、以爱之名——哈洛与亲子依恋关系

这个实验可以说是很残忍,刚出生的小猴被迫与母猴分开,它被关在只有两只代理母猴的笼子里,一只是铁丝缠绕而成,一只是布制母猴。铁丝母猴能喂食,布制母猴只是摆设。

小猴在发现母猴无法出现的情况下,如果饿了,就会去铁丝母猴那里吃东西,吃饱了就会爬到布制母猴身上,发生肢体接触。哈洛认为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肢体接触在亲子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个实验还没完。等这些被实小猴长大后,出现了极端行为。后来又加入了一些元素,代理母猴会动,会抚摸小猴,小猴还被允许与其他小猴玩耍,这样长大的猴子完全正常。

肢体接触,动作,游玩,同样重要。有孩子的母亲可以做个借鉴,只是这些猴子实在是太惨了。

7、老鼠乐园——亚历山大的颠覆性成瘾实验

置身友善环境的老鼠会避免任何影响其群体行为的物质,如海洛因,老鼠喜欢有甜味的水,前提是喝下去不会让自己神情呆滞茫然。若处于舒适区,对药物的依赖就不会那么强烈。成瘾率提高,并非药物更容易获得,而是人心彷徨,不知何去何从,sad。

由此引发的实验与数据,如环境拥挤,生育率就下降;人口密度越高,自杀、谋杀、疾病问题就更多;置身狭小空间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差。这对我们的生活也会有不少启发。

8、你编造了记忆——洛夫特斯与虚假记忆的实验

即使是微乎其微的暗示,也会影响记忆的真实性。被试者因为受到暗示编造了记忆,细节还非常详实。这个我竟然自己也有体会,有时一件事想多了,说多了,竟然会自己加上细节,似乎就变成我经历过的事了,可怕。

9、想忘忘不掉——坎德尔的海蜗牛实验

科斯维尔移除了亨利的海马体,亨利癫痫发作次数减少,记性却也越来越差,几乎完全记不住事情。没有海马,亨利只能活在当下,看过电影《初恋50次》的朋友有没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每次遇到爱情都会忘记自己的对象。

坎德尔从这个案例受到启发,开始研究海蜗牛,他观察了“感觉”和“动作”的神经元,行为定型时,神经元间的脉冲反应也变强了。神经元内部含有一种“反应结合蛋白”(CREB),如果没有CREB,记忆就相当短暂,他还联手资本家、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一起创立记忆制药公司,研究治疗记忆衰退的药物,引起了伦理道德争辩。

10、切割大脑——莫尼斯与20世纪最前卫的心理治疗

这个曾经获得过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认为是诺贝尔奖历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莫尼斯因为发现前脑叶白质切除术拿了诺贝尔奖,他为病人切除脑叶以缓解他们的精神疾病,前20例手术都存活下来并且无严重后遗症,而此方法在当时被大肆滥用,手术并不规范,也有些人产生了严重的后遗症,还有人感染致死。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书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